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計算+區塊鏈」在信用卡發卡審批業務中的落地構想

2020-12-12 界面新聞

文|行動支付網 潘思宇

隱私計算(Privacy Computing)是通過密碼學或可信硬體,在保護數據本身不對外洩露的前提下建立安全的數據交換應用鏈及應用,實現在數據共享的同時保護數據隱私,在保有數據所有權的同時享受數據再利用的經濟收入」。具備代表性的隱私計算技術有「安全多方計算(MPC)」、「聯邦學習」、「可信硬體技術」等。其中,結合MPC技術及分布式計算的「聯邦學習」平臺最契合現實中的各類業務場景。(聯邦機器學習又名聯邦學習,聯合學習,聯盟學習。是一個分布式機器學習框架,能有效幫助多個機構在滿足用戶隱私保護、數據安全和政府法規的要求下,進行數據使用和機器學習建模。「)。

通過區塊鏈技術構建分布式網絡平臺,邀請有數據應用、共享、變現需求的企業進入平臺框架,成為聯盟鏈認證節點。並通過隱私計算技術使得各企業數據在鏈上安全的流通共享,可打破現有的「數據孤島「問題,從而實現合作共贏。

近年,我國的隱私計算技術產業化也在快速啟動,螞蟻、騰訊等在2019年紛紛推出了各自的隱私計算產品。同樣,對於數據應用有高度需求的信用卡行業,隱私計算也有合適的落地場景,本文將通過信用卡前端的重點業務——「發卡審批「,探討如何將業務現狀與 「隱私計算+區塊鏈」技術結合,進一步在效率、合規性、拓展性上實現對業務的優化升級。

圖1 信用卡業務數據流程簡圖

01、營銷發卡

營銷發卡位於信用卡業務全流程的最前端。信奉「得客戶者得天下」的商業理念,發卡指標一直是各銀行信用卡中心的「主戰場」。行業經過近10年的高速良性發展,信用卡營銷也從早期單一的網點受理、電話外呼,逐漸演變成了可結合各類線上場景、智能硬體、合作夥伴渠道等豐富渠道的立體化營銷模式。在此過程中,「數據「逐步取代」經驗「而成為業務最核心的關鍵。以線上營銷為例,如將隱私計算平臺與之結合,則有機會:

在更廣義的維度:定位潛在客戶;

用更科學的策略:搭配權益優惠,選擇有效場景。

現有模式下,銀行在定位線上潛在信用卡客戶時,主要依賴於自有數據的分析。如存量高價值客戶的年齡、性別、地區分布等基礎畫像。並結合收單商戶消費數據、銀行App的使用行為,簡單匹配線上營銷場景(自有渠道或合作方渠道)。該業務模式存在明顯局限性:

(1) 通過已持卡客戶數據進行肖像繪製及行為分析,本質上是在「成功的基礎上原地踏步「,始終無法定位並拓展其他類型的潛在優質客戶,搭配的營銷場景也拘於現狀。

圖2:現階段的線上營銷模式

(2) 在當下「無現金「+」流量「的時代,大部分客戶生活中的「衣食娛行「等消費行為基本都會在網際網路上留下痕跡。因此,藉助外部網際網路公司數據,可更精準的定義潛在客戶,併科學配套營銷資源。但現實情況中,頭部網際網路公司佔據了絕大部分的線上場景,已形成生態閉環,無論從商業利益角度或是客戶隱私角度出發,都不會輕易向銀行共享數據;另一個方案是直接購買第三方數據公司的服務,但近兩年來該類型公司多爆出數據來源不明,侵犯客戶隱私等醜聞,業務合規性嚴重存疑。

針對上述問題,基於MPC、同態加密的隱私計算技術+分布式鏈上智能合約結算的聯邦學習平臺(以下簡稱「分布式隱私計算平臺「)為業務的未來提供了解決思路。在平臺的設計構想中,數據提供方可將數據保留在本地,並於分享前將數據進行加密保護。數據使用方可遠程使用加密後的數據進行計算分析,在不洩露客戶敏感數據的前提下,得出具備參考價值的結論。同時,雙方可通過在鏈上部署智能合約,在數據服務完成後自動結算費用,不需再花時間精力走繁冗的線下結算流程。

