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播出前不被看好的《穿越火線》在《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的夾擊之下出人意料的拿到了不錯的成績,豆瓣7.9的評分在電競題材劇中一騎絕塵。關於這部劇被討論最多的就是鹿晗的演技,目前來看正向評論居多,這也是《上海堡壘》後事業進退失據的他終於開始重新出發,走上「轉型」之路的信號。
可以說《穿越火線》中又欠又慫又混不吝的肖楓讓鹿晗褪去了一些偶像的光環,開始有了屬於演員的質感,那麼縱觀這些年和他一樣演技受到認可的偶像,都是憑藉怎樣的影視作品提升口碑?這些作品之間又有哪些共性?
偶像如逆水行舟,不「轉」則退
不管對什麼年代的偶像來說,「轉型」都是一個亙古難題。早在上世紀80年代,唐國強走紅之後就曾經因為俊秀白皙外表被冠以了「奶油小生」的名號,實力無法受到大眾乃至主流媒體的認可,蟄伏多時,才憑藉《三國演技》中「多智近妖」的諸葛亮一鳴驚人。
再到「天王」劉德華、黎明,「四大中生」中的陳坤、黃曉明,「李逍遙」胡歌,顏值出眾的男偶像都曾經在轉型之前生活在粉絲熱捧和實力爭議的巨大矛盾當中。而對於網際網路時代的流量偶像來說,這種態勢則更加明顯,2015年,鹿晗與吳亦凡等韓團成員在積攢了大量的人氣之後回國發展,開始了中國娛樂產業的流量時代,但唱跳idol的生命周期短又缺乏舞臺空間,使得他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影視表演上。
也是在此時,影視產業迎來了不理性的「高燒期」,熱錢衝擊之下「流量鮮肉+大IP」成為了常規套路,誕生了不少高熱度低口碑的作品,也徹底銷毀了大眾對流量偶像的信任。隨著2018年娛樂市場的泡沫開始破碎,行業寒冬期逐漸降臨,內容為王、演技為王成為了主流,絕大多數飽嘗紅利的流量偶像和他們的作品都遭到了反噬,壓力與受到的責難遠超於正常的青年演員,只要一部作品失敗,「演技差」的帽子就很難摘掉。甚至大量路人只要看到這些人的名字不管劇集本身質量如何就會果斷避雷,直接拒絕買單。
這對核心優勢依舊靠顏值和粉絲支撐的流量們無疑是非常不利的,一旦過了三十歲再沒有優質作品,難免會面臨顏值下降、粉絲流失的窘境,只有有一部拿得出手的戲才能夠拓寬職業生涯的路徑,做到走得長、走得穩。
誠然這種過渡並非是一件易事,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但幾乎每一代偶像都有人在體會到危機感的同時絕地反擊、積極求變,以飛躍式進步的演技讓觀眾刮目相看,為自己的履歷表填充上了高分代表作,啟動了事業的拐點按鈕。下圖中,我們就盤點了一些成就偶像藝人向演員轉型,或者演技開始得到認可的關鍵作品。
打通路人口碑,審慎選擇作品
這些成功案例背後不僅折射出了決定演員轉型結果的關鍵性因素,也為後來者提供了可以複製的方法論,那麼通過以上這些作品,我們可以總結出哪些規律呢?
