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是如何被改變的?高處不僅不勝寒,還可能不勝熱

2020-12-12 騰訊網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王錚(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我們很多人都會背大文豪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其中有一句寫道「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也點明了一個科學小常識——海拔越高氣溫越低

我們生活中也確實會體會到「高處不勝寒」,比如許多避暑勝地都在高山上,而且很多照片也顯示,高山的頂端往往都被終年不化的積雪覆蓋。

△被白雪覆蓋的喜馬拉雅山

(來源:https://dp.pconline.com.cn/photo/list_3290047.html)

「高處不勝寒」所說的高處的溫度,是指空氣、大氣的溫度。對於高處溫度低的現象有一個直觀的說法,即高度每上升1000米,氣溫就要下降6度左右,因此我們坐飛機的時候,飛機艙外面的溫度能達到零下50度之低。那麼再往高處呢,還會更加寒冷嗎?

熱空氣不是會向上走嗎,為什麼高處還是那麼冷?

要理解「高處不勝寒」,首先我們要搞明白地球的大氣是如何被「加熱」的。

生活中我們能直觀感受的一點就是太陽很溫暖,太陽光能帶來熱量。太陽光穿過透明的大氣來到我們身邊,我們的身體和身上的衣服通過吸收陽光,就能獲得太陽光帶來的能量,溫度提升了,我們也就感受到了溫暖。

自然的陽光以較短的波長為主,它們很容易穿透大氣。當短波長的太陽光到達地面被地面吸收後,地面就會被加熱,再加上地球本身產生的熱量,使得地面成了新的熱源。就好像在空氣底端點燃了一把火,離地面近的地方更加溫暖,離這個熱源遠、也就是越高的地方就會越冷。並且與以短波為主的太陽光不同,地面這一熱源溫度較低,所釋放的波波長較長,而它們更容易被大氣吸收。這樣一來,地面對大氣的加熱是自下而上的,越往上剩下的波和能量越少,最終地球形成了下邊熱、上邊冷的狀態。

不過我們也聽過一種說法:熱空氣向上運動,冷空氣向下運動。這個常見的說法原理在於熱脹冷縮,熱空氣膨脹密度變小,冷空氣密度較大,熱空氣就「浮」了上去。好比寒冬之際我們在房間裡放上暖爐,那麼接近房頂的部分就比下邊我們坐的地方更快暖和起來。熱氣球就是利用了這一原理飛起來的。

△利用加熱氣體的熱氣球(來源:Veer圖庫)

那麼地球大氣為什麼看上去不符合這個原理呢?因為雖然地表附近被加熱的空氣上升是很正常的,但是地球的空氣在地球引力的吸引下,會呈現越往高處空氣越少的情況。因此較高的空中空氣更加稀薄,氣壓較小,從下邊升上來的空氣反而因為密度太大,升上高空後會在氣壓作用下發生膨脹。對空氣來說,處於氣體狀態下發生這樣的膨脹,又沒有其他的熱源能加熱它,就會降溫而變冷。所以,地表附近的熱空氣的確在上升,但在上升中也發生膨脹和冷卻,並不會使上空的空氣溫度升高。

蘇東坡詞中的「高處不勝寒」,描繪的是神仙住的地方「瓊樓玉宇」,不過因為古人除了登山之外,沒有辦法達到很高的高空,因此他們的詩詞中所描繪的最高地,是符合我們上面所講的原理的。我們剛才說的「高度每上升1000米,氣溫就下降6度左右」大概適用的高度在3000米以下,而我們所描繪的上冷下熱的過程所處高度基本也不超過1萬米。而現在,我們平時出行坐的飛機普遍飛行都在1萬米以上的高度,在這種高度下,情況是否又會有所不同呢?

△飛機飛得比雲更高(來源:Veer圖庫)

高處也可能「不勝熱」?

