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2853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朋友一家剛剛換了大房子,買了禮物過去慶賀喬遷之喜。閨蜜依依看著朋友家整潔乾淨的客廳感嘆道:「你家真整潔,跟你一比我真是相形見絀啊!」誰知朋友苦笑一聲說:「這不過是我兩個兒子不在家時候的狀態,他們要是一放假啊,甭管收拾多趕緊,十分鐘讓你面目全非!」
寒假就要到了,各位老父親老母親是不是也開始瑟瑟發抖?似乎孩子跟整潔就是一對反義詞。本來手上只能玩一個玩具,非要把玩具箱拖到客廳中央。本來只是做一科的作業,文具書本卻攤了一桌子。那麼有孩子的家就一定要忍受混亂麼?
「有娃家就亂」是魔咒麼?
沒生Tim之前,我和老公的小窩雖然稱不上井井有條,起碼也是乾淨整潔。但是隨著孩子出生,似乎所有當初設想的美好風格,什麼日式、ins或者美式,全都讓位給了亂鬨鬨的玩具、隨處亂丟的零食。而且無論那位朋友來家裡,都會寬慰我:「沒事兒,這不是有孩子麼!」
有孩子的家就一定會亂七八糟麼?最近拜讀了一位日本媽媽的收納日誌,才發現所謂「有孩子就亂」其實並不是必然,而是跟下面這些原因有關。、
1、 買了太多的玩具和物品
記得我們小時候,一個芭比娃娃玩了五年,寶貝似的呵護,現在還擺在我的書房裡。但是隨著生活條件變好,買玩具似乎成了一種減壓手段,無論是逛街還是網購,幾乎是看到就買,回到家裡玩幾下就扔到了一邊。於是這些玩具、繪本、零食就像會「自動繁殖」一樣泛濫成災。
2、 媽媽一邊收拾,孩子一邊丟
不知道你們的生活中會不會出現這樣的場景,看到本來在客廳玩玩具的孩子跑去書房了,就會下意識地幫他撿起散落在地上的玩具。但是還沒晾完一輪衣服,就感到剛剛整理好的玩具又滿地開花了。媽媽一邊收孩子一邊丟,即便我們用「扔掉玩具」威脅,效果也並不好。
3、 收納不符合生活現實
在收納日誌中,這位日本媽媽講到一件小事兒:大兒子放學回家總喜歡把書包扔在玄關就去院子裡玩,說了他無數次還是會把書包隨便亂放。經過細心觀察,這位媽媽發現,讓孩子把書包放在二樓是很不現實的,因為他著急去玩嘛,於是就在玄關放了一個小箱子,這下孩子就能把書包收納好啦。
就像這個例子中揭示的一樣,很多時候家裡亂,或許錯並不在孩子,而在於設計沒有跟著他的生活方式進行調整。
「混亂」的破壞力比你想的大
有些父母可能會想「混亂」也不是什麼壞事兒麼,越是混亂,或許代表孩子越有創造力,未來的時代裡,創造力不是很重要麼?但這是很片面的想法,一味亂丟東西不但沒辦法發展創造力,反而會對學習生活產生很大影響。所以收納也絕對不僅僅和美觀有關聯。
一方面,做事效率低。
表姐有一次向我吐槽了她的絕望瞬間,晚上吃完飯,照理讓女兒拿出英語作業來做。結果半個小時過去了,女兒還在房間裡翻箱倒櫃。她問:「怎麼了?」女兒回答說找不到英語作業本了,母女倆只得又花半小時在客廳書櫃找到了作業本,寫完作業已經是晚上十點半了。如果說有什麼是孩子時間管理上的「攔路虎」,「找東西」必須擁有姓名。把時間浪費在找東西上,難道不是很蠢麼?
