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多年的城市
我們深知這是座
有韻味且「靚爆鏡」的城市
沒什麼地方能媲美
我們居住的呼和浩特
隨手一拍皆是美景
最近小編的朋友圈
被這樣畫風的圖片刷屏了
下面,就是見證美美美噠時刻!
六月的呼和浩特,天朗氣清、山青水秀、綠意盎然。行走在青城的大地上,處處是景:綠水青山綿延逶迤,休閒綠地繁花似錦,環城水系猶如玉帶環繞,水面澄淨、波光粼粼,滋潤著萋萋芳草,催開了簇簇鮮花;道路兩旁綠樹成蔭,各種鮮花競相綻放,行走其間,讓人心曠神怡……
這一幕幕賞心悅目的美景,凝聚著呼和浩特市上下卯足勁改善空氣品質、下足力氣保護生態環境的決心和幹勁,也是呼和浩特市久久為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結出的累累碩果。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堅守「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理念,緊緊圍繞汙染防治攻堅戰的目標任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作為,奮力攻堅克難,著力解決影響群眾生產生活和全市發展的重點環境問題,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青城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底色愈發靚麗。
如今,呼和浩特市持續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切實肩負起首府城市的責任擔當,帶頭寫好「綠色文章」,讓人民群眾在優美的「生態畫卷」中安居樂業。
大氣汙染治理 讓藍天常在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
要想打好藍天保衛戰,好的指揮和謀劃必不可少。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大氣汙染治理工作,堅持把大氣汙染防治作為汙染防治攻堅戰頭號工程,修訂並積極推進《呼和浩特市大氣汙染防治管理條例》,制定了燃煤治理、揚塵防控、機動車尾氣治理和揮發性有機物防治4個行動方案、6個專項實施方案及3個配套考核辦法,構築起大氣汙染防治「1+10+3」的政策保障體系。通過持續抓好燃煤、交通、揚塵、工業、餐飲油煙等方面大氣汙染治理,全市空氣品質持續好轉。
燃煤鍋爐和棚戶區、城中村散煤燃燒是影響呼和浩特市環境空氣品質重要因素。為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從根本上解決散煤燃燒汙染問題,進一步推進燃煤汙染綜合治理,研究制定了《呼和浩特市高汙染燃料禁燃區綜合改造管理辦法》,同時在《呼和浩特市堅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2020年行動計劃》中明確從2020年開始,利用2年時間對高汙染禁燃區內的214個村(片區)、129586戶散煤用戶進行綜合整治,實現2021年城鄉接合部清潔取暖率70%以上的目標。2020年將完成160個村(片區)綜合整治任務。截至今年5月底,23個片區接入集中供熱改造工程和44個「煤改電」改造工程已陸續開工建設,其餘工程正在積極推進中。與此同時,呼和浩特市28家鍋爐房特別排放限值改造已完成16家,5家含自備電廠和4家燃煤鍋爐房鍋爐超低排放改造正在推進中。
為加強機動車汙染防治,進一步降低機動車汙染物排放量,持續改善環境空氣品質,呼和浩特市不斷加大機動車執法檢查力度,截至目前,共出動執法人員576人次,採取現場檢查、入戶排查、遙感監測等多種形式,現場檢查檢測柴油貨車7766輛次,勸返車輛1166輛次,下達限期治理及整改通知書429份,處罰車輛43輛;遙感監測車輛782263輛次,對發現的超標車輛監控平臺立即進行了鎖定,在車輛年檢時要求其必須進行維修,合格後方可進行年檢。
城市揚塵是可吸入顆粒物PM10的主要來源,也是影響呼和浩特市大氣環境質量主要因素之一,城市揚塵綜合整治成為呼和浩特市大氣環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市有關部門全面加強全市213處建築工地管理,對已開復工的113處工地嚴格按照「六個百分百」要求進行管控,同時加強在線監測,對擬開工的59處建築工地進行現場核查,不符合揚塵管控條件的,責令其整改完成後準予開工,對停建及爛尾的41處工地進行全面普查,責成企業對裸露地面進行苫蓋;對渣土車、水泥罐車等大型運輸車輛實行24小時監管,累計檢查建築垃圾運輸車輛1012臺次,查扣違規車輛73臺;加大道路清掃力度,從今年4月15日起,每日出車150餘臺灑水車、清掃車,按照「兩班倒、三出勤、錯時制」工作制度,增加城市道路洗掃頻次,有效抑制道路揚塵。
與此同時,呼和浩特市深入推進工業爐窯專項治理,2020年計劃完成的46家工業爐窯,已關停、拆除3家,其餘43家全部制訂「一廠一方案」。目前,已完成治理7家,開展治理36家。加強工業企業無組織排放治理,17家工業企業全部制定整改方案並開展治理。全面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汙染治理,31家重點企業已完成治理19家,1家已拆除。14家非重點企業已完成治理12家。67家「散亂汙」企業已取締6家,整合搬遷5家,升級改造35家,21家正在逐步推進。
