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7 16: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2月5日上午8點,第二屆中德眼科新技術論壇暨同濟醫療集團眼科聯盟及日間病房揭牌儀式在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舉行。同濟大學黨委副書記吳廣明、德國眼科學會主席Claus Cursiefen,以及同濟大學醫學院、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德國科隆大學附屬醫院、日本橫濱市立大學醫學院、新加坡國立眼科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第九、第六人民醫院、瑞金醫院、仁濟醫院、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吉林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山東省眼科研究所、北京301醫院、北京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中山眼科中心、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第一醫院、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安徽醫科大學等及來自江蘇、上海、安徽、內蒙古、雲南、山西、浙江、湖北的27家合作單位的專家代表線上線下參加了會議,會議由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眼科主任畢燕龍主持。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院長程黎明致歡迎辭。程院長對德國教授團及國內各位專家的出席表示歡迎,並對醫院近年來的發展和取得的突出成績進行了介紹,指出同濟醫院眼科與聯盟單位成立醫聯體,擴充了醫院「醫聯體」的專科隊伍,對醫院推進醫聯體工作意義重大。醫聯體能以專科協作為紐帶,強弱項、補短板,從而促進專科整體能力提升。
Claus Cursiefen在線上對論壇的召開表示祝賀,表示德中關係已進入新時代,德方願擴大醫學人文交流,繼續為中德兩國醫生和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合作平臺,在醫教研人才培養等方面展開更加深入的合作,更好地傳承寶隆精神,促進中德眼科共同發展。
同濟大學黨委副書記吳廣明闡述了同濟大學的辦學特色及對外合作模式。1907年,德國醫生埃裡希·寶隆在上海創辦德文醫學堂,翌年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是為同濟大學的前身。在上海話裡,「同濟」是德語「Deutsch」的諧音,「Deutsch」意為「德意志」,可見同濟從創建之初就與德國有著深厚的淵源。而同濟之名,還出於《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濟而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頗合「人類命運共同體」之義,不僅有醫者仁心,更藏著卓識遠見。
百年來,同濟大學與中華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堅持「醫工救國」的初心不改,肩負「教育興邦」的重任不忘,同濟醫院眼科醫聯體成立為學科構建中的「國內大循環」,眼科牽頭的中德合作為「國際大循環」,雙循環發展模式充分展現了同濟人砥礪前行、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希望同濟眼科能在學科發展、技術創新、人才培養上取得更卓越的成績。
同濟大學醫學院黨委書記張軍肯定了眼科在人才培養上取得的現階段成果及對同濟醫學的貢獻,並對眼科未來的發展提出殷切希望:應將科技創新放在首位,深化對外交流合作,不斷思考與提升人才培養方式與能力。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眼科主任畢燕龍介紹了眼科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及未來的展望、李厚碩主治醫師介紹了眼科日間病房籌備及使用情況、眼科王震副主任醫師介紹了眼科醫聯體的籌備及合作概況、羅明理事長宣讀了醫聯體成員名單。自2019年啟動當日日間病房起,床位佔用率及住院手術人次均取得重大突破,同比增長率居外系前列,其中床位佔用率從2019年的79.12% 提升至2020年93.97%。表示今後將以技術創新為出發點,重點突破、有序建設亞專業人才隊伍;以眼科聯盟為支點,以中德合作為契機,優化配置、整合共享國內外特色學科資源,建立聯盟單位「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進步」的堅定目標。
開幕式結束後,第二屆中德同濟眼科新技術論壇舉辦,眼科手術技術實操培訓班同步進行。與會專家圍繞眼科臨床及基礎研究新進展主題開展了學術報告和研討,並舉辦眼科手術操作培訓班,為深化醫聯體建設,在人才培養、學術交流方面精益求精、不斷發展!
文 | 眼科
原標題:《【同濟•新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舉辦線上線下第二屆中德眼科新技術論壇暨醫療集團眼科聯盟及日間病房揭牌儀式》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