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嚴志仁蟠龍鎮人,註冊會計師。一九七九年七月之前曾在公社食品廠和農機修配廠工作,任現金出納會計。一九七九年七月曾在公社工業辦公室、工業公司和農村經營管理站工作,曾任財務輔導會計、農村經營管理站專職審計員、站長,兼任審計辦公室主任、集體資產管理辦公室主任。
在沒有陸路交通工具的遠古時代,人類之間的交往活動只能依靠二條腿步行,在交通工具不發達的年代,外出活動還是以步行為主。出行道路從爛泥路到沙石路、再到水泥路和柏油路;交通工具從人力到助力、再到發動機推力,是與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密不可分。出行道路和交通工具不斷地在升級換代,滿足和提高了人民日常生活質量的需求,促進了社會交往活動的更加廣泛和便捷。
崇明島是由長江上遊帶來的泥沙沉積而成,一千三百多年來無數沙洲時東時西、忽南忽北漲坍變化,至明未清初逐步穩定形成大島。由於島嶼形狀上沙偏西北、下沙偏東南,原有沙洲之間的彎曲港漕,加上土地都是私有的,沒有地方政府徵收,因此河流和道路就按照開墾時的界線而定。一九二九年始築崇明東部公路:從橋鎮向東經東三江口、侯家鎮、二條豎河、新開河、堡鎮至向化鎮全長四十二公裡。崇明西部公路:從橋鎮向西北經浪搭橋、沈家灣、西三江口、廟鎮、南星橋、草棚鎮至三星鎮全長二十四公裡。一九三二至三七年先後由瀛運、和泰、飛虹、飛黃、好好、友信共六家汽車公司有三十輛汽車營運。在農村出行基本上以步行為主,有一定檔次的貴人上街出鎮,小腳婦女和小孩的走親六眷,除年輕力壯的家人用獨輪車推行之外,大多數由獨輪車接送的從業者,尤如現在的計程車。
解放後開挖了貫通全島東西走向的南橫引河,開挖了二十多條南北走向的豎河,形成了公路東西和南北走向的基本格局。一九五四年縣人民政府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拓寬、改建了連接南部主要集鎮的陳海公路,從南門至牛棚港、南門至堡鎮、堡鎮至牛棚鎮,逐步開通公交班車。五十年代農村除郵政局送信的騎自行車之外,絕少數人家擁有自行車,六十年代有部分年輕人購買自行車替代獨輪車,等候在港口碼頭、集鎮車站接送來往客人稱為(二等車)。一九六七年新筑北沿公路和延伸支路連接崇明北部的八個國營農場。因為往返客流量不多,所以公交汽車班次很少、間隔時間較長。總客運量日平均人次五八年不滿一千,六八年八千一百。六十年代農村裡不僅都是泥路,而且還十分狹窄,一般大路在三米以內、小路不足一米。出行基本上還是以步行為主,擁有自行車的人家估計不足百分之三十。
七十年代中期開挖市級南橫引河,農村掀起鄉級河道裁彎取直、土地平整和建立居民集中建房高潮;鄉鎮企業興辦發展,促進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每戶人家擁有自行車一至二輛,作為在十五公裡左右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為了適應拖拉機和汽車的通行,雖然主要道路拓寬三至四米,但絕大多數是泥路,下雨天只能步行,騎自行車爛泥塞滿在車坨與擋泥板之間,不說騎行連推也不行,無奈把自行車扛在肩上。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居民點道路鋪設了沙石,很大地方便了人民群眾的出行。自行車騎行不僅既能省時、省力,又可載重一百斤左右的貨物,而且還會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到八一年底公交班車有十五條線路,通車近四百公裡、三百五十八個站點,日平均人次達四萬五千七百,八四年公交客流量是五O年的四百三十二倍,從此結束了自行車(二等車)從業載客的歷史。
