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現在的電影是利用了什麼原理拍出來的嗎?其實它們的原理很簡單,無論是早期的動畫裝置,還是現代的電影、電視,都利用了「視覺暫留」原理。這也是讓藝術創作特別是繪畫從平面走向立體的開始。
小知識:視覺暫留
人眼具有的一種特質,在人們觀看物體時,物體會在視網膜上成像,並由視神經輸入大腦。但當物體移去時,視神經對物體的印象不會立即消失,而要延續0.1秒至0.4秒的時間,這就出現了「眼睛的視覺暫留」。
據歷史記載,最早的視覺暫留現象運用在宋代的走馬燈上,當時被稱為「馬騎燈」。
1832年,比利時的約瑟夫發明了一種動畫裝置——「轉盤活動影像鏡」,同一年,奧地利的西蒙在維也納也發明了相似的裝置,叫「頻閃觀測儀」,這個東西也叫作「費納奇鏡」。這一類可以觀看活動影像的圓盤獲得很大成功,在17世紀以及後來相當長的時期內風靡世界,它的「幽靈幻影」讓很多人樂此不疲。
現在,仍有許多人利用「視覺暫留」原理和圓盤的形式進行創意創作,不僅拓展了這一科學原理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更是創作出不少有趣又神奇的作品。接下來就給大家展示一些好看的費納奇鏡的圖案吧!
首尾相接的蛤蟆在青草叢的外沿不斷地跳動
數不勝數的火箭在朝著四面八方噴射出去
依靠這個原理可以完成二維上的一些動畫,接下來,我們就來欣賞一些近乎以假亂真的3D動畫:
樂高小人不斷地舞動自己的軀體
3D旋轉蛋糕
三維視頻展示
看完這些作品,你有興趣來製作一個動畫轉盤嗎?
製作方法
1. 找來1張硬卡片紙(或者硬紙板),再準備好圓規、量角器和直尺等繪圖工具;
2. 在硬卡片紙上畫1個直徑為14cm的圓,用量角器或圓規、直尺將圓等分為12份,用筆畫出等分線;
3. 用剪刀沿著圓周將圓剪下來,得到1個圓盤,最好將圓盤的背面塗成黑色;
4. 用剪刀或刀片在圓片上開出12條狹窄的縫,狹縫寬度為4mm,長度為18mm;
5. 畫好12張「動畫分解圖」,按順序用膠水依次貼在圓盤的狹縫之間;
6. 用1枚圖釘穿過圓盤中心,再套上一小段飲料管,然後利用這枚圖釘把圓盤安裝在筷子的一端;
玩法:左手拿著筷子,將圓盤上的動畫圖片面對著一面鏡子,再用右手撥動圓盤,使其快速轉動,透過圓盤上部的窄縫觀看鏡子裡的圓盤下端,就可以從鏡子裡看見栩栩如生的動畫——歡蹦亂跳的小豬了!
註:圖片及視頻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