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樹上,樹懶那麼慢,蛇速度快,一口一個準,為什麼蛇不吃樹懶呢?實際上,蛇不是不吃樹懶,而是樹懶對於蛇來說是「透明」的,不好找。
亞馬遜雨林——蛇的天堂
亞馬遜熱帶雨林,樹懶的家,同時也是動物的天堂。由於太陽常年直射,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終年高溫多雨,對於變溫動物來說是絕佳的生存環境。變溫動物沒有體溫調節功能,身體的溫度隨環境的溫度變化,而體溫又決定了變溫動物的新陳代謝水平。
蛇是變溫動物,冬季溫度低時,新陳代謝慢,動作緩慢,容易受到威脅,捕食能力也大大下降,因此會找一個安全的地方進行冬眠。熱帶地區,常年高溫使很多蛇類放棄了冬眠。蛇類的身體基於環境溫度可以全年保持高速代謝,因此個頭往往較大,比如亞馬遜森蚺,印尼網紋蟒,非洲巖蟒,這是「世界前三大」都生存熱帶雨林之中。
6000萬年前,始新世極熱事件,地球溫度暴漲,隨之誕生了泰坦巨蟒(蚺)也是發現於如今的亞馬遜雨林之中。亞馬遜蛇類太多,很多都隱藏在叢林深處,目前科學家都沒有完全統計完,毒界響噹噹的眼鏡王蛇,亞馬遜巨蝮都在其中。在它們飢餓的情況下,樹懶巨慢速度,一旦被發現完全沒有生還的可能性。那麼樹懶是如何生存到今天的?
樹懶的缺點是對付蛇類的優點
樹懶是哺乳動物,與變溫動物不同的是可以通過消耗能量調節自身體溫,例如:無論在夏天炎熱的三亞,還是冬天寒冷的東北,我們的體溫都能時刻保持在36度多,因此哺乳動物的適應能力更強,只要有能量來源,可以生活在地球任何地方。
然而對於蛇類來說,恆定的體溫是致命的,因為有些蛇並非用視覺尋找獵物,而是利用頰窩中的紅外感受器感知外界溫度。哺乳動物自行調節體溫,因此它們的體溫與環境不同,在紅外感受器中尤為明顯,很容易被蛇類發現,然而樹懶卻是個例外。
樹懶雖然是哺乳動物,但是樹懶的體溫調節功能幾乎完全喪失了,換句話說它更「像」變溫動物。
喪失後的優勢:較少能量消耗,從而較少食物獲取,較少活動頻率。喪失後的缺點:無法維持高速的新陳代謝,肌肉能量供應不足,導致幹什麼都緩慢,移動速度也慢,在東北室外放半天,就像把熱帶魚放入了冷水中,直接收屍。不過就是因為這些優點以及「缺點」,樹懶躲過了大量猛禽野獸的追蹤,包括蛇類。
亞馬遜常年平均27度的環境是樹懶得以退化體溫調節的前提。在該溫度下,樹懶即使不進行體溫調節,代謝速率也能夠維持自身生命運轉的需求,並且樹懶在演化過程中,把自身肌肉減少到同體型動物的1/4,又進一步壓縮代謝需求,平常它只會懸掛在樹上一動不動,或者爬到樹冠曬太陽獲得更高的體溫,這都是節能的體現。基於此樹懶能量攝入也低得驚人。
據資料顯示,當地人曾經把一把葉子塞到樹懶嘴中,20後回來一看,尚未嚼完,已腐爛大半,也就是說除了拉粑與繁殖的季節,樹懶可以在一棵樹上吊一輩子,這意味著被天敵撞見的概率大大降低。
圖:猜猜這兩隻,誰會被吃掉
樹懶演化的方向也有一定概率是被蛇給「逼」的。當它體溫隨環境而動,意味著在紅外感受器中與環境融為一體,更像是樹木的一部分,它本身還不愛動,蛇類難以發現它。
圖:這隻裝得不像,一波帶走
對於其他天敵,樹懶也可以通過,天生的「吉利服」進行隱藏。它的皮毛就是一個小生態圈,存在大量微生物與昆蟲,非常接近於環境植物的顏色,有種不動如「樹」的感覺。因此,美洲豹、角雕、其他蛇類也很難發現它。
總結
動作緩慢、體溫調節的退化、吃得少、自帶生態圈,這些優點與缺點使樹懶在危機四伏的雨林中,被當成了「空氣」,因此這個看似誰都打不過的物種,沒有被蛇類以及其他動物所滅絕。但如今樹懶被列為特級保護動物(極危),因為樹懶對樹葉品種有所偏好,人類破壞、砍伐雨林,大量樹懶無樹可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