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們講到了《十竹齋畫譜》的《石譜》上卷,這次我們講下卷。原創不易,點個讚再走,要是能留下評論就更好了!
《十竹齋畫譜》的成功和在中國版畫史佔據重要的裡程碑地位是有很多原因的,同時也是必然的。
一是當時《十竹齋畫譜》是請得當時的名家臨摹,提取一些代表畫作中的部分來進行編著;二是請了很多書法名家題詩。三是採取當時最為先進同時也最為費工時費成本的「餖版印刷」;四是精心審校,校對。五是,胡正言本身就是文人和書法家、篆刻家出身,專業和精益求精。
宋代當時已經有了活字印刷術,但是為什麼沒有流行開來?很多人也百思不得其解。
個人推測:無非就是這些原因:
第一個:活字印刷術的字模實際製造非常麻煩,一個活字形成要有母模才可以,字體變化局限於「宋體「和」楷書「,這實際對於當時文人墨客來說,是很難接受這樣千篇一律的方方正正的字的。而古代如果要有多樣的字體,自然要形成字模才可以。古代漢字遠遠超過現代我們常用的字,體量非常大。看過古籍的人都知道,有很多古籍上的字非常多的非常複雜的。所以活字印刷反而沒辦法形成主流印刷方案。成本高昂啊。
第二個:雕版印刷可以不在意雕版人的文化水平高低,在古代能斷文識字的人也不會從事這行業吧?而活字印刷是反字,排版就需要有一定的識字水平,要不然很容易排錯的。到現代文化水平都高了,初中畢業已經可以認識絕大部分漢字了。
第三個:雕版印刷反而是最經濟的方案了,古代一本書沒有現在動不動幾百頁幾千頁的,頁數並不多,這時雕版印刷就是最快的方案了。再加上雕版印刷成版就可以保管,再印直接拿版印就行,一勞永逸,而活字要重複使用,就要拆版,又費一道工序。而且當時活字印刷的技術確實還沒有達到完全成熟,而且活字對於當時的墨汁並不友好,現代流行也是因為有了油墨,如果還用雕版印刷反而容易損壞版子,且活字改成鉛字之後可以頻繁機械化印刷。
第四個:當時文人好書法法帖,但是又不可能每個人都能獲取到真跡,也許真跡就那麼一本兩本的。所以從宋代到明清非常流行翻刻書法名家作品法帖,這就滿足文人們的收藏和學習。只有雕版印刷工藝才能達到這個需求,而且活字印刷肯定是達不到的。活字印刷只用於一些儒家典籍和家譜印刷上面了。
第五個:雕版印刷更容易實現,當時宋代到明代名刻手很多,普通刻手更不用說了,而且有專業從事臨摹手寫的寫手,還有很多當時書法家也參與其中,產業化規模化形成了。而且時間成本也變得低了,可以規模化產業化來進行製版工作,而且據相關記載顯示:在古代江南地區包括徽州,已經形成了製版工坊、印刷工坊、只售書坊的獨立化運作,產銷分立,當然也有產銷一條龍的,這就形成互相協同發展的產業局面。雕版反而成為主流。「餖版印刷」的出現:
文化的發展自然是一直向前走的,雖然宋代就有了大量的圖文並茂的書籍,插圖很流行,但還是處在黑白時代。只有民間有部分神像類可能也許已經有了手工上色版。
尤其到了宋代明代,換句現代話說「人們的精神文化追求是逐步增長的」。已經不滿足於看黑白圖了,開始追求彩色時代了,而手工上色不好控制,成本和時間也長啊。怎麼辦?
古人是有智慧的,那就想辦法想辦法,於是不知道是從版畫找到靈感還是從哪兒找到靈感了,有了解決辦法:就是我後面要提到雕版印刷的巔峰技術--「餖版」印刷。
我在其它文章也提了很多次我的觀點:中國古代印刷術和版畫是互相影響互相發展的。要談中國的印刷術就不能離開雕版、版畫、中國繪畫、書法碑刻這四樣,這四個看似沒聯繫,但是你要看完很多古籍之後,你會發現中國古代印刷史這四個缺一樣都不行的,這四樣才讓中國古代印刷術在明代發展到高峰。不好意思,我不是貶清,事實是到了清代印刷術反而落後於明代,甚至質量都不如宋代,民間已經很難出現好的彩色版畫印刷品了。「餖版印刷」的精妙之處:
這餖版好在哪呢?不只是工藝複雜,還在妙在分解分版,就跟現代的平面處理軟體一樣,在進行設計用分層來合成一幅圖。
現代印刷分色印刷當然很簡單了,開多個版就是了,然後現在印刷機數碼化,四色混合很簡單可以實現很多種顏色,但是在古代可沒有這麼方便 ,這四色混合技術肯定是沒有的。
但是多色印刷不可能一塊版來印刷吧?上色也不方便啊。怎麼辦?所以他們採用用多塊版不同色來套印。怎麼套印?怎麼實現顏色變化 ?
他們研究出如果表現不同顏色變化,比如同樣的紅色有淺有深,怎麼表現?那就再拆,主色大點的木版,小點多色就用小版,然後再套色,這個就容易想像出來了,當第一色印刷出來之後,幹了,然後下一道人再用小版再刷一色,可以形成流水化作業,可以想當然認為的是肯定多個框架,要不然會偏移的。
關鍵是這麼多版,一定要先有整版,然後再根據顏色分成小版,每塊小版還要同整版要一樣大小,一樣的,否則肯定就套偏了,出來的圖就是本來在A位置結果到B位置了。
這就是「餖版」印刷的智慧,這是古代印刷術的最高成就,即使在上世紀90年代這個技術還是廣泛使用,只是雕刻改成了數碼機械雕刻,材料也由木改成金屬或者樹脂,民間楊柳青為代表的版畫至今也是用這工藝的。
當然「餖版」只應用於印刷彩色書籍,比如畫譜。而且書法法帖因為只是黑白只要跟碑刻方法一樣就可以,只要一個整版,而「繡像」類的書籍也就一塊版就行了。而書籍也直接一塊版就可以了。有些書上面有朱色格子那是有那種箋紙,直接用上就行了,只要注意刻版字不要碰到箋格就行了。
關鍵這還不是最驚奇的,古代書法法帖呢,都說沒墨色變化,也只能看到筆峰變化,但是這「餖版」印刷就解決了這問題,這智慧確實可以的。
對於設色的山水畫,如果沒有墨色和色彩變化,用原來的木版和後面的石印印刷是很難還原的,而「餖版」印刷就解決了這問題。
對於知道點印刷知識的人來說,即使是當今都清楚雕版是做不出漸變色效果來的,只有現在的膠印機印刷才能達到,而膠印機印刷也要多塊板的,只有數碼印刷機可以一次完成,但是也是多次上色,只是內部在進行我們看不到罷了。
這在現代還這麼糾結的技術,居然在古代早用「餖版」印刷解決了,但是成本這個確實要高,想想看,即使現代你要做個熱轉印或者絲印(當然現在有免開版的)要多色還要開好幾塊版,一塊版至少100多塊人民幣。
民國的箋譜詩箋也是用的「餖版「印刷,當今不知道是不是用這技術了。當然也有古法印製法,貌似楊柳青還用這類方法印版畫。
版畫有可能是從印刷學到的」餖版「,也有可能印刷本身就是從版畫學到的」餖版「技術,所以我說版畫和雕版印刷是互相影響。要清楚版畫和印刷是不一樣的,版畫一般就是一個畫面,印刷是畫冊。我是藝術泛舟,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