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消息(黃麗)近日,青片鄉黨委被授予「四川省防汛救災先進基層黨組織」光榮稱號。2020年夏天,北川羌族自治縣青片鄉遭受了「7.25」「8.11」「8.16」等幾輪暴雨洪災侵襲,全鄉800餘戶 3000餘人受災,通訊電力中斷,直接經濟損失約3.6664億元,成為全縣受災最重的鄉鎮。面對嚴重災情,全鄉黨委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發揚連續作戰精神,號召各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群眾充分發揮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鄉黨委班子緊急部署、科學調度,各聯繫村領導深入所聯繫村全面排查,收集災情,緊急轉移並妥善安置受災群眾3000餘人次,確保無一人員傷亡。同時,全鄉組建了8支黨員先鋒隊、突擊隊,黨員幹部帶頭開展24小時不間斷巡查、值守,地質災害監測員對摸排出的各安全隱患點進行嚴密監控,嚴陣以待開展動員避險工作,黨委班子成員靠前指揮,督促各項工作落實,確保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暴雨1月內下了6次, 全鄉人均轉移1次
「家裡還有人嗎?抓緊躲到將軍樓去!」8月21日下午,隨著降雨來臨,青片鄉茶灣村地災監測員袁宗文,又操起了「老本行」,對著茶灣組原炸藥庫旁溝滑坡下方的4戶人家喊話,確認是否都已經轉移完畢。這已經是7月24日以來,袁宗文第6次對群眾進行地災轉移「吹哨」。
6輪暴雨洪災密集侵襲,青片鄉降水總量和降水強度創造了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歷史之最」。而在這6次暴雨洪災中,青片鄉由於地處高山峽谷,遭災一次都沒被落下,成為全北川受災最重的鄉鎮之一。全鄉6個村社全面受災、道路全面中斷,受災程度超過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
6次「吹哨」的背後,受益於日漸完善的地災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和數十個像袁宗文一樣的監測員和鄉村黨員幹部的齊心努力,青片鄉在一個月內先後轉移近3000人次群眾,取得了因災零死亡的成果。而由於地處偏遠山區,青片鄉雖是北川幅員面積最大的鄉,常住人口僅有2880人。
「高科技」「土辦法」齊上,斷道斷網不斷預警
「上五村雨已經開始變大了,大家注意哦。」7月24日晚上10點過,隨著已經下發到青片鄉每個鄉村幹部和監測員手機上的暴雨預報,早已上陣巡邏的青片鄉上五村文書陳文海在微信群裡給大家轉告著最新的降雨情況。
每次大雨,青片鄉的幹部和監測員已經將每年汛期前演練的程序化「套路」熟記於心:及時接收縣指揮部暴雨預警——逐一微信電話通知到人——再次核實監測和轉移情況——組織受威脅群眾轉移到既定地點——核查災情和最新地災點變化……
為了保障預警信息到位,青片鄉在內北川19個鄉鎮都配齊了網絡、電話、應急電臺、海事衛星電話四套高科技設備,鄉上幹部和14個監測員可以直接收到上級地災預警信息。
但是8月21日的大雨預警信息,從鄉政府傳到15公裡外的上五村卻有了3個半小時的延遲——由於超歷史記錄的降雨過於持續和集中,斷道斷網已經成了「標配」。前一天才從村裡走回來的副鄉長、武裝部長胡春林,在接到消息後又一次邁開酸痛不堪的雙腿一步步走回村裡……靠著30多名鄉村幹部的雙腿,預警信息硬是一處不落地「走」到了每個村。
「每個點我們還配了銅鑼。」青片鄉黨委書記王良波說,為了應對極端情況,緊急情況下敲鑼打鼓通知人轉移。針對暴雨地災,青片鄉的「土專家」還總結了河水突然變渾、河水突然變小、裂縫開始變大等一系列來自大自然的預告,以判斷滑坡泥石流是否來臨。
「尖刀隊」「伙頭兵」協作,一戶不落都要轉走
「如果不是提前轉了,我們安置點70多個人肯定要遭。」談起這一個月最大的感受,青片鄉高峰村黨支部書記葉順海就4個字——「早撤快跑。」掛在他和村民嘴邊最多的一句話也是寧願多一次白費功夫,也不能多一次心存僥倖。
高峰村40多戶人居住的布婭羌寨,是一個集中安置點。8月15日,看著越來越大的暴雨,熟悉情況的葉順海趕緊把村支兩委的人喊起。「今晚雨太兇了,快喊人家戶都到文化廣場壩壩這邊住。」葉順海幾個人分好工,拿著手電筒冒著大雨趕緊將山邊和臨河的人家戶都集中過來。但是天已經黑了,老人出不了門、小孩嚇得直哭,村裡年輕勞力一起搭手幫忙,背的背、抱的抱,70多個人1人不落終於全轉到了一起。他們的衣服也早已溼透,不知是雨水還是汗水。
「真的是擔驚受怕,一夜都不敢合眼。」談起那次轉移的經歷,村民李永章說,就感覺一會兒左邊山上垮了,右邊河裡頭水漲上來了。而到天明一看,河水早已漫上路,2條巨大的滑坡從安置點兩側衝下,鄰近的房屋已被埋了一米深。而在河對岸橋頭,又一股泥石流衝下將2戶房屋掩埋。如果不是提前轉移,後果不敢想像。
為了應對可能的災情,青片鄉早早就安排了「尖刀隊」和「伙頭兵」——鄉上和每個村都提前準備了6支應急搶險突擊隊伍,哪些人負責哪個片區、哪些人家清清楚楚。而為了保障搶險救災,鄉上的物資儲備庫發電機、棉被、鐵鍬、雨衣、柴油……一應俱全,全鄉農家樂、集中安置點和場鎮超市隨時至少儲備著兩周以上的米麵油等。保證群眾既轉移得出,又生活得下。
抗擊洪災的過程中,青片鄉的黨員幹部和監測員有的已經1個多月沒和家人見面,有的爬了兩天山路走了65公裡趕回鄉上。為了群眾的安全,大家已經不知道有多少次徹夜不眠、多少回的爬山涉水……
災情過後,為儘快恢復受災群眾生產生活秩序,鄉黨委成立了洪澇地質災害災後恢復重建領導小組,對災後重建工作進行了周密部署,力爭儘快恢復生產,加快發展,再建秀美羌寨。廣大黨員幹部積極帶頭,全鄉群眾熱情參與,不等不靠開始了災後恢復重建,一個嶄新的美麗青片正在全面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