餐飲油煙深度治理取得成效,市四區及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共計241家企業,已完成聯網166家,搬遷、關停18家,其餘57家正在推進;旗縣區共計27家企業,已完成聯網7家,關停2家,其餘正在推進中。與此同時,利用衛星遙感數據結合現場實地檢查,大力推進秸稈焚燒汙染整治,截至今年5月,全市共發現火點107個,下發管控通報30份。按照《呼和浩特市禁止秸稈露天焚燒工作責任追究辦法(試行)》有關規定,共扣罰資金2350萬元。
為實現大氣汙染防治精準施策和量化管理,呼和浩特市開展了大氣汙染熱點網格監測系統建設。結合網格化劃分原則和全市重汙染區域,計劃今年建設60個網格化空氣品質微型監測站,監測因子包括PM2.5、PM10、SO2、NO2、CO、O3以及TVOC 和視頻監控。截至目前,已完成30套微型子站,其中玉泉區20套、新城區10套,6月底前將完成剩餘30套子站安裝工作。屆時將形成間隔2公裡一個微型子站監控分布,24小時實時監控體系。
為了給藍天減負,呼和浩特市不斷調整能源結構、推廣清潔能源、發展清潔生產。全市已建成風力發電項目96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104.8萬千瓦,生物質垃圾焚燒發電項目3.3萬千瓦,抽水蓄能項目120萬千瓦,全市可再生能源總裝機量已達到324.1萬千瓦。持續按照《呼和浩特市工業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推行方案(2016—2020年)》要求,結合全市工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實施計劃,積極鼓勵企業開展自願性清潔生產工作,進一步促進企業節能減排。
經過不懈努力,截至今年5月31日,全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為109天,達標率為71.7%。
嚴管水資源 讓碧水長流
漫步在環城水系沿岸,清凌凌的河水在陽光下閃著粼粼波光,魚翔淺底,悠然自得,一派和諧景象。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認真落實「水十條」措施,緊緊抓住水汙染防治這個「牛鼻子」,著力推進汙水處理、水源地保護和地表水整治,有效促進了全市水環境質量的進一步好轉。
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著力保護水環境。編制了《呼和浩特市地下水超採區和重要水源地下水位水量雙控方案》《呼和浩特市地下水超採區綜合治理方案》,建立了水資源責任考核制度,建立健全了政策法規和社會監督機制,加大了對源頭水、現狀水優良水體、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與恢復力度。封停142眼自備井,完成了呼和浩特石化公司、金橋電廠等6家企業的地下水置換工作。
2019年,對全市10座城鎮汙水處理廠開展了達標排放專項行動,全面提升城市生活汙水收集和處理效能;加強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設立水源保護區標識牌207塊,對黃河蒲灘拐和哈拉沁水庫一級水源保護區進行物理圍封和生態隔離修復,並建設了視頻監控系統;完成了213家加油站(1060個加油罐)防滲改造任務,完成率94%;對大、小黑河及渾河流域巡河46次,將發現的問題及時移交屬地政府和相關部門進行整改,保證了國控斷面水質達標。全面落實「河長制」,累計對大、小黑河及渾河流域巡河達到110次,對發現的問題督促屬地政府立行立改、全力整改,確保國控斷面水質達標。
規範工業企業廢水處理。內蒙古阜豐生物科技公司已完成回用率由50%提高至60%的目標任務;蒙牛乳業計劃於2020年6月10日前完成併網,汙水不外排;其餘6家企業中石油呼市石化公司、中海石油天野化工、內蒙古大唐託克託發電廠、齊魯製藥、金橋電廠、中環光伏正在實施提標改造。
通過綜合治理,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連續13年保持100%達標,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國家和自治區考核要求,完成消除劣V類國控斷面目標任務,真正讓老百姓喝上放心水、健康水。
防治並舉 保一方淨土
土壤環境質量是關係老百姓「吃」「住」安全的大事。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按照「摸清家底、建立臺帳、搭建體系」總體思路,嚴格落實「土十條」和自治區《土壤汙染防治工作實施意見》,制定了《呼和浩特市土壤汙染防治實施方案》《呼和浩特市土壤汙染防治三年攻堅計劃(2018-2020)》,以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為落腳點,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重點推動工業源、生活源、農業源等源頭管控,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穩步改善。
