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孤嶼志孤嶼志前天
歷任宦遊溫州的州縣長官中
不乏光照中國詩歌史的響亮名字
開了好頭的莫過於東晉永嘉太守謝靈運
蘇軾點讚:
「自言官長如靈運,能使江山似永嘉」
到了唐朝
溫州迎來了一位頗有來頭的地方官:
張又新
在古代,考狀元難
連中三元難上加難
而張又新便做到了
被譽為「張三頭」
這位「超強考霸」
在溫州刺史任上深入基層
掀起了謝靈運之後又一波詩歌創作的高峰
發出了孤嶼之問:
「不知誰與名孤嶼」?
本期孤嶼志
我們一起聊一聊
這位唐代傳奇狀元的「溫州宦遊記」
◎
『 祖孫三代都是超強「考試控」 』
張又新,字孔昭,祖籍深州陸澤,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石家莊附近。他出生在一個文學世家,一大家子都是超強的科舉做題家。
曾祖張鷟[zhuó],史載「凡應八舉,皆登甲科」。當時名士員半千稱讚他「猶青銅錢,萬選萬中」。張家老爺子傳世三本書,畫風迥然不同:一本是類似今天的公務員考試指南《龍筋鳳髓判》,一本是官場八卦內幕《朝野僉載》,最出名的則是奇文《遊仙窟》,豔麗傳奇,傳入新羅、日本,是一位有國際影響的文化名人。
其父張薦官至工部侍郎,出使過回紇、吐蕃,在弔祭使任上殉職,是一位不辱使命的「高級外交官」。
張又新靠著家族的蔭蔽,流淌著「考霸」的基因,本人又「IQ超高」。兩《唐書》稱,張又新「幼工文」「善文辭」。他年紀輕輕就摘取了科舉的最高桂冠,輕而易舉地實現了連中三元的「大滿貫」。唐憲宗元和九年(814),進士及第,為狀元。
連中三元的含金量有多高呢?
自隋朝起,中國科舉沿襲了1300多年,共誕生了近800名狀元,其中連中三元的僅17人,寥寥無幾。
以詩歌鼎盛、群星璀璨的大唐盛世為例,也只有34位狀元。李白,根本沒資格參加科舉;杜甫,資深落榜戶;白居易、李商隱、杜牧等大家也是榜上無名。
之前的崔元翰是在50多歲才連中三元的。而張又新年少便名滿天下。
「大考第一,往往難得善終。」和大部分的狀元一樣,張又新人生的好運似乎在科舉中都「透支一空」。
他在正史中的記載很簡略,生卒年份都不清楚,一生屢屢站錯隊,仕途坎坷。流傳後世最出名的作品是900多字的《煎茶水記》,足見他的文藝品位與飲食精緻。在宦海沉浮、失意落魄的「張三頭」無意間寫成了全球第一個專門論述泡茶之水的著作,影響巨大,被後世封為「水聖」。
《煎茶水記》
◎
『 謝靈運之後的題詩「發燒友」 』
在這篇被《全唐文》收錄的《煎茶水記》中,張又新自述「及刺永嘉,過桐廬江」「及至永嘉,取仙瀑布用之」等語。
他到任溫州前,好友趙嘏曾賦詩送別。
《送張又新除溫州》
東晉江山稱永嘉,
莫辭紅旆向天涯。凝弦夜醉松亭月,
歇馬曉尋溪寺花。地與剡川分水石,
境將蓬島共煙霞。卻愁明詔徵非晚,
不得秋來見海槎。
從這首贈詩中,可以看到張又新在當時是一個喜歡吟賞風流的才子,詩末也委婉點出張又新這次是被貶溫州。詩中,將永嘉視為六朝的山水名勝之地。
張又新的詩風屬於中晚唐之際,頗尚浮豔的一派,風格華美。他的詩歌造詣雖然沒有謝靈運高,但是他遊歷甚廣,走基層、去民間,所到之處,隨手題詩,以七絕為主。
張又新在溫州寫下多少詩歌呢?
