圖為北京醫生柯小麗。 李愛平 攝
中新網烏蘭察布12月11日電 題:京蒙對口幫扶,為昔日國貧縣帶來「就醫之便」
中新網記者 李愛平
「就醫之路方便了,在縣城也能接受到來自北京醫學專家地治療。」
這是過去三年間,內蒙古自治區昔日國家級貧困縣--化德縣大多數民眾共同的感受。
「以往一些疑難雜症,現在通過北京來的醫生能夠得到很好地解決。」近日,當地民眾田軍對記者介紹說。
在內蒙古自治區,化德縣留給外界的印記是窮困,這裡也被稱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地區,由於多方原因,這裡的民眾在尋醫就診方面,一度出現了多方面的困難。
圖為化德縣醫院。 李愛平 攝
「這一切從過去三年間有了變化。」化德縣醫院院長李有介紹說,「2018年起,來自北京東城區普仁醫院的醫學專家對口支援化德縣醫院工作,給當地帶來了便利,很多患者在家門口就能接受北京專家地治療。」
北京東城區普仁醫院對口支援化德縣醫院,事實上也是京蒙對口幫扶的其中一項內容。
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資料顯示,京蒙幫扶合作由來已久,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開展東西扶貧協作的重大決策,決定北京對口幫扶內蒙古的貧困旗縣,京蒙兩地建立了對口幫扶關係,迄今已達20餘年。
李寧是北京東城區普仁醫院的一名醫生,他在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對口支援化德縣醫院期間,主要承擔普通外科常見病與多發病的門診和手術診治。
據介紹,李寧在對口支援化德縣醫院期間積極參與當地化德縣各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院下鄉、義診、健康講座等活動,惠及當地400餘人。
「在化德縣醫院工作期間,當地民眾對他的評價很好,很多民眾談起李寧都要豎大拇指,給予點讚。」李有介紹說。
王坤是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期間,從北京東城區普仁醫院對口支援化德縣醫院的醫生。
「一年來,王坤除了主動、全面配合化德縣醫院工作外,還幫助我們建設了卒中中心(即腦血管意外救治中心),通過這些專家的幫助,為當地患者就診帶來了更多便利,一些此前只能在北京看的病,現在化德也可以看了。」李有告訴記者。
值得提及的是,2019年7月1日,由北京東城區普仁醫院、化德縣醫院、化德縣德包圖鄉衛生院三方共同搭建的遠程醫療平臺正式啟用。李有告訴記者,「這標誌著北京東城區正式打通健康扶貧最後一公裡。通過該平臺有效解決了當地病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值得大書特書的是,2019年11月16日,化德縣醫院收治了一名輸入型腺鼠疫患者,北京東城區普仁醫院的幫扶專家們面對危險和挑戰,積極參與到鼠疫救治當中,最終戰勝了鼠疫。」李有頗為激動地說。
柯小麗是剛剛從北京東城區普仁醫院來化德縣醫院掛職一個多月的醫生,她掛職的職務是化德縣醫院副院長。
「這裡的很多患者有病總想著扛著,但扛著扛著就容易釀成嚴重後果。」柯小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的想法是提高當地民眾對科學的認識。」
「我總是勸這些患者,有病要儘快就診,該檢查檢查,該複查複查,耽誤不得。」柯小麗認為,能有一段服務基層的經歷,是醫生的幸運。
「這也是京蒙幫扶的重要一項。」柯小麗介紹,「之前一批掛職的同事說,短短一年間,臨走時大家抱在一起抹淚,戀戀不捨。」
記者採訪柯小麗當天,化德縣當地氣溫驟降,她幽默地說,「為了禦寒,我已經把壓箱底的衣服拿出來了。」
「儘管冷,但想到能為患者帶去希望時,內心裡還是暖烘烘的。」柯小麗如是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