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雨比往年好像足便多了,隔三差五的就來上一場痛快淋漓的釋放。這不,已經入伏了,還沒感覺到炎熱。入夏以來,儘管氣溫逐步攀升,偶爾也有三十七度的高溫,但是,畢竟持續時間很短,三兩天時間,緊接著就是一場痛快的雨水降臨,身處夏天的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過度著夏天。
在家悶的心慌,就獨自出門走走,漫無目的的隨便溜達溜達,也好感受一下雨中漫步的滋味。
今年是個特殊的年份,一切都是不緊不慢。前半年的抗疫,好像改變了所有人的性子。雨不大,雨中的人卻不少,好像都是在感受雨中漫步的感覺。
路旁的草地上的小花點綴著綠色的地面,一派生機盎然的感覺。雨中的感覺真好,空氣特別清新,細柔的雨滴似有似無的落在臉上,夏日的焦躁和沉悶一掃而光。
前面有個年輕的女士帶著一個小女孩,那飄逸的淡色長裙和小女孩鮮紅的小裙子形成鮮明反差,漂亮的色彩把路旁的綠色襯託的更加盎然,宛若一幅漂亮的圖畫。
孩子在雨中奔跑,女士撐開一把紫色碎花的小傘追趕著女孩,形成了一幅動感的美。
雨越下越大,我雨中漫步的情趣愈加濃烈。雨滴落在臉上,涼颼颼的感覺。路過一所學校,已經放學了,大批學生已經回家去了,只是晚回的學生三三兩兩的才出校門。可能是值周生,也可能是作業沒有做完被老師單獨談話的。他們個個手裡都撐著一把漂亮的雨傘。
看著這樣的場景,我不由得回想起我小時候上學的情況。那時候,物質極度匱乏,農村哪裡還有漂亮的花傘?只是條件特別好的人家才會有大大的油布傘,那好像是大人下雨天的專用品。我們上學的時候幾乎很少看到有學生打那樣的大傘。下雨的時候要麼是一頂草帽,要麼是一塊塑料布。而更多的是頂著不大的雨在泥濘不堪的小路上奔跑的場景,時不時有人跌倒,爬起來繼續跑。那時候,大人們也都忙著農業社裡的事,就連下雨天生產隊長也會安排一些不用出門的活計讓人們去幹活,那有機會去接送孩子回家上學?
那時候,雨鞋也是極為罕見的,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把布鞋一脫,裝在書包裡或者夾在胳肘窩下面,頭上頂著一塊塑料布(那時候叫塑料紙)泥濘的小路上艱難行走。這樣的場景幾乎是那個年代特有的一種風景。
「西瓜,五塊錢兩個!」
一聲賣西瓜的吆喝聲把我的思緒拉了回來。我這才注意到,路旁邊有個賣西瓜的臨時攤點。看上去攤主是個精幹的中年人,明顯的讓人感覺到他是在賣自己的西瓜,三輪車不是很大的那種,車廂裡的西瓜幾乎沒有賣多少。看上去十幾斤重的西瓜才賣那麼點錢,覺得好便宜。
他沒有打傘,身上的衣服已經溼了。但是,還沒有收攤的意思。問他為啥不收攤,他說夏季的天氣就是猴娃臉,說變就變,說不定一會天就晴了。他說話的神態和語氣告訴我,他是個很好溝通的人。
他說他是臨縣人,在這裡承包了十幾畝地種西瓜,今年可以說風調雨順,西瓜長勢良好,眼看著西瓜開園了,上市了,誰知道今年天氣不行,不但熱不起來,還隔三差四的下雨,本指望能有一個好收成,誰知道成熟的西瓜成了負擔。客商也是少得可憐,總不能讓成熟的西瓜爛在地裡,所以才開著三輪車在路邊賣西瓜。
他雖然很好溝通,但是不很健談。聽著他的話,我不由得想起了白居易的《賣炭翁》裡面的話,「心憂炭賤願天寒」。這不是「心憂瓜賤願天熱嗎?」真是穀賤傷農,雨多也傷農呀。
可憐的農民,辛苦勞作幾個月,好不容易把莊稼務弄成功了,市場卻沒有一個好的價格。農業是第一產業,也是最原始的產業,周期長,投資多,市場難預期。也就是說,農業生產不但要承受種植風險,還要承擔市場風險。特別是一家一戶的經營模式,常常是看樣學樣一窩蜂,導致市場大起大落。
一年到頭辛苦勞作,沒有多少收成。就像葉聖陶老先生寫的《多收了三五鬥》,那時候是奸商橫行,巧取豪奪,壓低價格,欺負老百姓的悲慘世界。而如今卻是市場這隻看不見的大手在作弄老百姓,所以有人感慨農民真苦農民真可憐。
雨越來越大,我勸賣瓜人趕緊回家。可他還是依然堅守在雨中,依然相信雨會停天會晴,就像相信明年的西瓜一定會賣個好價錢一樣。我由於沒有拿傘,急匆匆就回家了,但是,和出門時候的心情已經大不相同了。
作者簡介:老敏,陝西渭南市華州區人,愛好文學寫作,作品常見各紙媒和網絡平臺。
*配圖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編輯刪除*
.
主 辦:渭南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主 編:趙粉絨
本期編輯:馬翠萍
聯繫電話:0913-2126170
地 址:渭南市朝陽路東段21號
投稿郵箱:huashanwenxue@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