圖3:數據「鏈路」圖

場景1:Alice銀行卡中心與Bob網際網路公司達成業務協議,將在營銷數據上開展深度合作。雙方分別於「分布式隱私計算平臺「上註冊企業帳戶,綁定或充值一定的DC/EP(即數字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尚未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即「數字貨幣電子支付」,本文裡假設該體系今後能完善並開放接口)。並根據雙方協議要求,在平臺上部署智能合約。Alice銀行將「潛在客戶挖掘「數據計算模型經由鏈上傳遞至Bob公司帳戶。根據layer2設計,模型導入Bob公司鏈下接口並對本地數據進行計算,最終將計算結果返回給Alice銀行。Alice銀行拿到結果如下:

1. 在Bob平臺上大致的目標客戶數量?(符合信用卡準入條件);

2. 其中,偏好」購物「、」運動「、」音樂「的客戶分別是多少?(實際計算需求更為複雜)。

接下來由Alice銀行做營銷前準備,根據數據結果搭配信用卡權益、採購辦卡活動禮券,並與Bob公司開展正式營銷(在Bob公司平臺上部署流量入口、精準push),保障針對每位潛在客戶都個性化使用了最佳營銷策略(而客戶隱私數據從始至終並未洩露甚至移動)。合作結束後,根據協議約定計算服務價格,如數據費用、流量費用等,由雙方以多重籤名形式在智能合約上確認執行。

場景2:Alice銀行發現該模式有效可行。後續以同樣的模式與更多的網際網路公司開展在平臺的「上鏈合作「。成功將目標客戶拓寬至各類優質群體,營銷場景也變得多元化。

* 除與外部網際網路公司合作外,近兩年部分銀行嘗試通過第三方數據公司購買服務,用於開展MGM、SEO等新型營銷嘗試,也可通過隱私計算流程進行優化。從數據公司角度來說,既可完成服務,也規避了非法出售用戶數據的風險。

圖4:通過計算平臺升級後的營銷模式

02、審批管理

信用卡風險管理始於營銷發卡後的第一個環節,它既是客戶準入的第一道「考核門檻」,也是在客戶後續用卡中需要重點持續把控的一塊業務。按流程劃分,信用卡風險管理可大致劃分為「真實性驗證」、「徵信操作」、「額度審批」、「反欺詐監控」、「額度提降」五大模塊。本文重點通過前三項業務模塊,結合計算平臺闡述創新思路:

圖5:信用卡風控業務體系

1. 真實性驗證

(一)徵信授權問題。當客戶線上填單辦理信用卡過程中。按照合規要求,需在第一步勾選「信用卡申領協議」,授權銀行查詢自己的徵信報告等數據以用於後續徵信審批。早年間,該流程一直存在邏輯隱患,因為客戶只需簡單勾選操作即可認作「授權」,甚至在網頁端未登錄的遊客模式下,也可最終成功提交申請。因此時常會出現「非本人申請,但徵信報告上出現了核卡記錄」的烏龍事件(誤填他人信息、惡作劇等導致)。給客戶造成不良影響並形成投訴。

近年來,各家銀行開始引入「銀聯鑑權「、」運營商驗證」等手機簡訊驗證方式來核驗本人申請,有效改善了問題現狀,但仍存在不嚴謹之處:

(1) 操作難以回溯證明。通過輸入銀行卡號、手機驗證碼的方式核驗,原始報文記錄於第三方(銀聯、運營商等),銀行調取不方便甚至有一定的丟失概率。同時,中心化機構(非專業做認證的機構)存儲信息,理論上存在篡改可能性,於投訴客戶心裡認可度不足。

(2) 未達到金融帳戶級別的認證。仍會出現他人偽冒客戶申請的情況(比如偽冒者可拿到客戶手機或者截獲簡訊),留下糾紛隱患。

針對上述問題,分布式隱私計算平臺可提供有效解決思路:在平臺生態中,可引入提供DID(去中心化身份技術)服務的第三方合作公司或機構。通過將DID技術部署至平臺,客戶進行信用卡徵信授權時,銀行系統調用平臺的DID服務,此時客戶只需驗證DID系統的完整密鑰(或部分密鑰)即可確定申請人身份。驗證結束後,交易信息(ID、timestamp、txid等)加密後打包至P2P網絡中。同步將該交易信息的解密密鑰,發送至銀行在平臺上的帳戶進行存儲。後續若銀行與客戶之間,對該筆交易的授權記錄有分歧,可使用密鑰對鏈上的記錄解密即可回溯公正。