其實地球的大氣,從1萬米到幾萬米的高度區域,存在很多空氣成分,例如我們經常能聽到的臭氧層,它們可以吸收太陽光當中波長較短的一些波,例如紫外線等,所以這裡高度越高,溫度會變得越高。加熱這一區域的主要是來自更高處的太陽發出的光,而不是地面。既然這裡的空氣上熱下冷,而客觀規律是熱氣密度較小而上升,冷氣密度較大而下降,所以在這裡的空氣上邊熱而輕,下邊冷而重,除了一些擾動過程外,不會再發生上下空氣交換,故而氣流是非常穩定的,被稱為「平流層」,飛機也因此會主要選擇在這一高度範圍內飛行。

從這個高度再向上幾萬米以內的區域叫做中間層能夠加熱它的光成分很少,這裡再次出現了下面熱、上面冷的狀態。再往高處去,從八九萬米再向上的數千公裡範圍,這裡的空氣會被太陽光當中波長特別短的極紫外射線、X射線等加熱,所以在這超大的上千公裡範圍內,都是呈現下邊冷,上面熱的狀態。換言之,實際上地球大氣真正較高之處,是「高處不勝熱」的。

△地球大氣按照溫度的垂直分層(來源:https://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216810425,442108891&fm=26&gp=0.jpg)

高空大氣成分吸收這些波段的光可不單單會起到加熱的作用,這些波段的光能量非常高,它們可以使大氣的成分發生「電離」,也就是讓中性原子失去周圍的電子,變成帶正電的離子和帶負電的電子。在高度較低的區域(約幾百公裡高),這些帶電粒子所佔的比例比較低,大氣當中的中性成分和帶電粒子成分共同構成了一個具有特殊物理性質的區域,稱為電離層。它可以對無線電波傳播產生很大的影響。而在上千公裡以外,帶電粒子成為主要成分,甚至大氣成分全部電離變成帶電的粒子,它們會受到地球磁場的制約,故而這個區域也被稱為磁層

而最「高處」,也就是高到上千公裡高的宇宙中,溫度的描述往往取決於帶電粒子的能量。由於密度特別低,這裡的溫度與我們在地面所說的熱或冷的狀態有所不同——比如太空飛行器在天上飛,有陽光等加熱的地方可能有上百度熱,背向太陽的一側則可能達到零下百度,這裡「寒」還是「不寒」,主要還是看加熱源。如果未來人類有幸能前往到太陽的「勢力範圍」,會發現那裡的粒子的溫度高達上百萬度。

△示意圖:從太陽(高溫)到地球周圍磁場範圍中(低溫)的等離子體

(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這麼看來,蘇東坡能夠寫出「高處不勝寒」的詩句,與他所處時代的科技水平也有一定的關係。在已經能夠飛向宇宙的今天,科學技術的發展說明高處不一定就會更寒冷。