全面開展土壤汙染詳查。為準確掌握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對9個旗縣區土壤汙染重點行業共160家企業空間位置進行遙感核定,對全市土壤重點行業企業用地進行排查,未發現汙染地塊。公布了全市土壤重點監管企業名單,納入了23家土壤環境風險較大的企業,進行長效監管。在此基礎上,2019年,呼和浩特先後完成了兩區四縣一旗的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詳查和重點行業企業基礎信息調查工作;組織2家企業開展汞減排工作。哈拉沁、哈拉更村廢棄尾礦庫治理項目已開始實施;完成了22個村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任務;全年固體廢物綜合利用266萬噸,規範處置906萬噸,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達到100%。
2020年,呼和浩特市在涉重金屬減排、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重點企業監管工作等方面下功夫。2家涉重金屬企業積極落實減排措施;23個重點監管企業,均已按照要求開展土壤自行監測工作;17個建制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有序推進中。
嚴格環境監管 推進問題整改
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場關乎民生的硬仗,必須決心堅定、行動有力,馳而不息、久久為功。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不斷織密環境監管鐵網,動真格、出實招,對破壞生態環境行為不手軟、不姑息,嚴厲懲治,對不作為、慢作為加強問責、追責毫不留情,真正築起了一道生態安全屏障。
環境問題重在監管。呼和浩特市從提升環境監管精細化水平入手,組織開展「雙隨機、一公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等專項執法檢查行動,2019年共查處環境違法案件609件,其中,適用環保法及配套辦法以及移送涉嫌環境汙染犯罪案件96件,處罰金額6064萬元,保持了環境執法高壓態勢。嚴格監督檢查,成立專項督查組,對供暖燃煤鍋爐達標排放、潔淨煤炭替換、秸稈禁燒等工作開展全覆蓋、無死角督導檢查,2019年共督查200餘次,有效震懾了環境違法行為。結合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積極開展「散亂汙」和行業亂象排查整治,共排查出「散亂汙」企業724家,完成整治623家。排查行業亂象問題線索209件,已銷號191件。深入開展「綠盾」專項行動,督導相關地區和部門,清理關停大青山等7個自然保護區內採探礦企業100餘家,並同步開展生態恢復。
紮實推進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也是一項重中之重的工作。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涉及18項整改任務,已累計完成17項。2018年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及草原生態環境專項督察涉及21項整改任務,已累計完成14項;658件信訪案件已辦結655件。自治區生態環境督察期間收到信訪舉報案件176件,已辦結82件。剩餘問題正在按時序整改要求積極推進中。
全面摸清汙染源家底 為精準治汙打基礎
2017年以來,呼和浩特市400餘名普查工作人員奔波在工廠車間、田間地頭、街巷市場等場所,從事著一項極其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呼和浩特市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
對於汙染防治,只有摸清了汙染源,才能真正精準治汙,走出「底數不清決心大,方向不明辦法多」的治汙怪圈。
開展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摸清各類汙染源基本信息,全面掌握汙染源數量、結構和分布狀況,既是加強當前環境管理工作的基礎,又是開拓今後環境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據,對於環境管理工作真正達到「治本」成效至關重要。
為做好這項工作,2017年8月1日呼和浩特市政府成立了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積極開展呼和浩特市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工作。此次汙染源普查共納入工業源1679個,農業源460個,生活源(非工業企業鍋爐952臺,入河排汙口19個,行政村990個,儲油庫3個,加油站209個),集中式汙染治理設施32個,移動源(油品運輸企業1個,機動車保有量996116輛)。歷經前期準備、清查建庫、入戶調查、數據審核整改和名錄庫比對核實、汙染物產排量核算、數據匯總等各個階段,於2019年12月25日數據定庫,圓滿完成了普查工作任務。
普查期間,呼和浩特市從清查工作開始,積極採取信息化手段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從名錄庫中篩查企業,電腦篩查、天眼查等方式逐項落實清查數據。在入戶調查前,為普查工作人員配備手持終端,現場填表、錄點位信息,收集相關支撐資料和上傳數據。同時依託呼和浩特市生態環境局建設環保專網設施,通過專網上傳普查工作數據,保證普查數據的安全性。根據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工作的特性,充分利用計算機軟體優勢,提高了普查工作效率,減少了普查數據差錯率。
