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講述了芮小丹和丁元英論道的全過程,既有芮小丹個人悟道過程,也有丁元英悟道的故事,還有兩個人一起共同修行道的演示。
事物變化除了本身要遵循規律之外,自身還有體與用的層面,事物本身發展的狀態,以及事物對於其他事物發展的影響和牽制。《道德經》中對於道和術關係的推演和延伸,體是本質,用是表現形式,是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更非知,就意思是不知道「用」「本來」皆不知。
丁元英告訴芮小丹,靈魂拷問,你知道你,這個你是你以為的那個「你」,我知道的這個「我」是主觀上的我,而不是客觀的「我」,既然我「客觀」存在,那麼我在那裡,是意識,是本我,還是我執。
佛家講無我,不是沒有我,而是境界上不分你我,你我都是塵、都是光,都是土,空色世界中我們都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私我,也不是我們認為的我,然後自私。
都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我們想要畢其功於一役,了解生命的本質,就得修行,就得是一個生命覺者,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個人價值、社會價值,以及無形價值。
每個人都是天賦異稟,死亡是本能,是基因的焦慮,強者和勇者都是悍不畏死的,不怕死是第一要務,幹什麼都畏首畏尾,是幹不了事情的,患得患失中失去的是機會。
記得有一個電影,機器人成佛了,就是機器人擁有的人的思維、智慧和感情,最後雖然機器人自己啟動了毀滅程序,但是人類不會允許一個有智慧的機器人存在人類世界,因為增加了不確定性。而找到修機器人的那個人本身就是一個機器人,它只有偽裝的和人一樣,才不會被銷毀,記得有一個經典臺詞,如果流水線出來的機器人都可以成佛,那麼對於苦修多年的高僧來說就是一個笑話。
《天道》知之為不知,不知更非知
我們得承認自己的無知和膚淺,我們認知是有局限的,知識和文化的關係是術和道的關係,我們為什麼得道過程中無法「合道」,是因為我們是人,我們只有三魂七魄,少了一絲真靈。其實在上古神話故事中,人是可以成神的,但是封神之後,紂王一死,人間無人王,從此登天之路毀壞。人變成沒有辦法覺悟「真靈」的肉體凡胎。
天機神妙,凡智何為,僅僅有聰明是不夠的,多少研究易經、佛學、道學終其一生也無法參透這道難題,不是題難,而是沒有走對路線,沒有心法和靈氣。
根本沒有能量讓你運轉一個周天,根本開啟不了身體的潛能,大腦的智慧,有科學家研究,五十萬年前,人類有一個基因的出現,讓靈長目猴子進化成人,而同樣的基因嫁接其他靈長目,可以看見大腦皮層顯著發育,並且功能區域和人一樣完善。
還好人類的倫理道德是最後一根線,否則,克隆技術、組織器官培養,冷凍保存技術,足以讓人永生,況且網際網路技術,完全可以把人的意識和記憶通過數據在網際網路建立人設資料庫,我們僅僅通過意識進入,就可以像阿凡達一樣,在絕對真空中生存,並且走向未來。
智慧看起來是一個詞,但智跟慧還真不一樣。
每個人或者動物,都有自己的本能和想法,只不過人類有語言和文字,如果沒有,我們僅僅是有智,而無慧,佛家講因果,還講慧命,通常認為人除了生命之外,還有慧命。
害人慧命指那些網上販賣焦慮,成功學、精神食糧、毒雞湯,等等。積德行善不是為了得善果(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而是為了讓自己心安,讓自己福田裡的慧命成長。
智慧是可以影響人的,高人之所以高不是點石成金,而是慈悲,慧命兼濟天下的行為,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正能量就是用自己的能力改變這個世界,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這個世界不僅需要修者、眾生,還需要覺者,需要啟迪智慧的新文化運動,啟蒙運動,以及自己對於人生的修行。
最影響智慧的就是利益、情緒、以及觀念和習慣,我們有思維慣性,通過經常思考的路徑有「路徑依賴」,我們下意識的行為支配我們的生活,真正的高人能夠解除下意識對於自己行為的控制,做到自主意識。
大智若愚,別人眼中的傻子才是最有智慧的人,聰明人是不算帳的,活通透的人從來不計較個人得失,丁元英走了,大哥又要挨罵了,始終有人為了承擔了所有,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負重前行。
人的痛苦往往來自內心的執念,執念是影響我們覺悟,智慧生發的關鍵要素,如果芮小丹執著生死,執著愛情,執著公平正義,她就無法理性做出判斷,和歹徒搏鬥,然後犧牲。
事實上她是自殺。這樣可以判斷出,她境界是游離的,存在和死亡,毫無分別,存在就是死亡,死亡就是存在,不貪生,不怕死,當生則生,當死則死,輕於鴻毛,重於泰山。
文化發展道路的基本路徑,除了提高全民素質,還有我們自己修行,自己覺「道」悟「道」,別人給也拿不住,只有我們自己體會到了才是我們自己的。
朱先生光潛有句話,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學問。世間有兩種人狀態的學問,一種是出世間學問,一種是入世間學問。我個人感一部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後名字的改變也帶來了對原小說故事的誤解。
豆豆筆下的丁元英,葉子農其學識及行徑還都是入世間的修為,不是出世間的。救主文化,儒,法,墨,縱橫家等都是入世間的學問,原始佛學與道家學說才是出世間的!「天道」本就是出世間的概念,用在一部講世間道的小說上,本身在格局就不搭,再有就是以電視劇名字理解內容就會產生歧義。
那門檻,那窄門就是出世間的道,丁元英踏不入,過不了,那他還是在世間打轉轉,一個主公尚不能瞭然天道,那讀者或觀眾又怎麼能窺探到什麼是天道呢!區別就是用一個出世間的概念講了一個世間故事。題不對文,言者昭昭,聞者昏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