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網劇發展還處於相對草莽階段,改編自天下霸唱同名小說的《河神》,成為一匹黑馬。
當時主演該劇的李現還是一個沒有太大名氣的新人演員。
《河神》的走紅給李現帶來了一些流量,但他並未因此爆紅,直到去年的《親愛的,熱愛的》。
時隔三年後,《河神2》定檔播出。
圍繞該劇最大的爭議便成了:金世佳替換李現,《河神2》還是會原來那個味兒嗎?
《河神2》還能拿到高口碑嗎?
換角風波
在觀眾以往的認知中,一部成功的劇集更換主角是一件「傷筋動骨」的事,更換主演後,續集往往很難有之前的口碑。
除了觀眾對原來的演員有熟悉感和親切感外,演員本身的人氣、觀眾緣和演技,可能也會有落差。
不必諱言,就兩個演員的容貌與形態看,李現要勝過金世佳。
李現的少年感要比金世佳足得多。
《河神》中的郭得友,一張乾淨的臉,充滿少年意氣,眼神裡有少年的清澈、敞亮與無畏。
《河神2》中的郭得友,鬍子長出來,絡腮鬍也不剔,固然更成熟穩重了,但在表演一些情緒比較跳脫的戲時,就會顯得油滑。
少年的跳脫是青春洋溢、無所畏懼,中年人的跳脫——還是別跳脫了吧。
這不是說金世佳演技比李現差,而是劇本沒有根據演員的氣質調整郭得友的人設,郭得友依舊又痞又皮,但很顯然,「穩」更契合金世佳的氣質。
氣質不同,在一些場景上的處理也不同。
比如同樣的洗澡,李現版郭得友,是青春小夥的「春光無限」,
金世佳版郭得友,更像是中年大叔來松松筋骨;
同樣的點菸辨冤,李現版郭得友因為對煙過敏,所以心無旁騖,公事公辦,
金世佳版郭得友,這動作這表情完全很像是老煙槍。
公正地說,金世佳的整體演技還是在李現之上。
李現本色出演少年感時沒有問題,但在處理一些複雜情緒時會掉鏈子。
比如他以為小神婆顧影死掉時的懊悔難過,就非常的浮誇。
金世佳在拿捏一些複雜情緒時,會更穩。
從演技角度看,金世佳可以勝任角色。
但在是否比李現更契合小河神氣質這個問題上,觀眾見仁見智。
換角風波,自然引來毀譽參半的評價。
質感依舊
雖然《河神2》的口碑有所下滑,但並沒有遭遇那種口碑「雪崩」。
第一季豆瓣8.2分,第二季也拿到豆瓣7.4分,考慮到《河神2》戲外一些紛爭敗好感,導致有人故意打低分了。
《河神2》與《河神》還是基本持平的。
《河神》的成功,主要原因是,它在製作上體現出比較高的工業化水平。
《河神2》也延續著這一質感。
首先,劇本上依然有新意。
先是以說書為開頭敘說前情提要,並將「遺留問題」娓娓道來。
之後就是頗具特色的臺詞版片頭,每一個主要人物輪流出現,抑揚頓挫念出一個關鍵詞。
視覺畫面極具魔幻感。
每一集片頭出現的人物與關鍵詞,也會根據每一集的要素有所改變。
以前的國產劇並未有過這樣的開頭。
案件編排上是常見的「大案件套小案件」。大案件作為敘事主線貫穿全劇始終,但一般每隔2-3集又會有一個小案件,小案件自成一體,又伏脈千裡與主體案件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河神2》的主案件「九牛二虎一雞」統攝全篇,小案件一個接一個,從分屍案到自燃案再到七竅流血案,風波不斷,謎團重重。
每一個案件偵破的同時都會留下一個新的線索,讓主案件慢慢浮出水面。
在探案手法上,引入了具有東方神秘色彩的「點菸辯冤」,讓它區隔於其他探案劇。
其次,製作上依舊精良。
比如點菸辯冤。點燃一支煙,郭得友就會進入一個幻境,亦真亦假、如夢如幻。
在幻境中,郭得友能夠還原案件經過,查詢到種種蛛絲馬跡。
《河神2》郭得友進入的幻境,布景和特效美輪美奐。
拍攝手法和轉場過程賞心悅目,讓人有一種時空錯亂的感覺。
在構圖、打光、鏡頭調度等層面上,《河神2》也比較講究,審美水平高於一般的網劇。
比如開篇的九牛入河,宏觀場景搭建、遠景拍攝帶給觀眾震撼的視覺效果;
第10集結尾,一邊是女子學校中秋晚會暗藏危機的舞蹈,一邊是郭得友與丁卯在賭場進行生死賭博。
交叉蒙太奇的運用不僅形成獨特的視聽語言,更是讓緊張感升級。
