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雋/文 一部還未完結的韓劇在中國的視頻網站上點擊量達到近5億次,《人民日報》的官微發出「炸雞配啤酒」的召喚,考研、找工作的學生像當年「拜春哥、得永生」一樣地高喊「都敏俊,救我」為護身符,趙薇、範冰冰、楊冪等一眾明星也和觀眾一起每周苦盼更新,劇中人的一身行頭被各路媒體熱炒並賣到脫銷……這是韓國偶像劇《來自星星的你》從去年12月18日由愛奇藝獨家播出以來發生的。
《來自星星的你》中的都教授成為韓劇迷「新寵」
這部戲不單創下韓國本土的收視記錄,也成了中國擁有社交媒體以來最被熱議的韓劇,勢頭趕超春節前的《繼承者們》,後者主角李敏鎬上了春晚,前者主角金秀賢在劇集還未播完時就接到了中國諸多電視臺和廣告的邀約,金的中國粉絲還花費數萬元在《新京報》上登出整版廣告祝賀他2月16日的生日。這兩部連檔的電視劇,幾乎是聯手撐起了韓國偶像劇復興的風潮。
春節前熱播的《繼承者們》讓男主角李敏鎬登上央視春晚
說復興是因為有沒落。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央電視臺引進韓劇,到觀眾通過網絡與韓國同時觀看,韓劇質量起伏不定,經歷過同質化嚴重、毫無新意的低迷階段。
韓國廣播影像產業振興院2007年曾對最重要的三大海外市場日本、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進口韓劇的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熱度有明顯減退,產業振興院給出的數字可證明:「以中國大陸為例,2007年上海電視節上韓國電視節目對華銷售額為650萬美元,比 2006年在該電視節上的977萬美元減少了近三分之一。」交易量的減少伴隨著民眾輿論熱度的減退,從2007年一直持續到前兩年,年輕觀眾群體的觀影趣味調轉向英美劇,各大視頻網站也將英美劇作為海外劇的重點項目,直到2013年出現了這次復興。
凡出成績必有原因。對於韓劇這樣一個業已形成產業鏈條並經營多年的系統來說,簡單一句「無非是給無知少女猛下不現實的精神鴉片」是不負責任的—做影視的人都懂這個道理,可是在臺灣偶像劇、香港TVB的持續沒落以及大陸多年來難有一部扛鼎的偶像劇的情況下,韓劇的復興是有借鑑之處的—本文中探討的是長度在16至20集,每周播出4小時的Mini劇,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偶像劇。
「根本是在做項目」
這句話是《浪漫滿屋》的導演表珉洙在接受採訪時說的:「導演要提交一個企劃書,就和公司裡開啟新商業計劃一樣,最主要是導演的目的,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浪漫滿屋》就是拍出讓觀眾看了很愉快的兩人愛情,不談人生哲理,簡單明確。」
十年前的《浪漫滿屋》堪稱韓劇經典
實現起來不簡單。韓國電視劇導演被稱為PD(Producer&Director),相當於「項目經理」,表珉洙回憶起自己當時手握30億韓元,他決定花6億先蓋了個房子(主場景的那間別墅),然後以緊張的資金和時間完成作業,「這有些冒險,一切後果都由導演承擔。」
「邊拍邊播」的製作方式相當於公司裡實時考核,收視率不好長劇會被砍短,Mini劇也會有廣告時間上的損失。 KBS電視臺人才開發院長崔鐵灝說:「韓劇的收入中,有39%是廣告,20%是銷售節目收入。」KBS、MBC、SBS三大臺都會根據收視率調整Mini劇的廣告時長,「好劇可以播七八分鐘廣告,大概是28個品牌,廣告費一天有三四億韓元,成功的劇廣告費會翻二三倍。」KBS電視劇部門本部長丁海龍介紹道,「差劇廣告時段會砍到2分鐘,也會影響導演接下來的籤約。」
商業利益讓導演需要兼顧全局,會不會影響拍攝?去搜集三大臺的資料就會發現,拍攝時間很短,一周拍兩集,一分鐘的成片需拍攝一小時左右,分AB組搶戲。這麼趕的日程,如何保證其精緻唯美的畫面?