*若今後DC/EP帳戶能對第三方開放DID服務,將使該場景更加完備。申請DC/EP需要通過最嚴格的KYC認證環節。由分布式隱私計算平臺做DC/EP與銀行之間的橋接,提供交易記錄的加密、打包上鏈、存儲以及公正服務。

(二)「三親見「問題。關於真實性校驗的另一難題體現在」三親見「規範上。中國銀監會於2011公布實施的《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第三十八條規定:」 發卡銀行應當公開、明確告知申請人需提交的申請材料和基本要求,申請材料必須由申請人本人親自籤名,不得在客戶不知情或違背客戶意願的情況下發卡。發卡銀行受理的信用卡附屬卡申請材料必須由主卡持卡人以親自籤名、客戶服務電話錄音、電子籤名或持卡人和發卡銀行雙方均認可的方式確認。「

簡而言之就是客戶在發卡行首次申請,需要去到網點由銀行員工當場「親見本人、親見籤名、親見申請資料原件並鑑別真偽」。早期,信用卡營銷業務場景多為網點渠道,客戶本人已在網點,流程也是在銀行員工指導下完成。但隨著各家銀行網絡辦卡渠道的完善,更多的客戶選擇在線上完成申請。而在銀行核發郵寄卡片後,客戶仍需持卡片及有效證件至網點完成「三親見」後才能激活使用,非常不便。

近年,多家銀行卡中心保持與監管部門溝通,希望通過」遠程視頻面籤」,」數字籤名」等技術方式替代」三親見」流程。但仍未找到完美解決的方案。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驗證安全級別、憑證可回溯等問題讓監管部門存在顧慮。為有效解決上述問題,通過新技術反向推動監管革新和制度優化,在這裡結合分布式隱私計算平臺提出開放式解決思路如下:

(1) 通過將「人臉識別技術」與平臺的分布式網絡結合,與公安部公民身份信息系統合作。客戶在線辦卡完成人臉識別驗證,將驗證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號、驗證實時截圖、認證時間等,打包存儲至平臺網絡中進行永久加密存儲。從技術上保證了業務中「親見本人」這一要求,並做到有據可查。

(2) 通過金融帳戶級別驗證,代替「親見本人籤名與證件」這兩項業務要求。在客戶遞交信用卡申請前,將申請信息打包選擇使用用DC/EP帳戶驗證(平臺做信息加密存儲),或平臺自身的DID系統驗證,通過後才可提交銀行後臺審批。實際上,部分銀行對其自家「手機銀行」籤約的客戶辦理信用卡,只需完成一次登錄即可認作完成「三親見」。用剛才所述方法與之類似,且可認證客戶範圍不再局限於籤約了自家銀行手機App的客戶。

圖6:通過分布式隱私計算平臺,升級辦卡客戶真實性驗證技術

2. 徵信審批效率

當客戶提交信用卡申請之後,資料會傳遞至銀行後臺進行審理。一般而言,可以將該環節分為「徵信」+「審批」兩大步驟。徵信是在獲得客戶授權的前提下,調取人民銀行的徵信報告,並對報告內容進行解讀評估。審批環節則是在完成徵信評估的基礎上,結合銀行自有數據+外部合作數據通過」打分模型」得出一個審批結論。比如申請是否通過、卡片等級、卡片額度等。現階段各家銀行已基本實現自動化審批。但仍存在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新客戶審批通過率過低、授信額度不合理這兩方面,造成優質客戶流失或後續用卡不活躍等問題。究其原因,還是在於審批時的信息不對稱,缺乏可靠評估數據等:

(1) 部分客戶缺少徵信數據。特別是對於剛步入社會工作崗位的客戶,記錄過的金融信用行為幾乎為零,缺少徵信數據。而當徵信數據無法做參考時,通過其他有限數據做準入的審批通過率並不理想。

(2) 對於非本行客戶的「陌生感」。一般而言,若申請客戶與發卡銀行有業務往來,如房貸、公積金等,則相對容易準入。但對於行外的新客戶申請且缺少徵信信息的,則需要銀行「各顯神通」,通過第三方數據進一步核實。

