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北京市生態環境局送出一份令人欣喜的成績單:2020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為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38微克/立方米!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被視作北京市空氣品質改善取得標誌性、歷史性突破。隨著北京大氣環境的穩步改善,北京市大氣汙染治理經驗也被納入聯合國環境署「實踐案例」。
「十三五」這5年,堪稱北京市大氣汙染治理力度最大、成效最明顯的5年。這種顯而易見的改善,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幹出來的,是通過源頭控制、過程管理、末端治理,以超常規的措施和力度一微克一微克拼出來的。
事實上,北京大氣環境改善,只是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的一個典型案例。自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以來,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攻堅克難,七大標誌性戰役同時實施。如今,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成效初顯,可謂有計劃、有重點、有實招、有成效。
在重中之重的藍天保衛戰中,《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得到全面落實;保好水、治差水的碧水保衛戰取得重要進展;淨土保衛戰紮實推進。不管是生態環境部的監測數據,還是每個人的個體感受,都佐證著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隨著社會認知度不斷提高,有關法規標準更加健全,政策體系更加完善,再加上科技賦能提質增效,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前進。
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成績固然令人欣喜,生態環境改善這項長期系統性工程依然任重道遠。正如北京2020年的PM2.5年均濃度雖首次縮減至38微克/立方米,但「人努力,天幫忙」的前提沒有變,與國家35微克/立方米的標準也仍有一步之遙。在無煤化、治揚塵、控機動車之後,留下的都是更難啃的「硬骨頭」。
成績屬於過去,未來已在腳下。站在「十四五」的起點上,生態環境保護、汙染防治攻堅仍需要繼續抓鐵有痕、踏石留印、久久為功地堅持下去,才能開啟「新徵程」,收穫新成功,真正擦亮生態環境最美的綠色底色。(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學聰)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