2020年,呼和浩特市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了《關於開展呼和浩特市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工作驗收的通知》(呼汙普辦〔2020〕1號),成立了普查工作驗收小組,於2020年1月6日—1月20日通過聽取匯報,查閱文件資料,結合前期準備檢查、清查抽查檢查、普查質量核查情況對各地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工作進行了驗收。編制完成了《呼和浩特市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工作總結報告》和《呼和浩特市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數據分析報告》。2020年4月24日,呼和浩特市汙染源普查工作順利通過了自治區汙普辦的驗收。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構建安全生態屏障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呼和浩特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構築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始終堅持「生態立市、生態強市」的發展理念,立足於改善首府生態環境為己任,大力推進國家和地方生態建設工程,全面強化自然保護區的生態保護和修復治理。
2019年,呼和浩特市啟動了「綠化青山、守護北疆」生態建設行動,九大生態修復工程全面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和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等一批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成果顯著,大青山自然保護區100家工礦企業全部退出,全年完成國土生態修復與治理55.5萬畝。全面提升城市園林綠化水平,新增綠地面積1245畝,栽植苗木1720餘萬株(叢)。全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59%,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02%。
2020年,呼和浩特市紮實開展生態首府建設。全力推進「綠化青山、守護北疆」生態建設行動,編制大青山前坡生態文化旅遊區規劃,持續實施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啟動建設敕勒川草原生態谷,全年完成國土生態修復與治理41.2萬畝。不斷提升城鄉園林綠化水平,積極推進城市園林景觀提質增綠,補齊老舊城區綠化短板;深入推進村鎮綠化,村屯綠化率達到30%以上,創建自治區森林旗縣1個、森林鄉鎮4個、森林村莊50個;支持新城區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強化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實施哈拉沁水廠水源替代工程,減少地下水開採量,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5年分別下降21%和18%。制定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深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施「十縣百鄉千村」示範引領行動,創建人居環境示範縣(區)2個、示範鄉鎮10個、示範村100個,示範鎮、示範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覆蓋率分別達到80%和85%以上;積極開展村莊「三清一改」清潔行動,完成戶廁改造4.3萬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32%以上,畜禽養殖糞汙資源化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開展農村公路「路長制」試點,建設「四好農村公路」143公裡,創建自治區級「四好農村路」示範縣2個。
呼和浩特市同樣注重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2019年組織實施了「環保六進」「美麗中國 我是行動者」「環保設施開放日」等系列主題宣傳活動,製作生態環境公益視頻8個,印刷環保科普知識手冊1萬餘冊,媒體刊發(播發)稿件共計525篇(條)。
民心所望、政之所向,呼和浩特市正以百倍信心、千倍努力換藍天常在、碧水長流、大地常綠,奮力書寫美麗首府新篇章。
來源:呼和浩特日報(記者 劉沙沙)、內蒙古日報
校對:王方
審核:劉軍
編委:阿拉騰
聲明:轉載請註明來源於呼和浩特日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