(3) 「亂象叢生」的第三方數據。針對上述客戶,部分銀行會通過導入合作夥伴(如航空公司、網際網路公司)數據進行輔助審批。但出於商業利益和客戶隱私角度考慮,合作方一般會要求客戶是在申請聯名產品的前提下,或是合作方渠道受理的申請件才可向銀行提供少量數據用於參考。部分銀行嘗試與第三方數據服務公司開展合作,購買客戶數據用於輔助審批,但無論是數據來源合法性,合作模式的合規性都有待商榷。特別近兩年在國家嚴打非法買賣用戶數據的大背景下,該模式陷入嚴重困境。

剛才筆者提到,造成審批通過率低的最大因素還是在於「缺參考數據,缺可信數據」。各家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在審批環節上形成了數據孤島,同一名優質的客戶,在A銀行可核發50000額度的白金卡,在B銀行也許會面臨審批拒絕。這其中有審批模型差異的原因,但造成這麼極端的結果,最主要的根源還是在於各金融機構在面對新客戶時,掌握的數據信息不對稱。

而筆者認為,未來消費金融/支付行業需要良性發展,那戰場應該在於「支付服務的競爭」,而不是在審批源頭就通過「信息的壁壘」而達成排他目的。因此,可以嘗試藉助分布式隱私計算平臺,打造一個既能共享審批數據,又能保障客戶隱私,維護機構利益的「聯合徵信體系」。

圖7:聯合徵信體系設計

(1) 在聯合徵信體系中,核心還是人民銀行的徵信報告。而體系架構、帳戶權限管理以及數據加解密、傳輸、存儲等服務由分布式隱私計算平臺提供支持。

(2) 除人民銀行、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外,體系還支持有數據流動需求的大型網際網路平臺(BAT、字節、京東等)、嘗試給會員進行權益增值的傳統企業(比如航空公司、車企)、以及合法合規的數據服務公司。

(3) 在體系中,每位成員都是數據的提供方,同時也是使用(計算)方。運用平臺的隱私計算技術,各機構可以在不轉移、不暴露自有客戶數據的基礎上,為其他成員提供數據加密計算服務而從中獲得經濟收益。

(4) 機構通過提供數據計算服務產生的收益,可以用來給客戶做權益增值,比如支付滿減、積分禮包等。提升客戶體驗,形成良性循環。

場景3:Alice銀行正在審批一名新客戶的信用卡申請,他將客戶評分計算需求(含計算模型和客戶身份ID)通過聯合徵信平臺發送至其他成員機構。服務機構收到後,在本地資料庫進行計算:比如航空公司查到客戶近三年內的飛行次數、網際網路公司查到客戶的線上消費水平、同業銀行查詢到卡片使用率、數據公司交叉比對除了客戶的行為特徵。最終,各家服務機構將查詢到的結果加密後返回至平臺網絡中,平臺在鏈上按照Alice銀行的模型需求,將返回數據計算並最終給定一個評分模型(甚至可以直接給出審批結論+建議額度)。

