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興化有一種農田,名為垛田。它漂浮在水上,大的兩三畝,小的有幾分幾釐。因空間太小,這裡不用牛,不用犁,耕作全部靠人工;沒有路,沒有橋,來去只能靠船。
良田千畝,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農田,在中國的發展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之久,地球上1億4800萬方公裡的陸地中大約就有3100萬是可耕地(農田)。中國的農田可以分為這幾類,如梯田、壩地、平壩田、條田 、衝田,水田等等。農田又稱為耕地,在地理學上是指可以用來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基本農田是指根據一定時期人口和國民經濟對農產品的需求以及對建設用地的預測而確定的,老百姓稱之為"吃飯田"、"保命田"。
江蘇多水,土地稀缺,興化先民,在地勢低洼,湖蕩縱橫的沼澤地帶挖溝取土,一方一方堆積成可以耕作的良田——垛田。垛田因湖蕩沼澤而生,每塊面積不大,形態各異,大小不等,四周環水,各不相連,形同海上小島,人稱「千島之鄉」。興化共有6萬多畝這樣的耕地,分布在垛田、缸顧、李中、西郊、周奮、沙溝、林湖一帶。
關於垛田的形成,曾有不少神奇的傳說,有代表性的,一是「八仙說」,一是「大禹說」。
「八仙說」說是八仙過海剛來到東海之濱,那鐵拐李趁何仙姑不防,偷偷摘下一片荷花瓣隨手一扔,這花瓣飄落而下落在水上,竟在那水中慢慢變化成個土墩子。
「大禹說」說的是舜在位時,念禹治水有功,便傳令犒賞。大禹接令後不敢怠慢,日夜兼程趕往舜營。路過東海邊一處海灣停下歇腳,面對滔滔海水,若有所想,將腿上泥巴抹下甩向水裡,豈料那點點泥巴竟慢慢長出一個個大小不等的土墩來。
至今,垛田還保存著傳統的農耕方式,用天然生態的肥料種植蔬菜。垛田獨特的島狀耕地,是荒灘草地堆積而成,土質疏鬆養分豐富,加上光照足、通風好、易澆灌、易耕作,使得生產的蔬菜無論是品質還是產量,都是普通大田種植不可攀比的。
近年來,聰明的興化人民利用垛田這種獨特的地貌,從事大規模油菜生產,發展休閒觀光農業。萬島聳立,千河縱橫,可謂天下奇觀。然而,更為壯觀的,當數「垛田春色」。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曾有「垛田油菜,全國掛帥」之說。每年的清明節前後,油菜花盛開的季節,千垛萬垛一片金色,十裡八村陣風送香。蕩舟其間,你會看到「河有萬彎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的美景,體驗那「船在水中走,人在花中遊」的感受。
目前,興化市委市政府按照農業部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要求專門制定了保護規劃和保護辦法,正在加大挖掘、保護、傳承的力度,讓垛田農業系統,為興化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