南宋祝穆《方輿勝覽》載:「張又新為守,自《孤嶼》以下賦三十五篇。」
有文獻記載,張又新曾寫下《永嘉百詠》。《全唐詩》記載了張又新詩歌14首,其中12首是詠誦溫州境內的風景名勝。
據溫州地方文獻挖掘和專家考證,張又新在溫州所作題詠詩作,已知共有20首,17首完整,2首各存二句,1首僅存詩題,距離《方輿勝覽》所提到的35首,雖僅略過半數,已屬難能可貴。
在當時,沒來過溫州的詩人,寫溫州大多靠「腦補」謝靈運的永嘉之遊。但只要進入溫州本土,詩人很快就能擺脫這種單一的文化符號表達方式,寫出新穎奇特,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
羅浮山 陳本遠 繪
特別是張又新這樣宦遊溫州,長期駐紮的詩人,開始深入溫州的大街小巷。除了追尋謝客的山水行蹤之外,他也踏遍了吹臺山、郭公山、大羅山等永嘉郡內春秋以來的人文勝跡,廣泛搜尋。從所存遺詩來看,他曾到過樂清、瑞安等地。他的存世詩歌也證明了唐代溫州郡內,這一類名勝古蹟是一直流存的。
他最為人稱道的是《華蓋山》《百裡芳》等詩,直接詠寫郡城的名跡,且頗寫市容市貌。
華蓋山
一岫坡陀凝綠草,
千重虛翠透紅霞。愁來始上消歸思,
見盡江城數百家。
1927年的百裡坊口
百裡芳
時清遊騎南徂暑,
正值荷花百裡開。
民喜出行迎五馬,
全家知是使君來。
如今的五馬街
這是溫州城圖第一次寫入詩詠中,雖然在今天看來,是那樣的陋小,但對溫州人來說,卻格外親切和珍貴。試想,如今市區塘河的荷花和唐代的「荷花百裡開」,這種古今呼應,豈不妙哉。
張又新用他的妙筆為後人記錄下了當年的溫州城和淳樸的民風。
張又新的這些詩歌雖然在藝術上難說是唐詩的一流作品,但在反映我們溫州地域文化上卻有獨特價值。
張又新廣泛遊歷,可以說是自謝靈運之後最大規模的以永嘉山水風物為主題的大型詩歌創作,「詩句滿山川」。
◎
『 實地打卡,發出孤嶼「疑問」 』
張又新的《行田詩》《謝池》《孤嶼》《春草池》等詩歌都是緬懷謝靈運蹤跡的作品,「欲追謝守行田意,今古同憂是長人」,反映了他追蹤前人芳塵,欲為憂民之良吏的心情。
追慕謝靈運足跡,江心嶼是必須打卡的點。前輩詩人筆下曾無數次描摹過名聞遐邇的「孤嶼」。
江心嶼的榕樹
山水詩鼻祖謝靈運在江心嶼寫了下代表作《登江中孤嶼》,留下了「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的千古名句。
謝靈運之後,到此一遊最著名的詩人是盛唐孟浩然,留下了「眾山遙對酒、孤嶼共題詩」的佳句。(相關連結→1200多年前江心嶼怎麼玩?唐代旅行達人孟浩然筆下的孤嶼竟是這樣…)
謝靈運的「粉絲」李白和杜甫「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李白有詩,江亭有孤嶼,千載跡猶存;杜甫有詩,孤嶼亭何處,天涯水氣中。
等到張又新興致勃勃來到江心嶼時,他傻眼了:不對啊,這哪是孤嶼啊,這分明是兩座互不相連的小島嘛,於是一臉問號的他寫下了《改孤嶼為雙峰》。
碧水逶迤浮翠巘,
綠蘿蒙密媚晴江。
不知誰與名孤嶼,
其實中川是一雙。
這恰恰說明他是踏上過江心嶼之人。因為當年的江心嶼,的確是兩島中間隔著河流。直到300年後的南宋時期,高僧清了奉旨來到江心嶼,率眾拋石填塞中川,江心嶼才「合二為一」,變成了我們如今看到的樣子。
那為啥李白、杜甫也稱其為孤嶼呢?李白和杜甫都沒到過溫州,而是通過謝靈運的詩歌來想像溫州,照搬了「孤嶼」一詞。
其實,李白和杜甫都曾作吳越之遊,但都停止在越中,沒有繼續向溫州進發,這主要的原因就是李白詩中所說的「憚海路賒」。因為海路兇險,李白和杜甫只能望而卻步。
而謝靈運當年為啥稱江心嶼為孤嶼,答案或許只能從他的詩中探尋。孤嶼或許並不僅僅只是地理上的描述。
謝靈運
謝靈運筆下的孤嶼,成了江心嶼代名詞,也成為中國傳統詩歌中一個十分獨特的文化符號,不斷被後來者引用和吟詠。
千百年來,小小孤嶼成為後世許多文人雅客必「朝聖」的精神高地。
◎
滄海桑田,古今一揆
孤嶼的清冷孤絕,依此迷人
張又新詩中的疑問
也成了後人的一段美談
編輯 | 豆豆 劉曦
校對 | 鄭凌
參考文獻:
《唐代溫州地域內外詩歌創作活動考論》刊於《國學研究》2014年第1期 作者 錢志熙 (北京大學中文系)
《詩人張又新的人品、水品與佚詩》刊於《文史知識》2018年第1期 作者 陳尚君(復旦大學中文系)
《唐五代佚詩輯考》 刊於《溫州師範學院學報》1985年第2期 作者 張靖龍
《深州張又新事略及其詩校釋》 刊于衡水學院學報2020年第6期 作者 郭殿忱(北華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