一是前期籌備時間很長,編劇大綱需要4個月的準備和層層審看,立項後出4集完整劇本,之後進入邊拍邊播的製作流程;
二是各工種的培養體系健全,韓國電視劇導演多是電視臺員工,每年三大臺從名牌大學選人,競爭激烈,入選者要先做七八年「學徒」,如管理培訓生一般輪崗到電視劇製作的各個環節。編劇大多數是通過公開的劇本徵集比賽出道,淘汰率高得驚人。1988年成立的韓國放送作家協會教育院是編劇培養的大本營,常任理事樸玲株介紹,「迄今為止一共培養了15000個學生,每年有20個人成為編劇,十年之後依然活躍的能有三四個人。」
三是製作流程嚴謹完善,工作效率極高。曾經去參觀過韓劇攝影棚的中國電視人都記得「一個棚裡好幾個組同時拍攝毫無問題,現場非常整潔,各部門穿拖鞋入內,無人喧譁,發到各人手中的流程表細緻到連走位圖、分鏡都畫在上面,演員對臺詞也是臺下功夫,一上場所有人都stand by,拍攝效率之高、道具之整潔令中國劇組汗顏。」
這樣看起來很流水線的製作流程自然也是會帶來弊端。和中國導演在拍攝現場邊拍邊改劇本,一天出一張「飛頁」的隨性相比,韓國的「機械化」進程實現的是一個總體節奏和質量的把控,遇上好的劇本就會迸發出好作品,如果故事出問題,那就徒有美人、美景,這也是前些年韓劇沒落的最大原因,也印證了丁海龍談到的一部劇中影響力的分配—「編劇佔70%到80%,演員20%,導演10%。」
抓住那顆少女心
偶像劇是為女性服務的,進一步說,是為擁有「少女心」的女性服務的,如同男人需要《Playboy》一樣,這已然是共識了。
少女心的需求有:一切美的事物,有起伏的、真摯的、擁有好結局的感情。
在韓國電視劇的選角中,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表珉洙說,「女演技和容貌都重要,演技更為重要。男演員首先是容貌,如果有演技就更好了。」
都教授的扮演者金秀賢屬於難得的容貌與演技並存的男演員
挑出任何一部Mini劇,看兩集你就會發現主創用意所在,情感大多通過面部的細微表情傳遞出來,一張不夠漂亮的臉很難經得起大量特寫鏡頭的考驗。丁海龍也說,名編劇有選擇導演、演員的權利,名劇多由女性創作,在挑選演員上自然也是女性視角。
美還包括對細節的偏執。精緻場景、服裝、化妝、道具也是在滿足女性類似「window shopping」的需求,韓國雖小,但選景花心思,總能找到首爾看起來更美的角度,以至於慕名前去的觀眾往往會失望。
全智賢在《來自星星的你》中連家居服都是一線大牌,家居設計也是按角色準備的
單做到「美」,並不能滿足「客戶」需求。近年來大陸迎來臺灣大撥偶像劇演職員「北上」,很細緻精美,預算也充足,卻難有佳績,正是缺少能引起觀眾內心投射的感情線。
以2013年大陸劇《最美的時光》為例,卡司強大,男一號擁有眾多粉絲,但劇情遭到觀眾質疑。偶像劇骨灰粉小炎評論說:「一部偶像劇,男主角是強勢腹黑型,幾十集裡居然連場像樣的強吻戲都沒有,這可是這類型的"標配戲碼"啊。男二號佔據的情感比重如此多,女主角到最後都搖擺不定,讓女觀眾怎能滿意?」
世間無新事,偶像劇裡更無,主角的人生早就定了—美貌,至少有一個很有錢,出現阻力,用真愛戰勝一切。如何做出新型的人物設定、人物關係,並保證情感內核是傳統的,經典的,是編劇最大的功課。
知名編劇分為好幾派,洪氏姐妹擅長在幽默的故事裡放入稍微虐心的橋段,但絕對不是《藍色生死戀》裡的一哭到底模式;《紳士的品格》、《繼承者們》編劇金恩淑將配角寫得有趣,非主線情節也不會掉收視率……近幾年編劇們都意識到要創新,不管是《來自星星的你》、《秘密花園》、《主君的太陽》等劇將外星人、穿越、超能力、互換靈魂、看得見鬼魂等超現實主義因素放入偶像劇中,還是像《請回答1997》、《野王》一樣走現實主義路線,都是將固有情景放入不平凡的環境中,以期尋找新穎的情節來推進感情線。
作為回憶主題的劇,《請回答1997》以一個「真」字贏得收視和好評
事實上,韓劇的觀眾並非與英美劇完全割裂,甚至有很高的重疊率。資深電視劇粉絲沈昱就是其中一員,一年裡大部分時間都給了英美劇,「《傲骨賢妻》、《紙牌屋》、《神探夏洛克》都追,但總要看個韓劇調節一下心情。英美劇像是五星級酒店裡標準商務套餐,看準了追不會讓你失望的,但是它們很少帶來情緒上的極大滿足,大概不能促進多巴胺的分泌吧,用大白話說,就是不太會去花痴劇中的誰—花痴韓劇男主角的狀態和花痴"卷福"不太一樣,後者是一個符號式的人物,並不作為對男性伴侶的幻想。」沈昱或許道破了其中的機關。
在「情節至上」的美劇中,你很難對其中某個男性角色產生戀愛幻想
韓劇的海外走紅,一方面是從1998年以來韓國正式提出「文化立國」的戰略,像KBS就有專門的「全球韓流中心」部門;另一方面,正是英美劇、大陸劇首先放棄了這種以情感為主要訴求的方向,才讓韓劇有在本土之外傳播的空間。
美劇野心大,感情是調味劑,是副線,超能力不是用來談戀愛的,而是為了保衛國家和地球;英劇這兩年賣腐賣上癮,對男女之事不太熱衷;大陸劇,就像《咱們結婚吧》的導演劉江所說「目前最大的主流是接地氣的家庭愛情輕喜劇」,也就是我們現在最常在電視上看到的,毫無偶像劇元素,赤裸裸地展現家長裡短;日劇因為各種原因能看到的渠道不多,其漫畫型的表演方式也會打破觀眾投入情感的連續感;泰劇還停留在上個世紀臺灣劇的撒狗血進程中……那麼,期望在電視劇中獲得「情緒上的極大滿足」,以電視劇作為情感出口的、擁有「少女心」的觀眾們看什麼呢?大概只能是來自星星的都敏俊教授和「大長腿」們了吧。
沈昱所說的每年追一兩部韓劇,也算是真實現狀,客觀的說,優質劇依然很少,復興只是開端,韓劇尚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