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能改變什麼?4月1日晚,中國計量大學團委的線上「團團微講堂」再次開課,學校標準化學院17標準化4班李昕恬同學用5分鐘講述了自己的抗「疫」故事。
李昕恬是山東人,父母都是醫生。2月初,疫情發生後,李昕恬的家鄉向全社會徵集疫情防控工作志願者,在家的李昕恬毫不猶豫地在第一時間報了名。「父母也都自願報名支援武漢,作為醫生的孩子,他們就是自己的榜樣。」 他對同學們說。
之後,李昕恬逐戶走訪居家隔離人員,每日對他們進行體溫測量。「穿上防護服,說不怕是假的。」 李昕恬說,但一上崗就什麼都不想了,只有一遍遍重複的工作。他告訴同學們,防控中,大家都特別配合,說的最多的是「謝謝」,聽到最多的也是「謝謝」,關鍵時刻人與人的距離更近了。「明明是想要為社會做貢獻,卻感覺收穫了更多。」
李昕恬用自己的經歷、感悟為同學們講述了真實、生動的抗「疫」的心路歷程。
「團團微講堂」是中國計量大學團委依託「青春計量」微信公眾號打造的線上特別「微團課」。每堂課都會邀請輔導員、青年教師等,用5分鐘的時間,真情講述他們的親身經歷、感悟體會,與青年學生分享所思所想。微團課一上線,就吸引了2500餘名學生收聽收看,不少同學在留言區點評、點讚。校團委書記陳子良說,5分鐘內不會使觀看者產生視覺、聽覺疲勞,也更便於傳播和閱讀。
3月13日,「團團微講堂」的第一課正式上線,邀請來自質量與安全工程學院的夏新興老師分享質安學院學生趙首實的真實故事。
趙首實家在湖北,此次疫情中報名成了一名網格志願者。作為小區66家住戶菜包採購的唯一「騎手」,小趙成為大家最放心的「大管家」。他說,小區裡都是老年人,能應付得過來的也許就只有自己,「如果我不去,小區的許多人吃菜就會有困難。」
剛開始,趙首實需要挨家挨戶詢問,確保每家住戶都能加入小區群。之後,每天上午,群內就會以接龍的形式說明需要購買的蔬菜。趙首實統計上報社區,再由社區採購送至小區,小趙再一個個通知,將菜分到居民手中。
靠一輛共享單車,趙首實每隔三天還會幫小區居民買一次日用品,如果有需要的藥物,則當天就會購買。除了幫小區住戶採購生活物資,還在小區門口值班。
就這樣,這個黑黑高高、喜歡玩電腦的男孩子連續20多天每天志願服務12個小時以上。
夏新興老師告訴同學們,為社會默默奉獻的樣子就是當今青年最好的樣子。他希望同學們明白,疫情帶來的不僅是苦難和不便,還有成長。
王江飛是計量測試工程學院團委副書記,他將自己在家鄉參與防控,幫助村委會工作組巡查值守、協助急需救助村民聯繫醫生和辦理相關手續等一件件「小事」娓娓道來。他告訴同學們,基層防控並不輕鬆,在疫情面前,每一份微小的力量和付出都彌足珍貴,把每一個青春小我團結起來,就能凝成民族之大我。
身邊人、身邊事,輔導員、青年教師和同學們自身的真情講述打動了學生,引起他們的共鳴。17級國貿1班徐俊傑同學評價認為,微團課形式新穎,內容短小精悍又淺顯易懂,講述了樸素卻又深刻的道理。19級金融1班鄭芳瑜稱,微團課上老師、同學講述的真實抗疫經歷和體驗,看到不再是同齡人旁觀的身影,他們也是戰「疫」者。
陳子良表示,微團課旨在發揮網絡思政教育功能,希望用活潑的方式引發學生共鳴,讓青年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薰陶。「即使疫情結束,也將持續開展下去,成為學校共青團網絡思政的一項品牌。」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