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賢文》:「珠沉淵而川媚,玉韞石而山輝。」
玉石因其質地特殊,自古便受到人們喜愛。錢為財,玉石等便是寶,有人靠售賣玉石為生,一生都在與這些被人視若珍寶的石頭打交道。當然買賣活動,既然有人售賣便有人會買。有一個婦女便買到一個寶石,斥重金將它雕刻成佛像,供奉在自己的家裡。後來她將自己的寶貝拿給專家鑑定,關燈後用手電筒一照,專家卻表示不用鑑定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鑑定雕像的價值
歷年來鑑寶節目層出不窮,但觀眾最終在節目上看到的寶貝大多都是經過海選篩選後才進行節目錄製的。節目組為保障節目的效果,會選擇一些有看點的收藏品,所以民間常有鑑寶大會。百姓也會積極踴躍的參加,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收藏的寶貝的真偽,有專家能進行鑑定,自然便踴躍的報名參與。
這些前來鑑寶的人大多收藏的是當代或者近代的仿製品,一些人買到的贗品甚至也耗資上萬。不過一些人對此也毫不介意,他們不祈求自己的藏品能夠增值,只是做一個裝飾品擺放在家中。山西的一位婦女就是這樣,但她對自己的藏品價值也十分好奇,所以就把自己的寶貝拿到專家的鑑定現場,希望他們能告訴她一個答案,至於具體是多少,她並不糾結。
因為這個婦女帶來的這件寶貝並不是直接從市場上淘來的,而是機緣巧合之下,得到一段原材料,花大價錢請人為自己雕刻的,所以她也無法判斷寶貝的價值。而且,這件寶貝已經跟隨她十幾年,並不是為它能增值而收藏。
從她的陳述中我們還得知,她的這件寶貝足足雕刻兩年時間才完成,所以,她來鑑寶主要是兩個目的。一是她自己對這個鑑寶節目很感興趣,二是看看自己的寶貝有無價值。她的寶貝與常人收藏的花瓶碗碟不太一樣,是一件透明的佛像,在正常的環境下看起來平平無奇。
雕像的來源
這位婦女的藏品是一件水晶石地藏王菩薩雕像,一聽這名字大家就知道它特別在何處。一般市面上常見的佛像都是玉石或者名貴木材雕刻的,但用水晶雕刻的還不是很常見。主要原因就是一般的水晶本身的價值都不太高,常常用作裝飾品材料。一些收藏家也會收藏顏色特別的水晶,比如粉水晶等因為天然形成的數量很少,會比純色透明的水晶更值錢。
但這位女士抱出來的就是一尊普通顏色的水晶石雕像,所以觀眾大多猜測她這個寶貝並不值錢。主持人問到這個雕像的來歷,這位婦女臉上露出自豪的笑容,因為這個雕像使用的水晶是她在東海地區上班時買到的。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當時的她還是女孩子,都有一顆少女心,看到一根六角水晶柱非常喜歡,便立馬將其買下。
可這段水晶柱並沒有經過加工,她也不知道該如何發揮它的作用。在家裡人的建議下,她決定把它雕刻成佛像,這樣家人就可以滿足需求將它供奉起來,這段水晶也能發揮它最大的觀賞價值。
做好決定之後,她便找到一位雕刻師傅,本以為很快就可以雕刻完成,結果她整整兩年才拿到成品。不過,慢工出細活,她對雕刻完的成品很滿意。只是這寶貝到底有沒有價值,專家也不能立刻得出結論。
得到鑑定結果
專家沒有立刻得出結論的原因之一,就是有太多的環境光會影響判斷,僅僅遠觀難以看得細緻。所以專家還需要準備一番,仔細觀察,他們帶上鑑寶的手電筒,讓工作人員將現場的大量光源都關掉後,將手電筒往雕像上一照,效果就完全呈現出來。
原本透明的佛像在燈光下,變得十分立體,活靈活現,像是一尊真菩薩一樣發著光。大家都被這樣的景象震驚到,紛紛評價這真是個寶貝,但這尊雕像具體是不是寶貝,還得專家說的才算。
激動的婦女很期待專家的答案,最後專家告訴她,她這件寶貝現在至少市值十幾萬,因為從觀察結果看,它的透光度和質地都是上等的水晶原石才會有的。難怪這位婦女拿自家供奉的菩薩來鑑寶,專家關燈後用手電一照就稱不用鑑定了,真寶貝在手電下專家只看一眼就已經分辨出來。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這位女士只是因為喜歡才買的水晶柱竟然是上等水晶原石,她的開心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當然好運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想要通過這樣的投資方式賺錢或者理財,大家還是要謹慎為妙。
參考文獻:
《增廣賢文》
《金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