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三百六十五,老樂閒聊話今古,接著聊《三國志平話》的故事,上一次說到呂布被王允和貂蟬「聯手」送上了一頂有顏色的帽子後,衝衝大怒,直接殺了董卓出氣。這個故事比起《三國演義》中王允連環計的設定,就顯得過於簡單粗劣了,但更粗劣的內容在後面。
呂布殺了董卓以後,作為跟呂布齊名的董卓手下的名將,白袍銀槍李肅,要來找呂布算帳,殺掉呂布給董卓報仇,但最終竟然經過王允一番「掰開了揉碎了」的勸說,立刻幡然醒悟,知道自己身為大漢飛將軍李廣的後代,本來就有義務為國除賊。因此,不僅不怪呂布,還跟化幹戈為玉帛,但問題是,如果被王允這麼一說,就果斷棄暗投明的李肅,為什麼在此前就想不到這一點呢?或者說,王允為什麼不在此前,就全李肅在董卓身邊下手呢?總之,老樂認為,這個設定實在是有些莫名其妙,更加莫名其妙的事兒是,李肅在隨後的平話故事中——消失了!
這是老樂始終沒想明白的問題,為什麼三國志平話裡,要給李肅設計出那麼大的聲勢,但是卻沒有他的任何表現機會,對於這種寫法,老樂只想到了我們的青少年小時候寫作文的狀態。估計大家都被老師批評過,寫人物的時候,比如寫你的老師或你的爸爸,很多同學只會寫「我的老師可好了,教課很認真,上課很負責」,或者是「我的爸爸可好了,吃苦耐勞,對我特別好」,總之就是三個字:可好了!然後老師會告訴我們,用再多的「好」字,不如用一個事件來反映出來,於是乎,很多人寫老師在半夜批改作業……
《三國志平話》裡的李肅,就像我們青少年時代作文裡的「老師」,除了「可厲害了」之外,沒有其他任何典型的戰功,或者斬將殺敵的經歷,哪怕連一個「大眾臉」都沒打過,而且是莫名其妙地來,悄無聲息地走。由此也能看出平話的水準,不過爾爾。對於這一點,在《三國演義》裡頭,李肅的形象就完整很多,首先,作者把他的神勇因素,全都抹掉,不過就是個普通的謀士,登場的作用就是以同鄉的身份,勸呂布歸順董卓,而且在勸呂布投降的過程中,也是循序漸進,牽著呂布思路走的,就很像《水滸》裡王婆貪賄說風情那一段,跟西門慶說「十分光」,才成功地得到了潘金蓮。而在呂布殺掉董卓後,李肅也協助呂布,直到最後,因為兵敗才被呂布斬殺,雖然角色不是很重要,但也算有始有終,這就遠勝平話的「信口開河」。
當然,在《三國志平話》裡,更大的角色都是有頭無尾,何況一個區區李肅,因為在呂布逃出長安後,這部平話直接就說,呂布到哪哪不要他,都害怕他反噬自己,結果呂布一行人,信馬由韁來到了徐州,直接投靠了劉備!而且在這段故事中,陳宮也直接出現在呂布的身邊,根本沒有交代他的來歷。對於這一點,也是沒辦法的,因為《三國志平話》中根本沒有孟德獻刀,捉放曹等情節,曹操的出場都是一筆帶過,更不用說陳宮了,但是,劉備前腳剛離開平原,在虎牢關與呂布大戰,而後就佔據了徐州,這就有點太過突兀了。
通過《三國演義》,我們都能了解到,諸侯討伐董卓失敗後,各回各家,劉備自然也在平原縣繼續過著平淡的日子,呂布殺董卓,跟他也沒有任何關係。然而,因為董卓的是,李傕郭汜鬧京城,東漢朝廷再次陷入混亂,最終靠著曹操及時出手,將李傕郭汜徹底打跑,並且將漢獻帝接到了許都,開始了挾天子令諸侯的生涯。擁有了實權的曹操,想要接回父親曹嵩,這才引出了陶謙為了結交曹操,派手下張愷護送,結果張愷見財起意,殺了曹嵩,氣得曹操要屠城徐州,給父親報仇,這才引來了陶謙般救兵,劉備仗義出手,最終被陶謙以三讓徐州做謝禮結束。
這段故事跟《三國志》的記載大同小異,只不過曹操打徐州的動機眾說紛紜,但劉備之所以得到徐州,讓曹操撤兵,是離不開呂布在逃亡的生涯中,打算佔據曹操的兗州當根據地,這才讓曹操不得不暫時放下對徐州的恩怨,成全了劉備。換句話說,如果呂布不殺董卓,不打曹操,劉備怎麼有機會佔據徐州呢?可是,在《三國志平話》裡,這些都沒有交代,就是直接說,呂布像個喪家犬一樣,帶著沒頭沒尾的陳宮,一路沒人收留,直接來到了劉備的徐州地界——這都哪跟哪啊?
由此可見,漏洞百出,故事粗劣的《三國志平話》,設定出銀槍名將李肅這樣的角色,屬於典型的雷聲大,雨點小,而所謂的金甲戰神呂布,直接到徐州投靠劉備,更像東北方言裡那句名言:隔著鍋臺上炕。這樣的作品無法成為名著,只能被《三國演義》認真加工後取代,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