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critical
編輯:終風
在全球疫情的影響下,最直觀的影響就是市場活力下降,其中農產品佔了很大一部分因素。在年初疫情期間的大陸不遺餘力的推銷滯銷的農產品,並且帶火了主播帶貨這一新形式銷售模式。反觀各地的情況卻不容樂觀,就臺灣地區而言,出口業務一旦受到限制,就會造成農產品的大量囤積。
香蕉價格急劇下降,「農委會」啟動「去化」
近段時間裡,臺南地區的水果迎來豐收,照理說這對於臺灣經濟來說是一個好消息,然而此次臺南的香蕉卻出現了滯銷問題。香蕉的大量滯銷導致一個問題,就是香蕉價格的大幅跌價。目前形勢的價格來看,香蕉價格已經跌至2元新臺幣,就算是如此低廉的價格也沒能扭轉市場頹勢。按當地的換算方法來看,香蕉價格已經跌至低端農產品的價值,甚至幾乎沒有任何商用價值。果農為此還需支付大量的成本,包括人工和渠道運輸方面。
對此臺當局「農委會」對此採取「去化」的方式對香蕉進行收購,並且用5元這一略高於市場價格的方式給果農止損。據報導,此次官方渠道收購香蕉,並且在登記工作完成之後將香蕉送往飼料廠或者當作低等農產品作為肥料原料來處理。
滯銷方想起大陸市場,大陸渠道優勢明顯
其實臺灣地區在每年都會存在農產品滯銷這一問題,從近幾年的新聞就可見一二。臺當局在滯銷問題的處理上扮演著重要的地位,低價滯銷似乎從根源上無法解決,這樣的情況也在不斷持續。此次疫情對於進出口的影響巨大,這也讓原本就未能得到妥善解決的臺灣農產品市場問題反覆出現。
在以往有大陸市場以及日本市場的兜底,然而此次外銷這條路變得困難。臺當局在此次還是以「去化」的老套路來解決,非但不能解決問題,而且此舉之下仍是果農的利益嚴重受損。
在這時臺灣地區高雄市議員朱信強想起大陸的渠道優勢,迫切希望大陸能「拉臺灣一把」。但是在近幾年,其餘國外市場的火爆並未讓臺灣對此有所上心,完全浪費了與大陸間的0關稅優勢,讓其餘出口商佔領市場。此次在平時高達7成左右的日本市場也萎靡起來,臺灣香蕉自然擺脫不了當肥料的命運。
大陸作為臺灣最大的進出口貿易夥伴,在臺灣經濟中一直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大陸也開放給臺灣相當優厚的關稅優惠,然而臺當局卻未曾對此有效利用。臺當局也沒有對農產品多年持續發生的問題加以有效解決,此次疫情的發生就是一次警鐘,在失去外在渠道的臺灣也當思考大陸對於臺灣本身的重要性。
免責聲明:本文由《視聽中國》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
部分參考信息: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