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最暢銷的IP之一,網易對「陰陽師」IP生態矩陣的打造,從未停息過。
日前,網易遊戲與日本奈爾可集團宣布將聯手啟動《陰陽師》音樂劇的製作,這場名為「《陰陽師》~平安繪卷」的音樂劇預計將於2018年春天先後在日本和中國公演。
一直以來,網易都將《陰陽師》IP生態矩陣的打造放在戰略級的高度。去年年底在網易遊戲熱愛者年度盛典上,《陰陽師》就宣布了一系列泛娛樂計劃,其中舞臺劇作品就佔據了重要的一環。
實際上,採用音樂劇這種形式為IP進行推廣,在中國國內市場,網易不是第一家。
早前,西山居的劍網三和廣東粵劇青年團合作的粵劇《決戰天策府》、大宇授權的《仙劍奇俠傳》音樂劇都曾在國內多個城市演出。而不管是出於情懷還是粉絲角度來說,這種相對小眾的內容模式,更容易引起核心粉絲的關注。
2.5次元音樂劇或將成為動漫IP產業鏈中重要一環
在如今眾多產品大浪淘沙的激烈競爭下,打造遊戲IP的生態矩陣,已成為遊戲領域不可避免的行業趨勢。如今,行業所面臨的問題不再是要不要將遊戲IP泛娛樂化,而是如何找到一個合適的泛娛樂切入口,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遊戲優勢,從而提升品牌的受眾面,提升IP整體商業價值。
雖然相比影視、動畫等大眾娛樂形式,舞臺劇表演形式在國內較為小眾,但因其具有強烈的現場感染和互動空間,可以為觀眾提供全方位浸入的觀影體驗,因此這類舞臺作品常常擁有相當固定的忠實粉絲群體。而近年來,將遊戲、動畫等二次元內容改編而成的 「2.5次元音樂劇」,作為舞臺劇的分支之一,在市場中也越來越佔據重要地位。
所謂的2.5次元音樂劇,簡單解釋來說,就是以真人來還原2次元作品的一種演出方式。這一說法誕生於日本。
1974年,日本寶冢歌舞團將70年代最出名的少女漫畫《凡爾賽玫瑰》改編為舞臺劇。經過精心的改編和絕妙的舞臺設計,這部舞臺劇一炮而紅,成為不朽名作。
上世紀90年代,動漫改編的音樂劇誕生了不少經典作品,包括《聖鬥士星矢》、《美少女戰士》、《櫻花大戰》在內的多部2.5次元音樂劇讓這些動漫作品的粉絲們驚喜不已。
2000年後,《犬夜叉》、《網球王子》、《黑執事》、《反叛的魯魯修》、《火影忍者》、《刀劍亂舞》等一大批優秀的2.5次元音樂劇出演,奠定了這種內容形式在日本動漫IP產業鏈中的堅實地位。擁有堅實粉絲基礎,特別是女性向的動漫IP,在改編2.5次元音樂劇方面更有優勢。
和動畫、漫畫、遊戲、真人電影一樣,2.5次元音樂劇也將成為動漫IP產業鏈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日本的製作委員會這種模式也比較容易地實現了動漫和2.5次元音樂劇之間的無縫連接,比如上半年完結的動畫《王室教師海涅》聲優同時也是將要公演的同名音樂劇主角,比較完美地將動畫代入到了真人中。
據統計,在日本這個2.5次元音樂劇的發源地,這類舞臺劇的市場規模已達到129億日元(約7.9億人民幣),2016年1年內的總作品數133部,總共演出1889場,觀劇人數超過150萬人次。而相比之下,中國的2.5次元音樂劇市場還處在一個起步階段,但這一市場的商業價值還有更多可以開發的空間。
網易「牽手」奈爾可,共同助力音樂劇品質打造
就目前而言,國內遊戲在被改編成舞臺劇時,常見做法是與國內舞臺劇製作公司或社團進行合作。雖然其中也不乏口碑之作,但更多的改編僅能依靠遊戲自身IP提供人氣,舞臺劇本身的製作團隊實力以及演員演技無法提供足夠的品質支持,最終也只能落得被人詬病「粗製濫造」的尷尬局面。