再則,人物形象依然鮮明。
首先是《河神2》的探案四人組,郭得友還是那個「超凡絕倫的人中龍鳳」,又痞又正義;
小神婆顧影率真、憨直、可愛;
丁卯理智、冷峻;
肖蘭蘭是大家閨秀,沉著冷靜、通情達理。
不同於一些男女搭配的探案劇,女性角色只是「花瓶」,或者只會瞎湊熱鬧,《河神》系列中的顧影和肖蘭蘭,能力在線、智商在線、格局在線,不只是作為男性角色的陪襯存在的。
《河神》系列中的一眾配角不是面目模糊甲乙丙丁,他們的辨識度甚至不遜色於幾個主演。
比如張神婆妙語連珠,簡直就是個歇後語人形字典,一開口就「津味十足」。
付隊長也是一口的天津味。
《河神2》新出場的鄭副隊長與付隊長是死對頭,兩人針尖對麥芒,見面就掐,趣味十足。
哪怕是小案件中匆匆下線的崔夫人和聶老闆,也有屬於角色的高光時刻。
劇本、製作、人物塑造等方面,《河神2》固然稱不上拔尖,但也沒有明顯短板。
差一口氣
嚴格地說,2017年的《河神》是黑馬,但稱不上爆款。
當時《河神》的點擊量近20億次,單集不到1億次。
李現也沒有憑藉該劇爆紅。
三年後的今天,《河神》的豆瓣評分人數才突破17萬。
但不久前的爆款《隱秘的角落》,豆瓣評分人數已經突破62萬。
認為《河神》是爆款,所以對《河神2》也抱著爆款的期待,很可能只是一廂情願。
《河神2》能夠達到《河神》的聲量已經是不錯的成績了。
可惜的是,如果說《河神》離爆款差一口氣,《河神2》與《河神》似乎也差了一口氣。
什麼影響了《河神2》的出圈?
首先,是之前提到的換角風波。
它無關演技,可能僅僅是演員的熟悉感、親切感和觀眾緣。
有不少人因為李現被更換,給《河神2》打分時就保守一些。
其次,依然是演員帶來的風波。
《河神2》開播之前,張銘恩與徐璐、胡冰卿之間的緋聞,讓張銘恩的風評跌至出道以來的最低谷。
在《河神》時,張銘恩的演技就備受詬病,皺眉瞪眼,表情單一,缺乏細膩,用力過猛。
《河神2》中,丁卯這個角色成熟了,張銘恩的表演也穩重了一些,但整體還是有些一板一眼,略顯生硬。
《河神》郭得友是全劇的戲眼,到了《河神2》,就有點「雙男主戲」的趨勢,甚至丁卯的戲份比郭得友的戲份還重。
這主要還是劇本的鍋,丁卯與各方勢力都有牽涉,因此哪有糾紛哪就有他。
有些觀眾本來就對演員的私生活有情緒,到了劇中又發現角色的戲份這麼吃重,難免質疑《河神2》男二是否加戲?
《河神2》是否要變成《丁卯傳》?
這也勸退了不少觀眾。
再則,《河神》系列固然沒有明顯短板,但它的故事本身無法成為該劇的核心競爭力。
就比如《隱秘的角落》的成功,不僅僅是製作上有電影質感,它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優勢是,它的故事是成功的——
不僅引人入勝,具有豐富的闡釋空間,而且有一定深度。
《河神》系列劇本上的優點是,它講故事的方法有特點,比如前文提及的以說書為引子。
但無論是大案件還是小案件,都停留於能夠完整講好一個故事,案件本身缺乏推理的樂趣,在深度上也沒有太大的作為。
這就導致《河神2》的觀眾基本盤,是懸疑探案劇的愛好者,假若一個觀眾不愛看懸疑探案劇,對奇異的故事沒有特別熱愛,《河神》並沒有非看不可的理由。
但一個觀眾哪怕不愛看懸疑劇,仍很可能被《隱秘的角落》吸引,不僅因為《隱秘的角落》是一個當代故事,更在於它講述的是最普遍的人性與人心,也許是關乎每個人的。
《河神2》每一個小故事固然也講到人心,但對人心的剖析以及得出的結論挺「大路貨」的,很難真正觸動到觀眾。
《河神2》沒有明顯短板,它是工業化水準良好的作品。
但工業化的另一面有可能是流水線生產。
它方方面面還行,但僅僅就是還行。
這樣的作品不難看,卻也不是非看不可。
它在小圈層會火,但離爆還是差一口氣。
這對於創作者也是一個提醒:
不能只停留在製作上的工業化——它決定著劇集口碑的下限。
但最為核心的故事層面,決定著劇集口碑的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