八十年代後期隨著崇明工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老陳海公路轉彎多、視線短、路面狹、橋梁荷載低等問題,八七年五月經上海市市政管理局批准,陳海公路橋鎮至堡鎮段進行改造拓寬(現在的團城公路鼓浪嶼路至堡鎮段)全長近三十公裡、路寬十四米混凝土結構,九一年底改建工程竣工通車。同時改建和新建汲浜、五合、前豎、新民、大同、建設、城北、合作、海橋和新村公路。全島主要公路縱橫交錯連接了港口、集鎮、鄉鎮和農場,公路總長度達到一百五十四公裡。在九十年代對陳海公路的東段和西段進行了改建拓寬,為了解決崇明中部地區交通問題,新建了港東公路至裕安鎮北陳公路的草港公路,並開通了公交班車,再由沙石路改建成混凝土路。在農村有不少人家擁有了摩託車、小轎車和電動自行車。
進入二千之後開通公交班車的道路全部是水泥或柏油路面,然而村級沙石道路也不適應交通工具迅猛發展的需要,不僅路面易壞出現凹凸不平,遇到下雨天積水四濺,而且車胎容易被碎石片刺破。於是村級中心道路由沙石路改建成混凝土路,建設資金以財政撥款為主、村級進行基礎配套,基本上連接到各個住宅,由此農村的出行大多數使用了電動車,自行車只是老年人騎行或當作鍛鍊身體的休閒工具。貫徹崇明島東西的陳海公路,東段十七公裡二OO三建成,西段二十四公裡二OO五年建成;中段西起三雙公路、東至堡鎮北路,二十五公裡一級公路標準建造,時速一百公裡、雙向四車道、中間綠化帶,除主要道口外實行封閉式管理,二OO六年底建成通車。結合崇明新城區的開發建設,新建了南北走向的有湄洲路、東引路、鼓浪嶼路、佘山路、江帆路、綠海路、寶島路、海天路,東西走向的有喬松路、翠竹路、崇明大道、定瀾路,並開通了新城三條公交線路。
崇明出島水上客運在解放前主要有崇明至上海、海門和啟東三條航線,南路有南門、新河和堡鎮三大港口。解放後六十年仍只有水路運輸,交通嚴重製約了崇明經濟的發展和人民出行。在二OO四年底興建上海長江隧橋,大橋北起陳家鎮南側跨越長江水道南至長興島,隧道南起外高橋、北至長興島,二OO九年十月底通車,長江隧橋給崇明區人民一個特大的福音,結束了一千三百年成陸以來只有水路的歷史。現在不僅有申崇線多條、多班次客運,而且各種車輛包括私家車不分晝夜直接通行。二OO八年八月興建崇啟長江大橋,南與長江隧橋連接相通,跨越長江水道至啟東南側,二O一一年底建成通車,啟東匯龍鎮至崇明南門、陳家鎮等有多條公交客運線路。崇明與啟東緣源流長,在啟東開墾耕種時大部分由崇明人遷移過去,六七十年代不少啟東姑娘嫁入崇明,大橋建成後結束了過江難的辛酸史。
近十年來崇明農村道路建設以飛躍的速度在發展,鄉村道路實現網格化通至居民住宅和田間,村級中心道路拓寬四至五米,還有路名和路牌可以衛星定位,不熟悉的能夠進行導航。在農村裡年輕家庭都擁有小轎車、中老年人出行基本上都是電動車。一六年對陳海公路西段進行「白改黑」改造,公交站點改為港灣式。因二一年五月在崇明舉辦「花博會」,故道路更要上新的臺階,北沿公路西起合作公路、東至前豎公路,全長二十八公裡進行了拓寬改建;建設公路南起團城公路、北至北沿公路,全長八公裡進行拓寬改建;陳海公路東段緊鑼密鼓地進行拓展改建,中段正在抓緊大修。崇明生態大道西起城橋鎮一江山路、東至陳家鎮的攬海路,全長三十八公裡,是快速公交通道。環島景觀大道全長一百二十公裡,南段正在動工興建。蟠龍公路南起陳海公路、北至北沿公路的拓寬工程接近尾聲。
崇明東通道上海地鐵十九號線延伸段軌交崇明線,南起上海金橋經長興島、北至陳家鎮正在施工。西通道上海地鐵一號線延伸段軌交崇明線,列入二O三五年規劃。北沿江高鐵已進入勘察設計階段,經過崇明在城橋鎮西側設站,上海虹橋火車站到崇明只有十七分鐘。現在崇明陸路交通四通八達直至全國各地,崇明出行道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乘著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東風華麗轉身,崇明島實現了產業轉型的鳳凰涅槃,如今不僅是上海的後花園,更是一個創新人類生活方式的夢想家園,讓我們去擁抱美好的明天!心語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文章均為作者授權發布,任何媒體及個人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授權,並在轉載時標明出處及作者,謝謝合作。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