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開年,對於羅振宇和羅永浩,可能都是一個不怎麼美好的開端。
當然,相對於2018這一場席捲全球93%資產的經濟寒冬而言,羅振宇的「春光乍洩」和羅永浩的「步履維艱」這都沒什麼,不過是網際網路新一輪的資本重置而已;畢竟,資本特有的「流動性」決定了它不可能永遠都沉澱在少數人手裡。
但是換一個角度,羅振宇的「盛極而衰」以及羅永浩的「進退維谷」又何嘗不是這一波經濟寒冬下最具有代表性的兩隻「出頭鳥」:一個是跟著風口走、依賴於資本助推的「喜鵲」,另一個是半路出家、一路打怪升級的「烏鴉」。
相同的是,兩者都從2012年開始,以自身IP為「尖刀」透支了行業想像力,是在竭澤而漁。
不同的是,羅振宇一開始選擇的是一個「處女地」,需要他不斷「施肥」才會有收穫;羅永浩一開始選擇的是一個「角鬥場」,需要他「擠破」頭皮才能贏得喘息。
要知道不論是「得到App」之前的羅振宇,還是「軟硬多元化生態」之前的羅永浩,那個時代他們的偏執、專注和認真可謂是當代中國為數不多的「工匠精神」,只不過後來的他們變了:羅振宇「酒不醉人人自醉」,羅永浩「醉翁之意不在酒」。
但不管現在的羅振宇、羅永浩變成了什麼;我們依舊感謝他們曾經為我們獻上的「工匠精神」。
2019開年,羅振宇被「質疑」,羅永浩被「幕後」;我想,我們是時候重新思考「工匠精神」了。
在談論「工匠精神」之前,我們必須先認識這樣一個殘酷現實:它一直被人提及,但大多都是「臨淵羨魚」。
一說到「工匠精神」,我們首先會想到日本、接著是德國。
但其實我們中國傳統的工匠精神可以說是登峰造極。
新石器時代我們有賈湖骨笛、商朝我們有婦好鴞尊、春秋我們有越王勾踐劍、戰國我們有曾侯乙編鐘、西漢我們有長信宮燈、三國我們有東漢製鹽畫像磚、南朝我們有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明朝我們有坤輿萬國全圖、清朝我們有樣式雷燙樣……這些還不是全部,它們只是在《國家寶藏》上驚鴻一瞥,但誰也不能否認它們即使是到現在依舊是「曠世之作」。
特別是越王勾踐劍,在地下埋了2400多年,出土以後依然鋒利無比,它的工藝我們到現在都做不出來。
誰說中國沒有「工匠精神」,只是近現代我們選擇性「失憶」而已!
①たくみの せいしん▽日本的工匠精神,日語叫做「匠の精神」(たくみの せいしん)。
指的是日本工匠們特有的「精益求精的極其認真的工作精神」,而且這種精神是代代相傳的。日本的工匠精神還包括「踏踏實實,幹一行愛一行的敬業精神」。
甚至有人引申出「匠の精神」就是「一生只幹一件事」的含義;而且任正非本人在2015年8月份還轉載過《日本工匠精神:一生專注做一事》的文章。
在這裡不妨給大家披露一份數據:全球百年企業,日本有25321家,美國有11735家,德國7632家 、英國3435家。就日本而言,超過200年的企業有3939家,300年以上的有1938家,而500年以上的有147家;令人吃驚的是1000年以上的企業竟然也有21家。其中排名第一的最古老的企業叫做金剛組,是一家木結構建造的公司,創立於公元578年,是現在世界上存續歷史最悠久的一家企業。從創業歷史來看,它已經有接近1440年的歷史,並且因此入選了金氏世界紀錄。
但在中國,經營歷史超過150年的百年企業,僅有5家,分別是1538年的六必居,1663年的剪刀老字號張小泉,陳李濟、廣州同仁堂藥業以及王老吉;就算加上超過100年的企業青島啤酒、瀘州老窖、全聚德、吳裕泰等,也不過是10多家;更別提目前活躍在《財富》世界500強的120家中國企業,四大銀行、國家電網、BAT,在歷史面前它們大概還在娘胎吧!
