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分享讀書思考:《爆發:大數據時代預見未來的新思維》
我分享的主題是:什麼是爆發模式?人類行為和經濟趨勢可以預測嗎?
我很喜歡《確定性的終結:時間、混沌與新自然法則》這本書提到的幾個概念:混沌理論、無限遞歸,還有跟薛丁格的貓思想實驗。
今天分享一個類似概念:爆發模式。
這本書圍繞兩個核心問題展開:什麼是爆發模式?人類行為和經濟趨勢可以預測嗎?
人類行為是否可以預測,主流學術界目前有兩大派別。
一個派別就是「黑天鵝」派,認為人類的行為是隨機不可預測的,生活需要隨機的智慧。
黑天鵝這本書現在還非常火,而且還帶火了一大堆書:比如 隨機漫步的傻瓜、反脆弱、混亂等等。
另一個派別就是爆發派,認為人類行為背後隱藏著一種爆發模式,是可以預測的。
《爆發》這本書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說完了兩大派別,接下來我們解釋,什麼是人類的爆發模式?
為了解釋爆發模式,還得先給大家解釋一個術語:熵。
打開百度,搜索一下,我發現百科給的解釋是:熵是衡量一個系統混亂程度的指標。
什麼意思呢?
比如說你桌子上有個玻璃杯,現在的狀態,你能用它喝水,我們說它的熵值是零;
如果你不小心,把它撞翻了,玻璃碎片散落一地,你不能再用它喝水了,這時,我們就說它的熵值是無窮大。
好,再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如果我每天9點上班,中午在公司附近吃個飯,晚上9點下班回家,每天都這樣,周而復始,這樣我的行蹤就沒有什麼秘密可言了,就可以說我的行為熵值是零,行蹤100%可以被預測。
相反,如果我做每一件事,都是通過擲骰子來決定,我的每一個行動都是隨機產生的,就可以說我的行為熵值趨近無限大,我的行蹤就是100%不可以被預測的。
而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就是針對人類行為平均可預測程度,給出了一個精確的數值,是多少呢?93%。93%就意味著我們人均只有7%的行為是無法被預測的。7%的差值,在數據科學家的眼裡是很小的,也就意味著我們的行為,在他們的眼裡都是可預測的。
書中還提到一個有趣的案例:
美國有一家網站叫做 WheresGeorge.com ,翻譯過來是「喬治在哪裡」。
喬治是誰?喬治就是1美元鈔票的正面印著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所以,這個網站的意思就是1美元的鈔票在哪裡?
這個網站要幹什麼?它要跟我們做一個遊戲。
遊戲的規則是這樣的:
首先你得有一張1美元的鈔票,
然後在這個網站上輸入這張鈔票的序列號、還有你現在所在地區的郵政編碼,
然後還要在這張鈔票正面寫上WheresGeorge.com 這個網址,
然後把它花出去,第一步就做完了。
之後,拿到這張鈔票的人,看到這個網址,很可能會出於好奇,也打開網站,輸入了自己的郵政編碼,這樣這張鈔票的新位置就被標示出來了。
是不是很好玩?嗯,確實好玩,因為玩的人越來越多。
好,這個遊戲的規則我們說完了,再來說說這個遊戲有什麼新發現。有兩個發現:
第一個發現:大部分的鈔票,在兩周後,依然會待在距離首次被標記的位置,不超過10公裡。
另一個發現:有一些異類,在兩周後,到達了800公裡以外的地方。
這有什麼啟示呢?
也就是說,我們大多數人,生活圈子小得可憐,最多不過十公裡,我們就在這個區域內做規則的往返運動,每天三點一線地生活著。
但是,我們當中也會有一些異類,他們在世界各地遊走,他們的活動範圍很大。
能得到什麼結論呢?
結論就是:人類社會確實遵循著一套爆發模式,我們每一個人的行為差異其實都非常小,人類行為是高度可預測的。
好,這本書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書名叫爆發,爆炸的爆,發現的發。
最後,我想再說一下,這本書我的閱讀體驗。
坦白說,這本書我讀得有些吃力,這本書與眾不同的寫作手法,全書分成了兩個部分:小說和邏輯論證部分,兩個部分混雜在一起。小說部分講得是一個十字軍東徵的虛構歷史,邏輯論證部分新概念有點多,讀好不容易。
這麼難讀,我為什麼仍然要堅持讀下去?
一方面是因為之前讀了太多不確定主題相關的書,剛好這本書提出了一個全然相反的觀點,就特別好奇。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作者本人太牛。作者巴拉巴西,是複雜網絡科學領域的專家,而且同行內部的評分相當高,一度高過了愛因斯坦。還有巴拉巴西的個人經歷,也具有傳奇色彩。至於巴拉巴西究竟有多牛,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
推薦書:《爆發:大數據時代預見未來的新思維》
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