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演化的最終形態,此種星體目前尚未在宇宙中發現任何一顆

2020-12-22 星學菜上仙

星空如此浩瀚,上仙帶你去看。

大家好,我是星學菜上仙

我們都知道,宇宙大爆炸發生在大約138億年前,而宇宙形成之初幾乎都是氫氣和氦氣組成的物質,物質在重力作用下凝聚成為了緻密的天體,天體中心處無時無刻都在發生著核聚變反應,這便是普遍意義上認為的恆星。

人類所在的太陽系演化始於46億年前,是由分子雲中的一塊發生引力塌縮形成的。

99%的質量塌縮在了中心,聚集成為太陽,其餘部分形成一個原行星盤,繼而成為了行星、衛星、隕星和其它的小型天體。

目前,我們的太陽還處於主序星階段,即壯年期。

再經過45億年,太陽將會進入紅巨星階段,這個階段的恆星極不穩定,那個時候太陽的體積將膨脹很多倍,甚至超出地球軌道。當然,那個時候人類或許早就滅絕了,所以現在的我們不必懷有任何擔憂。

此後繼續演化,太陽將會迎來一場大爆炸,把外層氣殼拋飛,然後在反作用下將內核壓縮至地球大小,從而形成一顆白矮星

此前,天文學界普遍認為白矮星就是低質量恆星演化的最終歸宿,太陽也是如此。

在宇宙所有恆星中,質量較低如太陽這般的恆星在燃料耗盡時,表層就會爆開,向外散射出行星狀星雲,內核向內收縮為白矮星。

白矮星的形成過程需要數十上百年,也可能是數千年之久,不過在此期間,恆星核心內的熱量幾乎都能夠保存下來,所以,想要讓白矮星冷卻下來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

由於白矮星的中微子逃逸效果可以忽略不計,這就使得白矮星的表面輻射成為了唯一的散熱途徑。

科學家們通過計算得出,如果太陽成為了白矮星,想要通過輻射逃逸出熱量至少需要十萬億年才能徹底冷卻,屆時殘餘溫度可接近絕對零度。

這也就是說,需要再過宇宙目前年齡的1000倍之後,太陽的表面溫度才能降到失去可見光,到那個時候,它將成為一種新的天體——黑矮星!

從理論上來推測,黑矮星是未來將會出現的天體,此種星體目前尚未在宇宙中發現任何一顆

據科學家的研究,黑矮星將是類日恆星演化的最後期,這也是是太陽繼白矮星後演化的終極產物,那時的太陽溫度將降至最低,成為冷簡併態,不再外放出輻射能,更別提發光了。

到目前為止,宇宙還未發現黑矮星的存在,是由於我們的宇宙還太過年輕。

再者,即便宇宙中存在黑矮星,以人類如今的科技也不可能檢測得到,它們沒有輻射或者輻射量極弱,甚至連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都能將其遮蓋。