基於這樣的考慮,網易選擇另闢蹊徑,選擇與日本著名舞臺劇製作企劃公司奈爾可集團進行跨國合作,聯手打造《陰陽師》2.5次元音樂劇。
一方面,《陰陽師》本身作為一款日式和風手遊,與日本公司合作並啟用日本演員出演,能夠最大程度保證《陰陽師》音樂劇對遊戲的高度還原。而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締造了無數優秀2.5次元舞臺劇的奈爾可集團,能夠憑藉其長期以來積累的舞臺作品製作經驗,為《陰陽師》音樂劇的品質保駕護航。
當然了,在對遊戲IP進行泛娛樂打造的時候,還應該充分了解自己的產品,選擇高度契合遊戲特色的改編形式更容易找到泛娛樂化的合理切入點。
《陰陽師》作為一款現象級手遊,2016年9月上線後僅半年下載量突破2億,憑藉《陰陽師》手遊在國內積累的巨大玩家數量。《陰陽師》本身的美術水平很高,豐富的世界觀與故事線,配合劇情副本中舞臺劇式的空間設計,也提高了玩家的遊戲沉浸感。這些特點讓《陰陽師》具備了舞臺作品改編的優勢。
此外,奈爾可集團是日本首屈一指的舞臺劇製作企劃公司,在將動漫和遊戲改編為音樂劇方面也有著一定的積累。該忠實還原原作的優秀製作水平獲得過業界及粉絲的高度評價。音樂劇《網球王子》、Live Spectacle《NARUTO-火影忍者-》、《刀劍亂舞》~真劍亂舞祭2016~等受二次元愛好者熱捧的優秀作品也都出自他們之手。
基於這樣成功的先例,也就不難看出為何網易相信奈爾可有實力為《陰陽師》音樂劇的品質背書,並且選擇與之合作。
《陰陽師》寄希望於小眾音樂劇來提升IP價值,
靠譜嗎?
2.5次元音樂劇這樣在國內相對小眾的舞臺劇作品,從《陰陽師》公布全面進行泛娛樂布局開始就一直被賦予與動畫、漫畫、影視等大眾娛樂形式同等重要的地位。這其中蘊含著網易對陰陽師IP商業價值的敏銳洞察和深層次思考。
事實上,儘管在日本2.5次元音樂劇的本質是為動漫IP的衍生品服務,然而這些2.5次元音樂劇作品並非大型Cosplay現場,都是音樂劇團隊對經典動漫IP進行改編後的精耕細作之品,其中甚至有不少2.5次元音樂劇堪稱經典長演不衰。
相比日本絕大多數拍一部毀一部的漫改真人電影來說,2.5次元音樂劇「毀原作」的聲音要小得多。這是因為,從選角和原型的匹配,到故事情節的編寫,到舞臺效果的創新,2.5次元音樂劇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拿捏出一套完整的模式。
漫改真人影視劇中最容易引起死忠粉不滿的第一點就是演員還原度。在2.5次元音樂劇中,選擇演員的首要出發點是從外表、聲音、性格等方面出發,找到和動漫原型最合適的演員,儘管其可能並不出名,而外形也不一定靚麗帥氣。
音樂劇演員通過不斷的表演、磨練演技,在舉手投足中展現動漫原型的角色韻味。即使2.5次元音樂劇相比真人電視劇或電影來說表演形式誇張不少,坐在臺下的動漫死忠粉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而故事情節這一塊,由於經典的動漫作品原本就有完整的世界觀、故事架構和人物設定,降低了音樂劇劇本二次創作的難度。當然,音樂劇劇本創作者們有時候也會在原始架構上重新展開一個全新的故事,不過在粉絲信仰加成下,觀眾們對這些原創劇情其實也是比較包容的。
為了體現ACG作品中誇張的人設和天馬行空的世界觀,舞臺上用來烘託氛圍的燈光、煙霧、音箱和道具在2.5次元音樂劇中更是得到了充分利用。在真人影視劇中難以展現出來的場面和情節,甚至是利用CG效果也為粉絲詬病的畫面,在舞臺上卻得到了完美展現。
