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剛過,又迎來開學季,剛放學的學生背著雙肩包、拉著拉杆書包跟隨家長走進文具店,採購新學期的文具。看著店裡琳琅滿目、不同主題的文具用品,不禁回想到,當年,父母、祖父母上學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儀式」嗎?
文/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高譯丹
從藥盒、布袋到花式筆袋
每到開學季,學校附近的文具店就會迎來「高峰期」。9月2日下午4時許,記者來到南昌五中附近的文具店,店內生意火爆,在收銀臺結算的家長每人手裡都拿著一大袋子文具。「我是1970年上的小學,當時學費都交不起,哪有錢買文具盒。我以前都是拿藥盒裝筆,也有父母會拿兩片碎布,縫個邊就當筆袋給孩子用。記得我兒子上學那陣兒,經濟條件就好多了,那文具盒一打開像階梯一樣,一共有三層。」正在陪孫子挑選文具的熊先生指著牆上掛著的筆袋稱,現在文具店賣的筆袋花樣多,什麼材質、圖案的都有,棉的、滌綸的,還有矽膠的,可供選擇的太多了。剛剛店員還說「這兩年不流行用文具盒」,連文具都要趕流行了!
從手縫布包到拉杆書包
一個拉著藏藍色拉杆書包的小男孩從記者眼前跑過,跑到路口後等候被落在身後的媽媽。「我上學期間就沒買過新書包,都是母親為哥哥姐姐縫的挎包給我用,以前的東西輕易不會扔,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李女士稱,不像現在,書包舊了就要換新,一個書包最多背兩年。之前孩子背的是雙肩包,可是書太多太沉,肩都要被壓垮了,趕緊換了一個拉杆書包,可以像行李箱一樣拉著走,減輕脊椎壓力,孩子也很喜歡,不知道能用多久。
從掛曆包書到定製封皮
「包書皮是自小就有的儀式,總想課本一直是乾淨的,名字都不捨得寫在書上。有條件的人家會用掛曆或買白紙給小孩包書,一大張白紙1塊多,我家經濟狀況不太好,就拿報紙、不用的書來包新書。」鄧華君拿著剛買的書皮介紹,現在的書皮圖案很多,卡通、明星等等,其實也有塑料的成品書皮,只要把書的封面和封底套進去就可以,不過這樣就享受不到包書皮的樂趣了。鄧華君稱,小時候,她的母親手把手教她裁剪報紙、包書,現在她教女兒,是不是也算一種文化傳承呢。
從自帶桌椅到設備齊全
羅發水是1968年上的小學,每當他憶起自己的青蔥歲月,總會感嘆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我是農村的,以前上學要走30分鐘,一天就吃兩頓。學校連桌椅都沒有,第一天上學還要帶兩張凳子,高凳子當書桌用,矮的自己坐。到了傍晚5點以後,把自己帶的煤油燈點起來繼續讀書,尤其是夏天,坐在位子上不動,汗不停流,空氣本來就悶,再加上汗味兒和煤油燈的味道,簡直無法形容。」羅發水稱,現在就不一樣了,每個教室都配備空調,一些貧困村教學環境不如城裡,但也有政府和社會上的好心人士幫助。
「我兒子 生,設計很人性化。」羅發水感慨道,現在的小孩趕上祖國發展的好時候了,他也想生在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