相關焦點

  • 既然熱氣上升,為什麼還會「高處不勝寒」?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在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中有一句寫道「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裡點明了一個科學小常識——海拔越高氣溫越低。「高處不勝寒」所說的高處的溫度,是指空氣、大氣的溫度。對於高處溫度低的現象有一個直觀的說法,即高度每上升1000米,氣溫就要下降6攝氏度左右,因此我們坐飛機的時候,飛機艙外面的溫度能達到零下50攝氏度之低。 熱空氣不是會向上走嗎,為什麼高處還是那麼冷?
  • 既然熱氣上升 為什麼還會"高處不勝寒"?
    在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中有一句寫道「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裡點明了一個科學小常識——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我們生活中也確實有這樣的體會,例如許多避暑勝地都在高山上,還有很多高山的頂端被終年不化的積雪覆蓋。「高處不勝寒」所說的高處的溫度,是指空氣、大氣的溫度。
  • 高處不勝寒的SKP能否保住「中國店王」之稱?
    的反問句,讓大傢伙憤怒了,也讓平日裡高處不勝寒的SKP著實體驗了一把社交輿論的「溫度」。網友紛紛揭竿而起,怒斥這些奢侈品高端商場把人分為三六九等。SKP教科書式的商業模式也被「弱勢群體遭遇歧視」的激烈情緒所掩蓋。SKP為何方神聖?
  • 淡季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螺紋鋼「高處不勝寒」
    淡季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螺紋鋼「高處不勝寒」 時間:2020年12月15日 08:16:54&nbsp中財網   受益於黑色金屬偏多氛圍,螺紋鋼2105合約期價強勢上漲,不斷刷新2105合約上市以來新高
  • 寒武紀的「高處不勝寒」
    讀到這裡,可能有讀者會問:既然寒武紀沒什麼特別,《博望財經》為什麼還要專門做一期選題?評價一家企業的價值不只要看它所創造的經濟價值,還要看所創造的商業模式的價值;不只要看它現在所處的位置,還要看它未來可能處於的位置。從這兩個角度來看,寒武紀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且有趣的商業案例。
  • 保暖內衣高處不勝寒
    對於廠家開展的廣告大戰,有關人士提出建議:面臨保暖內衣的市場爭奪,廠家不能一味勞民傷財地去擠廣告戰、價格戰的「獨木橋」,而要發揮自身的個性特色,在產品款式、流通渠道上做文章,採用商場專櫃形式進行銷售,這樣,不僅資金回籠快,還可以準確反映市場銷售狀況,根據市場需求隨時調整生產量,加大企業運行機制的靈活性。
  • 高處不勝寒的凍原生態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凍原帶北部的形成時間比整個凍原帶還晚。這是因為北部地區長期被冰川覆蓋,直到冰後期,冰川退縮後,才逐漸形成凍原帶。   凍原生態系統的類型   凍原生態系統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分布在北極平原地區,被稱為平地凍原或極地凍原;另一種分布在山地頂部,被稱為山地凍原。山地凍原其實是平地凍原在山地的變型。
  • 《死亡筆記》當中如果沒有L,故事會如何發展?夜神月改變世界?
    夜神月成了世界的神,可是有沒有聽說過一句話——高處不勝寒。獨孤求敗的夜神月其實會陷入迷惘的,夜神月的初心是好的。假如沒有L的出現逼迫夜神月不得不做更多過分的事,或許世界真的會變成他所妄想的一樣。那麼當他無所事事之後,他的心還能靜下來麼?他可是一個改變世界的人,完成如此壯舉之後,他還會再甘於平庸麼?
  • 三國後宮女性是如何幹預政治的?真的是高處不勝寒
    女性的才、貌、德有時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最終決定她們命運的則是君主的好惡或政治利益。本章從代表形象分析入手,具體從六類不同性質的後宮女性來分析她們在殘酷政治鬥爭中的個性特徵。我們可以看到《三國演義》對幾處關鍵環節的改寫:將《後漢書》中的廢后、囚後,改寫成小說中的亂棒打死,將史書中的「華飮牽後出」改寫成小說中的「揪後頭髻拖出」,把《三國志》中被作為名臣稱頌的華飮《後漢書》中一筆帶過的「歆牽後出」改寫成了《三國演義》中的極為失禮和踐扈,還被作者賦詩罵為「華歆當日遙兇謀,破壁生將母后收。助虐一朝添虎翼,罵名千載笑龍頭!」
