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沒有長身高,每個月都在胖。」
1月7日,自媒體博主@老爸評測—魏老爸在新浪微博曝光了一起疑似「大頭娃娃」事件——有家長求助稱,自家5個月大的孩子使用「噯嬰樹」品牌的「益芙靈多效特護抑菌霜」後,出現了「大頭娃娃」現象:發育遲緩、多毛、臉腫大等。
老爸測評將「益芙靈多效特護抑菌霜」及同廠家的另一款嬰兒霜「開心森林」送給專業機構檢測,檢測結果均含有30多mg/kg的激素(氯倍他索丙酸脂)。
此事引起眾多網友熱議。1月8日午間,漳州市衛健委通報稱,就群眾所反映的福建歐艾嬰童健康護理用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益芙靈多效特護抑菌霜」涉嫌違法添加「激素」等問題進行調查。獲知信息後,漳州市衛健委聯合市場監管局迅速介入,立即組織人員前往涉事企業現場調查。
目前,衛健部門已責令該企業召回涉事產品,並對在檢查現場查見的留樣樣品、產品包裝材料等進行取樣留置,聯繫權威檢測機構進一步檢測。涉事企業已暫停生產,並通知經銷商對所有涉事產品下架。
01
漳州現5月「大頭娃娃」
據@老爸評測—魏老爸視頻稱,有家長反映其5個月大的寶寶不僅身上到處都長汗毛,發育也比同齡孩子遲緩,兩個月胖了六斤,身高卻未長一釐米,但去醫院檢查卻顯示各項指標都正常。護士提醒可能是激素藥膏導致,家長才意識到可能是「益芙靈多效特護抑菌霜」的問題。
接到求助後,@老爸評測將「益芙靈多效特護抑菌霜」及同廠家的另一款嬰兒霜「開心森林」送給專業機構檢測,結果顯示以上兩種產品均含有超過30mg/kg的激素。@老爸評測博主稱,對於外用護膚品來說,每千克零點幾毫克的激素已經是非常高了,而這兩種產品遠超於這個含量。
據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臺,氯倍他索丙酸酯為抗炎皮質類固醇,可作用於各種皮膚病。外用適用於慢性溼疹、銀屑病、扁平苔蘚、盤狀紅斑狼瘡、神經性皮炎、掌蹠膿皰病等皮質類固醇外用治療有效的皮膚病。
值得注意的是,氯倍他索丙酸脂不能應用於面部、腋下、腹股溝等皮膚細嫩部位。即便短期應用也可造成皮膚萎縮等不良反應;嬰兒及兒童不宜使用。
此外,該藥不良反應還有:長期、大面積使用可因藥物的累計吸收作用,出現糖皮質激素所致的全身性反應,出現庫欣症候群,表現為多毛、痤瘡、滿月臉、高血壓、骨質疏鬆、精神抑鬱、傷口癒合不良等。兒童長期使用可抑制生長發育。
家長在視頻中表示,醫生說孩子太重,加上呼吸系統沒有發育完全,停用激素後可能造成全身衰竭,同時由於激素很難排出體外,孩子未來很可能面臨性早熟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據@老爸評測博主介紹,團隊對當地三家母嬰店進行暗訪,發現每一家都將「益芙靈」嬰兒霜擺在最顯眼的貨架,顯然該產品已經有了壟斷母嬰店的趨勢。
02
衛健委出手:涉事產品已下架
1月8日,漳州市衛健委發布最新通報稱,近日,有群眾反映福建歐艾嬰童健康護理用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益芙靈多效特護抑菌霜」涉嫌違法添加「激素」等問題。獲知信息後,漳州市衛健委聯合市場監管局迅速介入,立即組織人員前往涉事企業現場調查。
目前,衛健部門已責令該企業召回涉事產品,並對在檢查現場查見的留樣樣品、產品包裝材料等進行取樣留置,聯繫權威檢測機構進一步檢測。涉事企業已暫停生產,並通知經銷商對所有涉事產品下架。事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漳州市衛健委網站截圖
天眼查顯示,該抑菌霜的生產廠商為福建歐艾嬰童健康護理用品有限公司,曾用名為福建歐艾藥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4月,註冊資本為1000萬人民幣,法定代表人為張宗傑,最大股東、疑似實際控制人為胡永林,持股比例為50%。
該公司官網顯示:該公司是一家以研發、生產、銷售嬰童功效護膚產品的綜合性企業,旗下品牌為「噯嬰樹」。
03
激素嬰兒霜捲土重來?
@老爸測評博主在視頻中介紹,事實上,早在2018年,含有激素的嬰兒霜已經被打壓過一次,但僅僅兩年時間,就又重現於市場。
2019年3月,《中國消費者報》在武漢市洪山公證處對採購、送檢流程的公證下,對在國內知名電商平臺上熱銷的「寶寶霜」進行抽樣檢查,將8款產品送至全球權威測評機構SGS檢測,其中6款被檢測出含有激素。而這些「激素寶寶霜」均在電商平臺上貼出了無激素的檢測報告,並打著「純天然、無添加」的旗號進行宣傳。
據新京報,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專家蘇寧表示,激素就類似於「皮膚鴉片」,塗上舒服,但長期、大量的接觸會產生皮膚依賴,並破壞皮膚正常的新陳代謝,抑制細胞活力,使角質層變薄,皮膚越來越敏感,免疫力下降。若家長當作普通護膚品給嬰幼兒長期使用,將給嬰幼兒的健康帶來嚴重隱患。
皮膚科醫生楊希川教授也在個人微博中介紹稱,正規的藥品都會標明成分和不良反應,但由於激素效果顯著,經常會被不法商家偷偷添加到化妝品和消字號產品中,長期使用會引起皮膚甚至全身的不良反應。聲稱零激素卻效果特別好的產品,一定是偷偷加了激素,而激素類藥物務必在醫生的指導下規範使用。
@老爸評測博主提醒,家長可重點關注寶寶霜的衛生許可證號,如果是「消」字號面霜,很可能存在激素過量問題。
21新健康綜合自:南方+、楚天都市報、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臺、新浪微博、漳州市衛健委、新京報、中新經緯、中國消費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