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佰》的熱播,引發全民對1937年淞滬會戰(又稱「第二次淞滬抗戰」)的熱議。
抗戰史上,1932年爆發的「一二八淞滬抗戰」,同樣英勇壯烈。
日前,寧波市檔案館工作人員在整理館藏資料時,發現了1932年10月版的《淞滬御日血戰大畫史》和《第五軍淞滬抗日畫史》,兩冊畫史勾勒出「一二八」淞滬抗戰全貌。
在中國軍隊抵禦日軍對上海侵略的淞滬抗戰中,第十九路軍首先奮起御暴,第五軍隨之參戰。他們以裝備簡陋之師,抗禦裝備精良之敵,達33天之久,迫使日軍三易主帥,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者的囂張氣焰,為捍衛民族尊嚴和洗雪國恥,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在中華民族反抗外國侵略的歷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壯一頁。
其中,《第五軍淞滬抗日畫史》詳細介紹了第五軍淞滬抗戰經過,以時間、戰役為節點,將站前誓師、戰事經過通過大量照片、地圖、文字等形式立體展現,讓世人看到不畏強暴、頑強戰鬥的錚錚鐵骨群像。
畫史附錄了160位陣亡將士傳略以及長達55頁的傷亡官兵簡歷表,註明了部別、職級、姓名、年齡、籍貫、傷亡日期及地點。簡歷表中負傷、陣亡的浙江籍將士535名,48人為寧波籍,他們中年紀最小的只有16歲,最大的也不過35歲。
在160位陣亡將士傳略中,有4位寧波籍烈士,他們的小傳如下:
童相水,寧波人,業縫工。性剛直,不忍鬱守,慷慨從戎。二月二十九日廟行作戰時,烈士防守新屋附近陣地。鄰兵俱傷亡,烈士則單獨守御,支持一晝夜。終以目標太顯,敵火過密,不免於難!
楊家路,年十九,浙之寧波人。一二八之變,我旅奉命增援,二月二十二日,我旅奉命由蘊藻濱出擊,烈士奮勇直前,所向無敵,迨攻至北孫宅附近,與敵相距僅百米,烈士負自動步槍,連續射擊,斃敵多人,時敵以大炮向我轟擊,彈中左右,而烈士不為之動,從容射擊者如故,終不幸為敵彈所中,人槍俱毀,嗚呼慘矣。
周亮飛,浙之寧波人。淞滬戰起,吾師奉命出發,烈士時對其弟兄及其友朱君曰:「暴日侵我東北,復又擾我淞滬,凡國人稍有熱血者,能不痛心,亦正我輩青年殺敵報國之時也!今滬上同胞受暴日之蹂躪,餘當捨身以報國家,而代死難之同胞復仇」。烈士愛國之心可見。戰役中烈士最為勇敢。於楊煥橋廟行婁塘諸役中勞功最著。後奉命在石牌任陽一帶,爆破橋梁阻敵之追擊,烈士冒死身先,竟負重傷,炸斷左臂,仍欲堅留前方,後經婉勸抬回後方醫治,卒因受傷過重難醫,歿於常熟集善醫院,烈士年僅念六歲。
鄭在邦,年二十六歲,籍隸浙江寧海,少有革命大志,常謂同學曰:「當今軍閥專權,政治腐敗,非革命難以救中國之危亡,非打倒軍閥,難以救人民於水火。」民國十六年,我革命軍抵定大江南北,烈士投筆從戎,入第1軍參加北伐。民十七二月,入洛陽第二集團軍軍官學校求學,卒業後,復投考中央軍校第七期,於十八年十二月畢業,分發本師見習。以奮勇勤勞,屢功擢升中尉排長。今年一二八滬變發生,烈士任88師527團12連中尉連附,竟於三月一日殉身於逆襲孟家宅抗日之役矣!
(第五軍陣亡官兵簡歷表)
印於畫冊的,還有一個個值得銘記的英烈:張雲法、陳兆遷、莊提多、周良言、長增雨、謝鼎生……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第十九路軍與第五軍官兵犧牲4270餘人,負傷9830餘人。
英雄不朽,精神長存!
編輯: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