  • 夢見站在高處很害怕下不來 夢見站在高處什麼意思
    夢見站在高處很害怕下不來夢見站在高處,只要自己當時的心情是愉悅的,那麼就表示做夢者有飛黃騰達之事,但是如果感到焦躁,那麼就表示你近期責任非常大,但危險度也高。夢見站在高處,只要自己當時的心情是愉悅的,那麼就表示做夢者有飛黃騰達之事,但是如果感到焦躁,那麼就表示你近期責任十分大,但危險度也高。打算出門的人夢見站在高處下不來,建議過一些日子再外出。準備考試的人夢見站在高處下不來,意味著文科多用功,可望榜上有名。懷有身孕的人夢見站在高處下不來,預示生女,不做粗重工作。
  • 冰雪傳奇:傳奇神豪8L高處不勝寒,散盡萬金跨服只為一睹紅顏?
    當8L霸服之後,便很快感到高處不勝寒了,這裡可以響起一首「無敵是多麼,多麼寂寞」,於是便將目光放到了別的服。這時候有人說在另一個服有也有個玩家能與8L分庭抗禮,這一下就引起了8L的鬥志,於是便花費數百萬轉服想要去看看是誰這麼厲害,能與自己抗爭,而這個玩家就是伊人風採。
  • 恆大是如何從13連勝的常勝將軍淪為不勝大王的?誰是元兇
    雖然13連勝的連勝紀錄追平了魯能,但是這連續四個主場不勝的紀錄也是讓恆大非常尷尬的。那麼恆大又是如何一步步從13連勝的常勝將軍淪為不勝大王的?誰又是元兇呢?我們先來看看恆大13連勝時的常規主力有哪些?門將位置是曾誠,後防線上鄧涵文、張琳芃、樸志洙、高準翼,中場黃博文、暴力鳥、嚴鼎皓,攻擊線上韋世豪、楊立瑜、鍾義浩(艾克森)。這套陣容新老搭配,攻防兩端都較為平衡。
  • 誦讀《金剛經》不僅可以積累福報,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有的人改變命運靠的是知識,有的是改變命運靠的是經驗,有的人改變命運靠的是交際,有的人改變命運靠的是父母,但是也有的人改變命運靠的是《金剛經》。當人們遭遇到不好的事情的時候,有時候會調侃一句說,這就是命。
  • 《錦衣之下》,高處不勝寒,是什麼決定陸繹的半生孤獨?
    我們常說「高處不勝寒」,這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裡面的一句。結合原詞特定語意,大致意思就是當了官以後,整天也不能安心,還不如在家和影子共舞來的快活踏實,可見官也不是那麼好當的。正如「偉人總是孤獨的」,身處一定位置,就要承受其帶來的特定的結果。
  • 突然間把你推到領導位置,你該如何開展工作呢?答案在這裡
    首先恭喜你當上了領導,這是好事,但突然把你推到領導位置,大部分人肯定會腦子一片空白,手足無措,壓力山大,對未來無知的領導崗位是又渴望、又倍感壓力,那麼面對這種情況該如何開展下一步的工作呢?到了一個領導崗位,對周圍的一切環境肯定是非常新鮮的,你的辦公室可能會變成只有一個人的辦公室,你原來的同事可能成為了你的手下,你的工作內容也可能從單純的執行變成了命令的管理者,調整好心態是非常重要的。二、了解清楚自己的職責範圍和權限到了領導崗位,工作內容自然會發生變化,自己的職位範圍和權限也會隨著職位的晉升而發生變化。
  • 太陽能光伏對城市熱島效應的環境影響
    然而有研究表明,太陽能光伏裝置改變了與大氣接觸的地表能量平衡,從而可能影響該區域的小氣候。此外,屋頂光伏裝置會改變屋頂接收到的輻射,並影響到大氣的整體熱通量(輻射和對流)。(來源:微信公眾號「光伏測試網」ID:TestPV)1.城市熱島效應和光伏快速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導致城市變暖。
  • 川滇之爭:商務通期待結束高原不勝
    記者谷正中川滇之爭最為關注的焦點是,四川能否結束高原不勝的歷史。如果四川隊在高原不勝的歷史作古,那麼球隊才真正說得上是成熟。  本賽季,球隊在客場還沒有失手過。如果霍頓在高原失手,將會受到新一輪的攻擊。  現在球迷期待的是高原大捷。四川隊前二位主帥都沒有翻越高原不勝這道坎,如果四川隊1999年在貴陽戰勝松日隊,那麼奪冠就不是問題。
  • 拒絕四輪不勝,熱帥變陣雙前鋒應戰,3外援+6國腳組國安首發11人
    拒絕四輪不勝,熱帥變陣雙前鋒應戰,3外援+6國腳組國安首發11人 北京國安永遠爭第一,同時國安也總是掉鏈子,作為一支中超老牌勁旅20多年只拿到過一個冠軍。這不是很符合御林軍的氣質,熱內西奧站在了風口浪尖,這幾年來國安主教練換了又換,一直沒有固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