另一方面,東西亂腦子也亂
在【整理好身邊的物品】中作者寫了一個小故事,她去某個雜誌編輯部,看到一面牆的書都按照主題被整理得非常好,公用的文具也都在抽屜裡整整齊齊。她感嘆收納者的用心,主編則告訴她:「抽屜裡的東西和腦子裡的東西其實是一樣的。」
正是這樣,一個私人物品隨意亂堆的人,做事情也不可能很有條理。放在學習上,這更是「一場災難」:面對難題,學過的知識卻在腦子裡亂成一團。
收納的本質是「分類思維」和「執行力」
全美整理技能訓練(Organizational SkillsTraining,OST)計劃的研究者發現,15%~20%的孩子在整理物品、管理時間和制訂計劃等行為上有所欠缺。
其實這一點也非常容易理解,因為孩子的大腦並非天生擅長整理物品。分類和歸納需要的抽象能力,也是隨著年齡增長而慢慢完善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要放任孩子。事實上「收納」對於兒童的大腦而言,是一件好事兒。
在《有條理的孩子更成功》一書中,作者將保持整潔有序歸納為六種執行力,分別是注意和控制、克制、工作記憶、轉變、制定計劃、管理時間。這這六種能力對孩子未來的成功具有重要意義。
在「收納訓練」中,孩子需要鍛鍊注意和控制,保持物歸原位。克制自己想要平鋪玩具的衝動,並且要用工作記憶來重複整理物品。當面對更複雜的局面是他們還需要同時調動制定計劃和管理時間的執行能力。從這個角度上看,收拾家這件事兒,決不能把孩子排除在外。
跟日本收納教材帶娃好好做收納
很多爸爸媽媽覺得,孩子那麼小,讓他給我收納,簡直是要我的老命。我自己收拾半小時,他加入進來要兩小時。但換個角度想想,如果現在讓他學習起來,或許以後就可以省出很多兩小時,況且「收拾家」對孩子而言,也是一種學習。
《別插手,整理好身邊的物品》中作者說:整理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把東西放到該放的地方。小孩子也能掌握這項實用的技能。
1、 物品要放回原處
在「收納強國」日本,孩子收拾東西簡直已經是一門獨立的課程,不但在學校的家政課要跟著學習,並且商店裡也有分門別類地收納用品,連漫畫書中都有整理物品的專題。其中連3歲孩子都必須知道的一個要點就是:「哪裡拿的,放回哪裡!」別看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並非那麼容易。
我也一直在和Tim強調「物歸原處」,但是處於叛逆期的他會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有一次他對我說:「你讓我物歸原處,但是我放在這裡用的方便啊!」因為家裡的物品都是爸爸媽媽擺放的,所以不一定方便孩子使用。因此在約定物歸原處之前,可以讓孩子參與到物品擺放中。
2、 建立分類思維
前文中說道,其實收納就是分類思維。很多家長會給孩子買一些玩具或上思維課來鍛鍊分類思維。其實在生活中整理物品時就可以鍛鍊分類思維。其中我覺得比較好用的方法就是整理抽屜或玩具盒。
把孩子所有的玩具倒在地上,玩具盒擺在旁邊,讓他給自己的玩具分分類。爸爸媽媽可以引導,但是不能干預。問問孩子:「是按照經常玩和不經常玩分類?還是按照汽車、積木和玩偶這樣分類。」即便開始孩子的分類並不科學合理,也不要緊,在使用中他就會慢慢調整。
3、 讓孩子自己斷舍離
幾乎每一個有孩子的家庭,玩具的收納都是一項超大的工程,我用落地儲物櫃的整整一層來放Tim的玩具,而表妹家有十二個大塑料收納盒。有時候我會自問:「怎麼會有這麼多玩具?」
孩子的玩具,就像媽媽的衣櫃,衣服很多常穿的就那麼幾件。不止我們,孩子也要學會斷舍離。家長可以跟他們討論,哪些玩具特別喜歡,哪些玩具可以送人、上二手交易平臺或者捐獻。並且在孩子要求新玩具的時候要讓他知道,必須放棄一件舊玩具,這樣可以讓就可以讓購買行為更加慎重。
Tips:玩具是孩子的童年夥伴,不建議是爸爸媽媽不經過他的允許就自行處理。可以拍下照片,帶著孩子跟玩具好好告別。
小辮子媽有話說:
當整理成為孩子的思維習慣,他思維的條理性,對事情處理的能力,計劃的能力,時間管理的能力都會因此而提升。所以別再對"收拾家"大包大攬,帶著孩子一起來吧。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連結一:寒潮來襲,寶寶穿什麼樣的衣服才抗凍?不同場景不同穿搭
相關連結二:孩子手巧才能心靈,動手能力關係大腦發展,家長得重視
相關連結三:家有「飯渣」娃,飯桌如戰場?學學德國媽媽的育兒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