唯一的偵測方法就是重力偵測,但此種方法只針對質量大的天體,黑矮星的質量不可能會很大,以現有技術根本無法分清那是黑矮星還是普通的行星,所以還待科學技術的提高才行。

實際上,宇宙中冷卻程度最高的白矮星到目前為止所散發的熱量也不過是其總量的0.2%,這已經是最快的速度了,可想而知,太陽要成為黑矮星會經歷多麼漫長的時光。

相關焦點

  • 宇宙最亮的光!比太陽亮600萬億倍的星體被發現,核心卻是個黑洞
    地球上的生命體都依靠著太陽的光輝生存,太陽是一顆恆星,這種星體內部有核聚變現象,可以讓它發光發熱,它們也是宇宙中的主要光源,天文學家們也常說是恆星點亮了宇宙,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我們所能看到的絕大部分星體都是恆星。
  • 在遙遠的未來,人類文明能否與宇宙的發展演化永遠相隨?
    宇宙也有「生死」在宇宙大爆炸假說提出之前,人們普遍認為我們所處的宇宙是一個靜態的空間,任何能量和物質的循環演化都處在一個絕對靜止的空間內進行,那時人們也理所應當地認為宇宙的壽命是無窮無盡的。但是,按照能量守恆的角度來考慮,物體的質量僅是能量的一種體現方式,能量密度會隨著宇宙空間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變化,無論是膨脹或者收縮,宇宙的總能量保持不變,但是以質量形式體現的星體物質則會在能量密度的帶動下發生相應改變,因此從宇宙的發展演化狀態來看,宇宙勢必也會迎來物質的終極狀態。
  • 天文學家從早期宇宙中發現「怪物」類星體
    天文學家發現了早期宇宙中已知最大的類星體,其中包含一個質量相當於15億個太陽的巨型黑洞。新發現的類星體正式命名為J1007 + 2115,它是同一宇宙學時期僅有的兩個已知類星體之一。類星體是宇宙中最活躍的物體,自發現以來,天文學家一直渴望確定它們何時出現在我們的宇宙歷史中。
  • 太陽的340億倍!科學家發現巨型怪物黑洞,每天吃掉一顆太陽!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是由足夠大質量的恆星在核聚變燃料耗盡後引力坍塌形成所致。吞噬是其最大的特點,它可吸入任何物質,甚至是光線。在去年4月份人類獲得史上第一張黑洞的照片前,沒有人見過它的存在。但能通過黑洞吞噬周圍物質時釋出強大而明亮的輻射能量,從而被科學家捕捉。
  • 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宇宙星體,呈現的都是球形狀態?
    在我們觀看有關宇宙的紀錄片或者宇宙天體的圖片時,估計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這些天體似乎被一種無名的力量,驅使它們都擁有著完美的球形,然後就像小時候玩的玻璃球那樣,邊自轉邊圍繞著上一層級的引力中心旋轉,整個宇宙表現出秩序井然的狀態。那麼,為什麼這些天體看上去都是球形的呢?
  • 地球將被太陽「燃燒殆盡」,科學家公布最終結果,網友:世界末日
    地球即將被太陽「燃燒殆盡」,科學家公布最終結果,網友:世界末日!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居住地,我們從目前來看,有且只有這一個家園。但大家忙碌於每日的生活,很少思考宇宙星體演化的過程與未來。但對於星球而言,只是歲月長河中微不足道的一丁點時間而已。如果我們跳出每日生活的忙碌,選擇一個更加廣大的視野,去思考和觀察更大的事物,例如地球,也許我們能從中發現許多以前從未考慮過的事情和現象。我們有沒有在胡思亂想的時候思考過人類和地球的未來呢?如果時間持續不停,並且流逝五十億年之後,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地球還存在嗎,太陽還依舊閃耀嗎?
  • 假設地球的大小是1公分,那麼宇宙中最大的星體有多大?
    我們都知道地球相對於宇宙而言,簡直就是一顆沙子,但是它們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我們很難以想像,所以今天我們就將所有星體都進行簡化,就可以知道我們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了。作為太陽系中最大的恆星——太陽,它的直徑是整個太陽系中最大的,有2750px,跟大號的瑜伽球差不多了,彈珠跟瑜伽球可想而知其差距了。在整個宇宙中,相對來說太陽只是恆星中的小個子,如今人類觀測到宇宙中最大的恆星是UY Scuti——盾牌座UY,一顆位於盾牌座的紅超巨星,其真實直徑有24億公裡,大約是太陽直徑的1700倍,即使是光速從一段到另一端都需要花費上133分鐘。
  • 一顆奔跑的太陽,正在飛快逃離銀河系,到底是什麼在驅趕它?
    宇宙中任何天體都是運動的,比如說地球就是圍繞著太陽運動,它的運動周期是365天,那麼你知道麼其實太陽本身也在運動,太陽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運動,只不過因為太陽的運動周期非常慢,我們沒有什麼非常直觀的感受。
  • 宇宙中最大的恆星是誰?它能夠裝下45億個太陽,是超級巨無霸
    如果沒有反射恆星光的天體,天文望遠鏡就很難發現,除非它本身能夠發出非常強烈的電磁波,才能夠被射電望遠鏡探測到。所以,在宇宙中,我們經常能夠觀測發現的基本都是恆星,它們是宇宙中最亮麗的存在,如果沒有這些發光發熱的恆星存在,天文望遠鏡基本就是一個瞎子。
  • 揭開宇宙中富鋰巨星的神秘面紗:破獲宇宙起源與演化「大案」
