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模式下,學生對學科的選擇再也不是傳統的「文科」與「理科」,但選擇「理化生」學科的學生時常反映在備考時容易找不清方向。
為此,本報記者特邀海南華僑中學和海口市第一中學高三資深教師,分別解析「理化生」提分方法,為考生備考「指點迷津」。
□本報記者 王靈靈
物理:回歸課本掌握規律
「最後階段的物理學科複習是以專題突破和查漏補缺為重點開展。」海南華僑中學高三物理備課組長鄭忠勇表示,今年物理學科的等級考試更加強調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
「因此複習過程中還是要回歸課本。回歸課本不是重做課本中的例題和練習題,而更要重視課本中知識的推理和邏輯等。」鄭忠勇建議,除了這個,考生也要關注綜合題,獨立做題,並反思解題過程、總結解題方法,此外還要學會建立模型,掌握解題規律。
「通常大題中會出一個力學實驗和一個電學實驗,但像3-3、3-4、3-5裡的實驗一般出現在選擇題中。」海口市第一中學高三年級物理學科組長劉友傳分析,選擇題和計算題都是容易得分的地方,考生在備考時可以加強選擇題和實驗題的訓練。劉友傳提醒考生,要弄清楚物理過程,否則容易存在解題隱患。
化學:強化基礎規範作答
海口市第一中學高三年級化學學科組長趙雙燕認為,考生在複習時應將瑣碎的化學知識串聯成網絡,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多做優質的題目,把近年高考試題完整、認真地做幾遍,從中找考點、找規律、找趨勢。
「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題一直是高考中得分較低的模塊之一。近年來高考化學實驗的考查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減少了簡單實驗事實的考查,更加注重在真實、完整的實驗探究過程中考查考生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趙雙燕建議,考生在複習中要對《課標》要求的18個必做實驗的儀器、操作、現象、結論,甚至實驗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
此外趙雙燕還提醒考生強化化學語言的訓練,拒絕口語化表達。對化學用語的書寫要規範,注重元素符號書寫和化學術語的規範使用。同時要加強審題訓練,避免所答非所問。
生物:結合熱點吃透教材
「教材中的本節聚焦、插圖、思考與討論、相關信息、技能訓練和拓展題裡隱含了大量的過程與方法等知識。」海南華僑中學高三生物備課組長張杰解釋道,近幾年新課標的高考命題出現了以教材為背景考查過程與方法的特點,他建議考生要「吃透」教材,抓住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把課本上的相關知識串起來,在牢固的知識基礎之上構建自己的知識脈絡。
在實驗複習中,張杰建議考生重視掌握實驗題的解題方法。此外,考生可以多關注戰「疫」內容。
「新冠肺炎與生物學科知識聯繫緊密,與病毒相關知識分散在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不同章節,考生應把相關知識與社會生活和戰『疫』融合進行學習、研究、理解、實踐,能解釋戰『疫』中採取一系列措施的原因與價值。」張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