這裡就不得不提工匠精神對於日本製造業的影響,這種代代相傳,以家業的歷史與祖傳技藝為榮的工作態度確實曾被日本做到了極致,日本因此被譽為是「工匠國」。
但是近年來,日本製造卻頻頻爆出醜聞:先是日本鋼鐵企業神戶制鋼數據造假、以次充好,又有三菱有色金屬、高田氣囊、夏普、東芝、旭玻璃等企業巨頭紛紛被爆出造假,日本三菱電機旗下的子公司TOKAN生產的用於鐵路車輛和電梯的253種橡膠產品存在省略品質相關檢查等違規行為波及「新幹線」……然而這些還沒完,日本丟臉都丟到英國了,賣給英國的高鐵在運行第一天就出現了空調漏水的情況;但其實早幾年由三菱重工建造,三井公司運營的超巴拿馬貨櫃貨輪在海上運行不到4小時攔腰斷裂就可見一斑。
工匠精神雖然造就了日本的千年企業,日本人也曾憑藉著「工匠精神」靠著精雕細刻、工藝精湛、質量出色在世界市場獨領風騷;但它也同時制約了日本製造業的發展;這也就有了日本製造業企業「節節敗退」的現狀:夏普被臺灣的鴻海集團給收購,東芝的白色家電業務被美的收購;其他像松下、索尼、日立等等,也只能想當年了。
但是花開兩朵,日本製造業的「衰微」卻成就了日本「手工業」的崛起。
像日本有名的壽司之神小野二郎,今年已經94歲,做了一輩子壽司,他東京那家小店只有10個座位,一餐只能吃15分鐘,還要提前一個月預定,那生意還是火的要命。
也因此「匠の精神」更像是一種落後於時代的製造「工藝」。
②Handwerkskunst▽但你如果僅憑「匠の精神」跟不上時代,就否定工匠精神的話,未免有些草率。
要知道工匠精神不只有日本一家表現形式,而且它在德國似乎更加如魚得水。
德國製造業被稱之為「眾廠之廠」,是世界工廠的製造者。
目前,在機械製造業31個部門中,德國有17個佔據全球領先地位,處於前3位的部門共27個(2016數據)。
而且,相比於日本製造狀況頻出。德國製造給人的卻是可靠的感覺;德國製造靠譜,這幾乎是全人類的共識。
但其實,最早的德國製造也是靠山寨起家的;德國在剛統一的時候,製作業主要靠手工作坊,幾乎沒有大型工廠,跟當時的世界第一工業強國英國相比,唯一的優點就是人口數量和勞動力成本;等等,這不就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投影麼!
至於後來德國製造如何「正名」,主要靠的是三點:第一避開主要賽道瞄準中高端消費者生產優質產品;第二優化中小企業組織在各自專業領域突破;第三把技工學徒教育和勞工福利當做核心競爭力。
德國人對製造業的堅持在外人看來近乎「偏執」,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失去製造業基礎的國家,面臨失去創新能力危機」。這使得德國沒有盲目去追隨美國等發達國家消解製造業的「趨勢」,而是堅持對製造業進行持續、細緻和戰略性投資。
德國人從骨子裡不相信美國人那套錢生錢的金融邏輯,這種觀點看似很落後,但就是因為這種保守,德國幾乎不發生金融危機;就算是2008年那場席捲全球的次貸危機,德國GDP也只是在2009年出現過負增長,隨後就開始復甦。
但之所以讓德國製造成為神話還有一些複雜原因:一個是改革開放初期德國因為自身瓶頸向中國製造拋出橄欖枝;另一個就是日本的優質產品和服務很難做到「純粹」。
於是才有了德國僅八千多萬人口,就佔據了製造業2300多個世界名牌的奇蹟。
但也正是因為太過注重實體經濟的發展,德國經濟才會顯得「四肢發達,頭腦簡單」。
③工匠精神▽2016年,lkq力倡「工匠精神」,入選2016年十大流行語。
2017年,lkq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培育眾多「中國工匠」。
2018年,lkq2018年來一場中國製造的品質革命。
近年來,工匠精神這個詞在政府報告中出現得比較頻繁,再加上中國智造2025和一帶一路的高光加持,工匠精神越來越重要;但這從另一個方面也反映了當下中國製造「工匠精神」的缺失。
自然是因為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對於成本的投入太大,對於以獲利為第一目的的企業家而言,工匠精神不值得。
以上,就是日本、德國和中國對於「工匠精神」的理解:日本更偏向於理想主義、德國則偏向於實用主義,只有中國更講究現實主義;我們不是沒有,只是「工匠精神」也必須因時制宜。
從這裡可以看出,對於工匠精神而言,日本更像是文科生、德國更像是理科生,至於中國其實已經輟學了,不過我們功成名就之後又一次回頭,意識到了「工匠精神」的重要。
於是在這個大的方針之下:中國「鐵」在拯救世界,日本「鋼」卻在自甘墮落。中國已經佔據了世界高鐵市場的70%左右,而日本僅僅佔據不到一成的比例。從土耳其、印尼、巴西、美國到歐洲,中國的軌道交通正在全球六大洲上攻城略地。
或許,當下中國對於「工匠精神」的理解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日本太過匠氣,德國又只是工科,真正的工匠精神應該是與時俱進的:它代表了點燃內心之火、燭照產品之美的執念,和刻意追求外在浮華、自我標榜的匠氣根本是兩回事。
而這,也大概是《大國工匠》、《我在故宮修文物》之類作品所想傳達的。
但其實就算是在當下中國,我們也並不缺少「工匠精神」,只不過我們大致有三個層次:一個是像羅永浩錘子手機這種對於細節的執著、一個是像雷軍小米對於整條流水線的把握,最後一個就是任正非華為已經把「工匠精神」融入了骨子裡,一直以來強調的就只有兩個字:傻&慢,貫徹到了執行力層面。
尤其是在當下這個快速迭代的時代,工匠精神也有些水土不服,我們必須隨機應變,發現問題快速改進才是最主流最有效的做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產品質量不是流水線生產出來的,而是生廠商與消費者不但磨合、妥協、平衡之後持續改善出來的;從一開始就妄圖死磕細節做到精益求精,一方面是市場不會給你機會,另一方面是太大的生產成本會勸退甚至是吃垮一家初創企業;就像現在是汽車時代,你把馬車做得再好也只會淪為「收藏品」。
工匠精神雖好,但是沒有普適性。
只有把它融入骨子裡,變成執行力,才有可能永不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