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鑫光
今年9月2日凌晨7時許,在失蹤了近6天之後,延安少年小浩的遺體在鳳凰山上的一處土坑被發現了。單親媽媽吳改霞怎麼也想不到,在8月26日當晚,平日「一向乖順」的獨子小浩竟然是跟著6個不良少年去了KTV「廝混」;她更想不到,在27號凌晨跟小浩通的那個電話,便是她最後一次聽到兒子的聲音……(12月2日《中國新聞周刊》)
復盤整起悲劇事件,6個犯下惡行的不良少年無疑是最根本的罪魁禍首。僅僅因為酒後一時興起想打人,便斷送了一個年僅13歲的生命,背後泯滅的人性不可不謂叫人細思極恐。然而,深究小浩的生平細節,不難發現,單親家庭的背景,母親對真實的他幾近「一無所知」式的教育,在校缺乏有效的管教,在歪路上越走越遠直至最終交友不慎……一環緊扣一環的事實,早已為他的這場悲劇埋下了伏筆。
自從父親去世後,曾經很活潑的小浩,後來就不愛說話了。母親吳改霞注意到了這點,但她沒有深究,因為她相信,「每天都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並且還會煮飯給我吃」的兒子,一直都是個「乖孩子」。但事實上,在學校老師、同學眼中,「愛抽菸喝酒」「學習成績差」「和高年級混社會的學生接觸很勤」「喜歡認大哥」卻是小浩在校的標籤。
「乖孩子」和「壞孩子」,在小浩身上體現出的這兩種巨大差異,折射出了一個單親孩子在遭喪父打擊之後,逐漸扭曲的內心世界。對於這種問題,家長本該是最主要的「擺渡人」,學校本該是重要的「糾偏者」,然而,小浩的隱瞞和偽裝導致了母親的後知後覺。他的愈發叛逆,或許也讓能力有限的學校實在難以過度幹預——母子之間缺乏溝通,學校對學生也缺乏有力的約束,最終在雙方的集體失守之下,他在交友不慎的路上一去不返。
事實上,我們很難隨意去苛責母親或是學校任意一方。畢竟,單親家庭的艱難眾所周知。尤其結合現實,母親吳改霞獨自一人領著小浩生活,背著十幾萬的外債,每日還得幹著一份朝九晚五的服務員工作,生活的艱辛與忙碌早已令她不堪重負,在孩子一味隱瞞的前提下確實難以做到對問題的深入發現。而對於學校,其實早有學校老師向母親吳改霞反映了小浩在校的實情,但無奈的是,母親的後知後覺使她對這種問題持保留意見,也沒有及時做出有效的措施。而平常對於學生的管教,一旦出了學校,那基本便陷入「死角」,這是學校力所不能及的無奈。
然而,不能過分苛責不代表就做到了周全,有必要注意到,在家長以及學校各種的無奈背後,雙方之間始終缺乏一種全面有效的溝通機制與信任機制,最終導致的信息不對稱、互通不透徹等問題致使了對叛逆的孩子無形中的縱容與忽視。
單親家庭的孩子心理更容易產生問題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然而,對於這種問題如何正確發現、看待並有效解決,卻仍處於鮮為人知甚至是根本就「無知」的窘境。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有單親家庭超2000萬戶,這也意味著,哪怕這每一戶裡都是獨生子女,但全中國至少也有2000萬個以上的單親家庭子女。這無疑是個龐大的群體,而這個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如若沒能得到足夠的正視,毫不誇張地說,這等於是在給2000多萬戶家庭埋下2000多萬枚「定時炸彈」,背後的隱患可見一斑。
巨大的隱患其實也是在警醒各方,對待單親家庭的孩子,我們必須有所行動,「特殊對待」「重點看待」更是該有的舉措。這不是在把單親孩子當作「異類」,只不過考慮到單親孩子更有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我們絕對不能以「平常心」看待。重點關注,有效溝通,這是對他們的負責,更是對自身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的盡職盡責。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一個年輕生命既已逝去,我們更應當痛定思痛,喚醒全社會對單親家庭孩子的更多重視與關心,唯有長期關注並努力求解單親家庭孩子心理健康的這道「難題」,從今往後才有可能儘量避免更多類似悲劇的重演。
-END-
你好,這裡是有溫度的@傳媒之鑫,這裡有博君一笑的趣聞,有犀利深刻的時評,還有打動人心的生命故事……外面的世界很豐富,痛苦、平淡、美好,你想看什麼,告訴我,我會用心地用文字給你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