來源:行動支付網

原標題:「隱私計算+區塊鏈」在信用卡發卡審批業務中的落地構想

最新更新時間:12/08 17:05

相關焦點

  • 強強聯手 中嘉博創與洞見智慧科技攜手打造區塊鏈與隱私計算行業生態
    來源:挖貝網近兩年來,"隱私計算"作為熱門詞彙被頻頻提及,隱私計算技術在滿足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的前提下能夠充分利用數據價值產生全局智能,因而網際網路巨頭、數據服務商、初創企業等紛紛加入行業賽道,國內隱私計算產業呈現迸髮式增長態勢。
  • 眾安科技吳小川:密碼學的基礎邏輯及其在區塊鏈和隱私計算技術中的...
    無隱私不保險?隱私計算構成了用戶信任的護城河,而隱私計算背後的功臣,是密碼學,密碼學也是區塊鏈技術的基礎之一,這三者間,究竟有著怎樣的協同關係?昨晚的隱私計算大課第三講,眾安科技區塊鏈技術專家、復旦-眾安區塊鏈實驗室主任吳小川,從技術角度解讀了密碼學的基礎邏輯及其在區塊鏈和隱私計算技術中的應用,通過密碼學的加持,在金融、保險的分身識別中已經有了很好的落地方向和案例。
  • 支付寶推安全計算平臺「摩斯」,用區塊鏈等技術解決隱私保護問題
    首頁 > 見聞 > 關鍵詞 > 支付寶最新資訊 > 正文 支付寶推安全計算平臺「摩斯」,用區塊鏈等技術解決隱私保護問題
  • 夸克鏈信區塊鏈如何保護隱私
    如何通過夸克鏈信區塊鏈保護隱私信息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的保護是支付寶一切業務的生命線。夸克鏈信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能更好的保護用戶的隱私。因為夸克鏈信區塊鏈具有帳本不可篡改和智能合約等技術特點,使得跨境匯款的各參與方有了實時、可信的信息驗證渠道,匯款有跡可循,更加安全。同時,因為在聯盟鏈採用隱私保護模型,用戶的信息能得到更全面的保障。首先,夸克鏈信區塊鏈上不保存個人信息;僅保存可以驗證交易的信息。
  • 萬向區塊鏈郝玉琨:從20個關鍵詞回顧區塊鏈行業的2020
    分布式認知工業網際網路的三大技術要件是:區塊鏈、知識圖譜為代表的認知智能、隱私計算,再加上工業的生產協同,這四要素共同支撐分布式認知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 我們自己本身是做區塊鏈的,在生態企業中裡也有像通聯數據、矩陣元這樣的分別在知識圖譜、隱私計算上有建樹的企業,共同推進分布式認知工業網際網路的落地和推進。
  • 區塊鏈技術前沿報告2020
    同時,在抗「疫」過程中,區塊鏈有助於加快公共衛生系統在緊急情況下的響應速度,防止信息造假,保持信息的透明性,保障患者隱私,結合地理位置信息快速定位感染者,加強疾病的防控效果。在藥物研發過程中,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真實世界證據支持藥物研發與審評的應用也在積極探索中。
  • 國盛區塊鏈:巨頭動作頻頻,創新再造繁榮
    3 技術應用與落地篇2021年,隨著比特幣帶領加密貨幣市場走牛,區塊鏈行業生態將更注重在實體經濟應用,探索數字經濟新的可能。相關技術值得關注的熱點方向包括:跨鏈、隱私計算和分布式存儲等;同時,區塊鏈在金融等領域的逐步落地有望出現新的模式,網際網路巨頭會傾注更多資源布局區塊鏈創新業務。
  • 萬向區塊鏈用20個關鍵詞帶你回顧區塊鏈的2020
    區塊鏈在工業網際網路領域幫助大家完成分布式底座、協作基礎,基於區塊鏈實現數據共享、數據流轉、數據確權、數據價值發現。通過工業知識圖譜讓人工智慧從計算智能到認知智能的提升,不僅是用人工智慧計算模型,做簡單的模式識別、人臉識別,而是通過領域性的知識圖譜能夠做推理、做辨別,從認知領域參與到工業製造、參與到工業網際網路具體生產活動中去。另一個要件是隱私計算。
  • TOP Network與海爾強強聯合 助推「區塊鏈+」快速落地
    6月24日,區塊鏈項目TOP Network與天津海爾洗滌電器有限公司正式籤署合作協議,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和資源,在區塊鏈業務領域展開廣泛、深入的合作。天津市領導、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務局,以及天津津南區領導和相關部門共同見證了此次合作協議的籤署。
  • 火龍果財經:區塊鏈在金融場景未來會有什麼樣的挑戰
    儘管傳統金融領域已經初步認識到區塊鏈巨大的應用價值,但區塊鏈的技術落地還沒有到達成熟階段,在企業級商業應用方面,區塊鏈的數據存儲能力、通用性、功能完備性、易用性等都還存在明顯不足。3) 內部阻力,全面使用區塊鏈技術需要重構IT架構和業務流程、投入大量成本, 對於許多本來已經有穩定業務的企業來說存在較大機會成本,由此產生內部阻力。不過,隨著大環境與政策的不斷向好,更多的資本與人才將會湧入「區塊鏈+金融賽道」中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區塊鏈技術將為我國帶來一個重大歷史機遇見。