    宇宙中富鋰巨星的真實身份是什麼,其鋰元素含量超過恆星演化理論值的上千倍是怎樣形成的,這一備受天文學界關注、事關宇宙起源與演化的「大案」,又將帶來哪些最新認識?記者第一時間聯繫中方專家,請他們講述這一宇宙「大案」破獲背後的故事。  「新興」元素  說到鋰元素,現代人並不陌生,無論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還是無人機、電動汽車,都在使用鋰電池供電。
  • 這種天體通體透亮,享有「宇宙西施」之名,是人們眼中的最美星體
    偌大宇宙孕育了數以億計的星體,不同星體擁有不同外形,有些星體呈規則的橢圓狀,有些星體則無規則外形;有些星體看起來耀眼且美麗,而有些星體則相對平凡與暗淡。倘若在宇宙內舉辦一場「選美」比賽,哪顆星體可能摘得桂冠呢?有人認為,「選美冠軍」這一稱號非地球莫屬。
  • 伽馬射線暴的發現,宇宙裡最可怕的災難,竟能夠直接蒸發一個星系
    它的大爆發,可以在幾秒或幾十秒內使能量達到超新星爆發的幾百倍,甚至是太陽終其一生即100億億年所發出能量的總和。1999年1月23日,人們捕捉到次最強烈的伽馬射線暴,根據所記錄的數據,在幾秒鐘內,其爆發的能量竟然是銀河系2000年內總星體發出能量的總和。在這幾秒的時間內,爆發源冉現宇宙大爆炸0.001秒後的高溫、高壓與高密狀態。
  • 作為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黑洞的第三種類型終於被發現了?
    但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科學家終於發現了追尋已久的中等質量黑洞。 2015年9月14日,註定是一個被載入史冊的重要日子。那天,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首次探測到了由雙黑洞併合產生的引力波!這一發現不僅驗證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言,也打開了探索宇宙的全新窗口。
  • 宇宙中的神奇星球,有的暗無天日,有的正在逐漸消亡!
    我們都知道,宇宙是我們給這個天體雲集的空間,起的一個名字而已,它到底有多大,到底為什麼存在,目前還沒有人可以下定論,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有些星球我們是可以通過數據來計算其信息的,比如這幾個宇宙中的奇葩星球,它們的特性就大大的顛覆了我們的三觀。
  • 當太陽最終變成白矮星,地球能否倖存?天龍座內首次發現真實案列
    據《天體物理學雜誌》近日刊文,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利用美國宇航局的系外行星探測衛星(TESS)和退役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首次發現了第一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行星。研究認為這顆行星完好無損,而這顆白矮星的前身是一顆類太陽恆星,當它演化為白矮星時,目前的體積只比地球大了40%。
  • 在宇宙中已被發現的17種粒子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並不是在宇宙誕生後就全部出現的,而是在漫長的宇宙演化歷史中,逐漸在不同的物理過程中形成的。如果將原子進一步分割就會發現,它實際上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質子和中子組成了原子核,而電子則圍繞著原子核旋轉。原子核周圍的電子會與其他原子中的電子結合,並形成複雜的排列;這種結合正是化學的基礎,也是我們周圍各種物質之所以形態、性質各異的基礎。
  • 發現第三種類型的黑洞了?!
    (註:併合前的雙黑洞質量之和不等於最終的黑洞質量,這是因為併合過程會釋放巨大的能量,並以引力波的形式擴散到宇宙中去)。 02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核心方程的預測,黑洞可以有任何質量。 在宇宙中,大質量恆星的坍縮是形成黑洞的一個關鍵途徑,但這種過程也會對黑洞的質量產生一些限制。
  • 宇宙中「最大的星球」是哪個?與太陽相比,它究竟有多大?
    我們都知道宇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空間,至於它到底有多大,以我們現在的科學技術還沒有辦法進行查探。甚至它有沒有邊際,到現在為止都是一個非常受爭議的話題。宇宙由無數的星系,星雲以及宇宙暗物質組成,我們所生存的地球就處於無數星系中的太陽系之中。
  • 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在內部核聚變結束後,會變成什麼?
    我們太陽系的核心是處於絕對主導地位的太陽,依靠著自身進行的核聚變,源源不斷地向外界釋放光和熱,為我們地球生命的誕生和生物世界的發展演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質和能量來源。太陽的演化歷史,是宇宙中絕大多數恆星共同具有的特徵,那就是在質量滿足一定範圍的條件下,所推動輕型物質向重型物質聚變的一個普遍過程,只是質量的差異造成了演化的最終結局不一樣而已。
  • 這個擁抱點亮了整個宇宙
    蟹狀星云:一個典型的超新星遺蹟超新星爆發是一種強大而又明亮的恆星級爆發現象,往往發生在一顆質量巨大的恆星生命的末期。而爆發剩下的星體則會坍縮成一顆中子星或者黑洞或者被完全摧毀。超新星爆發在此之前,「脈動對不穩定性超新星」只存在於理論中,還未被觀測證明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