這正是音樂劇的魅力所在——在有限的空間中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實現熒幕上無法達到的效果。
作為一種內容形式,2.5次元音樂劇每一場演出所能輻射的觀眾數量其實有限。但正因為如此,在每一場表演中,有限的觀眾可以完全沉浸在演員的表演中,二者之間反而很容易形成相對垂直的文化交流氛圍。
同理,藉助2.5次元音樂劇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把玩家所熟知的二次元平安世界搬上三次元的舞臺,依靠遊戲積累起來的二次元粉絲規模,進一步挖掘陰陽師IP在2.5次元舞臺演出領域的商業價值,實屬明智之舉。
熟悉陰陽師IP的人都知道,從《陰陽師》的上線以來,就一直很注重IP的維護與拓展,從早先各種漫展的聯動,畫師的原創遊戲內任務形象,到後來的官方周邊,再到現在的音樂劇。對於一款希望能長久的活躍在玩家群體的產品而言,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網易或許會在《陰陽師》上做更多的泛娛樂動作,讓它成為一款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產品」。
日本2.5次元音樂劇給國內IP改編舞臺劇的啟示
日本的2.5次元音樂劇於2015年開始進入中國劇院演出,一些經典劇目,比如《美少女戰士》、《網球王子》、《火影忍者》、《刀劍亂舞》等相繼在上海、杭州、北京、深圳、廣州等地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日本首屈一指的舞臺劇製作企劃公司奈爾可文化也在中國設立了分公司。這足以說明日本音樂劇演出企業也越來越看重中國市場。當然,奈爾可的進入,也給中國的2.5次元音樂劇發展帶來了機會。
事實上,在中國已經有很多本土文化品牌推出了IP改編的舞臺劇作品,只不過在內容表現方面,舞臺劇和音樂劇的還有些許不同。但是,從商業上來說,它們依然是同一種內容形式。就拿近幾年相對火爆一些的IP來說,比如《盜墓筆記》、《十萬個冷笑話》、《仙劍奇俠傳》、《劍仙情緣網絡版叄》等都推出過舞臺劇,在國內一二線城市進行過演出,也獲得了不少粉絲的好評。
不過,本土的舞臺劇在變現方式上,和日本2.5次元音樂劇相比卻顯得過於單一。
據了解,在日本2.5次元音樂劇除了常規的票務銷售以外,更多的收入來源是現場音樂劇限定周邊、衍生品和後續BD/DVD的銷售。
但是在中國,或許是因為市場還不夠成熟,本土作品演出現場雖然也有周邊紀念品銷售,但是衍生產品的品類比較單一,無法成為重要的收入來源,使得舞臺劇品牌變得過度依賴門票收入。
據文創資訊觀察,目前在中國的IP改編舞臺劇市場中,只有粉絲基數龐大的大IP,尤其是女性向IP,才有可能獲得較為可觀的收入,才有可能在國內市場形成演出規模,塑造舞臺劇品牌。
結合多年的發展形勢來看,對於絕大多數ACG界IP來說,在中國不管是舞臺劇還是音樂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以一種垂直的粉絲服務模式存在,其觀眾也都將只會是核心粉絲。
那麼,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一種內容形式來調動核心粉絲的積極性,讓IP的泛娛樂化之路走得更加順利呢?這或許是眼下絕大多數中國文娛公司需要直面的問題。
(本文部分素材整合自ACGx)
作者 | 文創資訊記者 黃梅梅
本文為「文創資訊」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