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課程思政
自然科學在培養健全人格、愛國情懷等方面大有可為。2014年,南京大學面向理科學生開設了「天文探秘」課程。為了將天文學與文史哲思維貫通,學校面向文科學生精心打造了「宇宙簡史」通識課程,於2018年9月上線中國大學慕課,現已有逾5萬人選學。現結合「宇宙簡史」課程的建設,從立意、創意、匯意、達意入手,對如何在知識傳授中實現價值觀引導作如下介紹。
講立意,以樹立正確的宇宙觀作為建設目標。一名優秀的教師應該集「知、仁、勇」於一身,既能指導學生如何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也要引導學生感悟,科學家的理想信念、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是更值得發掘的、更為珍貴的財富。「宇宙簡史」明確將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作為課程建設目標。我們希望這門課啟發學生對宇宙、自然、自我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通過樹立正確的宇宙觀,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終極目標。
究創意,以問題為導向創新教學大綱。在知識傳授中深度融合價值觀引導,促使我們以新的視角重新審視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我們從課程的建設目標和面向對象出發,以問題為導向,以如何樹立正確的宇宙觀為中心凝練知識點,重構課程大綱;結合人類宇宙觀的發展和學習程度的遞進設置8個專題,每個專題提出一個融合科學與價值觀的問題,通過對問題的分析和解答,揭示人類認識宇宙的歷程及其蘊含的科學精神和方法。
重匯意,有機融匯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成風化人,潤物無聲。在知識傳授中融合價值引領,應該以知識作為載體,以水乳交融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傳遞價值理念。「宇宙簡史」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方式:
一是以科學研究的特性體現科學精神。「宇宙簡史」提出的樹立正確的宇宙觀並不是要求學生掌握最新的宇宙學知識,而是要領悟到好奇心和質疑精神才是推動科學進步和理解宇宙演化的重要動力;人類的宇宙觀起源於觀測,也不斷經歷觀測的檢驗和甄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二是以跨學科視角體現學術思想性。培養科學素養和人文情懷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環節。「宇宙簡史」充分體現科學研究與人文精神之間的內在聯繫:一方面,揭示文史哲等相關問題中的科學內涵,如「我們是誰」中,探討人體各構成元素的起源,彰顯出生命誕生的偉大和不易;另一方面,從科學研究過程和成果中挖掘其蘊藏的社會價值和歷史意義,如「我們是孤獨的嗎」中,分析影響地球生命起源和繁衍的條件,讓學生領悟地球是人類命運與共的家園。三是以人為本體現人性光輝。傳統的課程教學中,知識佔據核心地位,其實創造知識的過程中「人」才是關鍵,科學家的人性光輝比他們取得的科學成就更能夠打動學生的心靈。因此,「宇宙簡史」突出了科學史的內容,將冷冰冰的知識與活生生的人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體會天文學家探索宇宙過程中的艱辛,分享他們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苦惱,關注他們的科學態度和價值取向。
求達意,以團隊的融合創新助力目標的達成。形神兼備方能以文化人。要實現課程建設目標,課程內容和形式應高度契合。教師受制於自身的知識結構、時間精力,需要依託集體的力量。「宇宙簡史」是團隊融合創新的結晶。課程建設過程中,我們不斷吸取由文史哲知名教授和學生組成的顧問團隊的意見,五易講稿,不斷重構。如根據天體時空場景宏大的特點,採用劇場講演形式,讓學生在學習天文知識的同時感受天體的壯闊和時間的無垠。
總體而言,課程思政鮮活而又靈動。每門課程各有特點,每位教師可以深入研究,探尋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觀引導的最佳方式。科學精神的精髓在於實事求是,它既要體現在課程的內容中,更應體現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中。
《中國教育報》2020年06月10日第3版
作者: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 李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