  • 阿里巴巴達摩院發布2020十大科技趨勢:區塊鏈、量子計算等上榜
    2020年第一個工作日,阿里巴巴達摩院發布了「達摩院2020十大科技趨勢」:科技浪潮新十年開啟,阿里巴巴達摩院圍繞AI、晶片、雲計算、區塊鏈、工業網際網路、量子計算等領域提出2020十大科技趨勢,並斷言多個領域將出現顛覆性技術突破。
  • 火幣大學於佳寧:區塊鏈將是物聯網和大數據時代保障安全與隱私的金...
    本次峰會圍繞「數字時代·數據安全「主題,共同探討區塊鏈產業發展的前景、機遇和挑戰,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輪值主席、火幣大學於佳寧受邀參加,並發表「2021區塊鏈產業大趨勢」主題演講。當前,區塊鏈與5G、人工智慧、雲計算、邊緣計算、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加速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正成為數字經濟的關鍵基石。
  • 區塊鏈隱私保護成棘手問題 POFID為解題提出新思路
    DeFi須持續不斷的發展,才能支撐「區塊鏈應用殺手」地位,隱私或將成為DeFi發展最大的障礙。作為一種新興的技術,相對於中心化系統,區塊鏈的核心價值在於去中心化。傳統的擁有獨立資料庫的企業會將數據集中起來建立數據中心, 而這些數據中心的管理權限都掌握在一個公司手上,由少數人控制,在安全性方面有不可迴避的問題。
  • 夸克區塊鏈的社會意義是什麼?
    但如果將算法使用數據、分發數據的每個環節全部記錄至區塊鏈,使其可追溯且不可篡改,並將人工智慧模型加密計算上鏈後相對透明以避免作惡,或可以讓部分人工智慧的行為全程處於監管之下。這將幫助現實世界的監管機構理解算法的思考決策過程以及作出必要的修正。故障透明和可追溯也將會增強公眾和監管方對於人工智慧的信任,有利於更大規模應用落地。
  • 數字基建狂潮中:區塊鏈處於什麼位置?
    和濤:區塊鏈已經在賦能我們的日常生活了,只是還比較初級。我們身邊有很多例子,無論是深圳的區塊鏈電子發票,還是區塊鏈政務的一網通辦的數據共享案例,這些都是區塊鏈在我們生活中的落地案例。當然這些案例還比較早期,但我們相信萌芽狀態一定會越來越大,成為大家日常生活中雖不為所知但非常底層的技術。
  • 螞蟻鏈隱私計算平臺通過信通院全項測評
    國內首個權威大數據產品評測再度更新,隱私計算領域的測評引發關注。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日前公布的評測結果,共計49家企業的106款產品通過了評審,其中,螞蟻鏈數據隱私服務是本輪唯一通過全項能力測評的平臺。
  • 水滴互助上鏈 區塊鏈技術打造透明安全互助業務
    來源:時刻頭條近日,水滴公司宣布區塊鏈項目"水滴區塊鏈"正式上線,當前將主要應用於水滴互助的互助金均攤公示環節。水滴希望藉助區塊鏈技術的特性,提升網絡互助行業用戶信任度和數據信息公開透明及安全性問題。打造透明增信安全互助業務據了解,水滴區塊鏈是水滴公司針對互助等保險保障業務場景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不透明等問題,內部研發的區塊鏈技術平臺,一期旨在通過區塊鏈技術的分布式存儲、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加密算法、可溯源等特性來提高互助業務的信息透明度與公信力,確保水滴互助會員可以清晰、直觀的審核、監督申請均攤會員的信息資料
  • ​水滴互助上鏈 區塊鏈技術打造透明安全互助業務
    近日,水滴公司宣布區塊鏈項目「水滴區塊鏈」正式上線,當前將主要應用於水滴互助的互助金均攤公示環節。水滴希望藉助區塊鏈技術的特性,提升網絡互助行業用戶信任度和數據信息公開透明及安全性問題。
  • 國家級區塊鏈新基建「星火·鏈網」的首個超級節點落地重慶
    、重慶市通信管理局四方共同籤署「星火·鏈網」合作協議,確定「星火·鏈網」這一國家區塊鏈與工業網際網路協同創新新型基礎設施的首個超級節點正式籤約落地重慶。二是探索向區塊鏈平臺集成更多的監管信息,不斷完善企業「畫像」。三是積極爭取區塊鏈平臺「資本項目收入支付業務場景」試點工作,進一步提升轄區貿易投融資便利化水平。
  • 凱富夏妮│全球三大信用卡巨頭已全部進軍區塊鏈
    美國運通成為又一個從傳統金融服務行業投入區塊鏈行業懷抱的公司,該公司將會成為超級帳本項目的「首要成員」(超級帳本項目擁有首要會員,一般會員和準會員三種級別)。運通公司首席信息官兼副總裁Marc Gordon在公告中表示:「我們非常高興能夠加入超級帳本項目,因為我們一直尋求充分利用區塊鏈技術為客戶和合作夥伴提供新的創新型產品,同時轉變現有業務流程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