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繞口令般令人迷惑的新聞,讓人對美國不遺餘力掩蓋疫情真相,並且積極推動經濟復甦的神之操作嘆為觀止!
美國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以及11個州的衛生部門都承認,在新冠病毒疫情防疫檢測工作中,存在病毒檢測和抗體檢測數據混淆的情況。
乍一看,許多人不以為意,覺得檢測越多數據不是越真實嗎?其實不然。
核酸檢測是對檢測目標的「現在進行時」檢測,通過聚合酶鏈式反應(PCR)來檢測病毒基因組中特定的核酸序列,從而判斷被檢測者當前是否感染了病毒。
而抗體檢測是對檢測目標的「一般過去時」檢測,通過檢測血清中的特異性抗體來判斷被檢測者是否曾經感染病毒。
問題的關鍵是在於抗體檢測存在「空窗期」。當抗體IG m呈現單陰性或者弱陽性,實際卻已經感染病毒,但在一段時間內人體還未出現抗體的情況。這段時間稱之為空窗期。
數周前,美國疾控中心發現,有越來越多抗體檢測資料摻雜在病毒檢測結果中。例如說某甲的檢測結果報告為陰性,未感染。遞交上來的證據卻是抗體檢測報告。而抗體檢測報告並不能代表真實的結果。
如果還不能理解,再打個比方。有一名嫌疑人疑似小偷,最好的證據就是檢查出來他攜帶著贓款。但是此人卻被無罪釋放了,證據是因為此人口袋是空的。實際上小偷已經通過其他渠道把錢轉移到自己帳戶了。
美國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究其原因無外乎兩點。
其一:檢測能力不足。美國的核酸檢測能力不夠,只好用抗體檢測結果來湊。美國目前已經檢測近2000萬人次,在西方國家已經是做得最好了,加上美國核酸的準確率問題(有興趣可以自行搜索查閱),而且核酸檢測的成本費用也大大高於抗體檢測。
其二:為了數據好看。讓民眾覺得防控工作在向好方向發展,對恢復經濟,復工復產更有信心。這些統計數據合在一起推高了美國總體的檢測數量,讓人誤以為地方政府有足夠強的檢測能力,並已經準備好應對方式迎接「解封」。
在我國抗體檢測已經被核酸檢測淘汰了。比如疫情早期對需要隔離的疑似病例採用抗體檢測,如果都是抗體陰性又隔離了14天,就解除隔離,認為這個人不會是個感染者。但是隨著疫情發展時間推移,發現抗體檢測+隔離的檢測方法會出現無症狀這樣的漏網之魚。所以我們加大力度進行核酸檢測。截止5月25日,武漢大部分人完成了全民核酸檢測,查出了189名無症狀感染者。這樣才是最真實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