男性向視角,弱化感情線
可以看到,在以上的影視作品中,除了《少年的你》和《誰先愛上他的》兩部愛情文藝片之外,其它都不是以愛情為作品的核心主題,主要角色被淡化感情線索,或者有更宏大更吸引人的內容主旨被放在男女主感情線之上。以《琅琊榜》為例,觀眾更多是被梅長蘇匡扶正義、為國為民的精神所打動,他和霓凰的感情戲反而不那麼矚目了。還有《全職高手》和《穿越火線》更是聚焦於年輕人的熱血與理想,全程搞電子競技事業,就目前數據顯示,觀看《穿越火線》的男性觀眾已經佔到55.12%。
雖然說在劇集市場素來有「得女性者得天下」的說法,甜寵劇一直以來也都是非常「耐打」的熱門題材,但這類作品雖然在推新人的領域效果卓著,對於成熟偶像轉型卻並不一定是好選擇。這是因為女性向的甜寵劇一般劇集內核都比較簡單,對於演技還不成熟的新人來說能夠遮掩不足和彰顯顏值,而對於轉型期的藝人來說,一直接校草、男神、霸道總裁類的角色很難讓觀眾看出你的進步,有時候為了展現出人物的「蘇」和「撩」還會一不小心落入油膩的坑。
反而偏男性向的劇集一般內核比較深沉、複雜,劇情也更燒腦,能夠彰顯演技實力。最重要的是,一般在轉型期的偶像,多年以來他們的死忠女粉已經到達了飽和的階段,基本呈現出一種只流出不流入的狀態,轉型的目的就是要突破圈層桎梏,將口碑擴及到大眾層面,保持住人氣和商業價值,而男性向劇集正好給了他們機會去賺路人特別是男性觀眾的好感,使受眾結構趨向平衡,才能打破作品只是「死忠粉特供」的局面。
演員只是作品中的一個環節,導演、團隊都重要
影視創作是一個「1+1 > 2」的過程,導演、編劇、幕後團隊、對手演員等等,都影響著最終的成果。所以對於一個想要用作品說話的藝人來說,可以不用死磕大IP,但一定要儘量去跟大導演、口碑團隊合作,如果作品本身就質量不俗,那大概率演員的表演也不會「滑鐵盧」,上文盤點的劇集豆瓣口碑全部超過7分,最高達到了9.3分,就很能說明問題。
相對於電視劇、網劇,電影肯定是最優選擇,有機會被導演手把手的調教,一個鏡頭一個鏡頭的一點點「磨戲」,這是流水線作業的電視劇肯定做不到的。好的導演會抓住演員身上的特質去深挖,解放他們真實的內心呈現出一種力量感。例如《一齣好戲》中的張藝興和《少年的你》中的易烊千璽,黃渤挖掘出了張藝興「外軟內狠」的一面,從前期的綿軟懦弱到後期黑化的陰狠與戲謔,演活了小興這個角色。同樣,曾國祥也挖掘出了易烊千璽身上那種青澀無畏的少年感與成年人的生猛混合在一起的獨特味道。
當然,優質電影資源一定是有限的,電視劇、網劇的門檻要更低一些,上文盤點的劇集背後不乏有正午陽光、檸檬影業、耀客傳媒這樣的業內頭部公司,還有孔笙、惠楷棟這樣曾拍出過品質爆款的大導,可以說一旦藝人遇到了好的電視劇製作團隊和導演,也是「翻身仗」的開始。
盲目挑戰容易「拉胯」,接地氣打破顏值偏見
角色選擇要離開舒適區,但步子不能跨的太大
對於大部分偶像來說,剛開始演戲都有缺乏專業素養和經驗的階段,這個階段挑選角色最重要的就是選擇與自身氣質特點完美契合的,用本色出演揚長避短。例如鹿晗早期在《重返20歲》《我是證人》中陽光、青春、乾淨的人物形象就屬於這一類。
但這樣的角色雖然不容易出錯,卻也很難驚豔路人達到出圈的目的,這時候以自身氣質形象為基礎,在人設上略有突破的角色才是最正確的選擇。《穿越火線》中的肖楓繼承了鹿晗一貫的熱血少年氣,卻多了觀眾從未在他身上見過的混不吝。《動物世界》中的李易峰依舊是過往聰敏俊朗的青年形象,但也增添了不少人物內心的糾結和掙扎。哪怕是這一步跨的稍微有些大的胡歌,《琅琊榜》中的梅長蘇也暗合了他本人因為際遇所產生的些許心境變化。
總的來說,演員本身與這些角色還是有內在的共通性與連結點,才能把他們詮釋的打動人心,而不是盲目的追求挑戰,步子跨得太大只能摔的很慘。例如《上海堡壘》中江洋這個需要保衛世界的軍人形象,對於現階段的鹿晗來講就是一個不夠合適的角色,很難讓觀眾產生代入感。
擺脫顏值依賴,好角色不一定「三觀極正」
對於偶像而言,顏值可以說是保證商業價值,收穫粉絲熱愛的重要「武器」,所以他們很難不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對自己外貌的迷戀和炫耀。這種炫耀如果放在偶像身上是一種營業的自覺,不會有違和感,但如果一個演員在角色中的一顰一笑都在訴說:「快來看我多帥」,那這個角色就很難得到正面的評價,只會讓人覺得出戲和油膩。
所以,偶像們想要口碑轉型一定要擺脫對顏值的依賴,放下曾經的包袱,這種「放下」並不是說一定要扮得多醜,與之前反差多鮮明,而是去飾演一些焦點不放在「蘇」和「帥」上的角色,展現生活本質的真實與粗糙,用接地氣打破「花瓶」的偏見。
縱觀上文盤點的角色,基本上都是這一類型。鹿晗在《穿越火線》中撲了幾層黑粉,皮膚上的瑕疵一覽無遺,曾經以花美男著稱的邱澤在《誰先愛上他的》中變得黝黑、精瘦,臉上的紋路也十分明顯。連被網友diss一向「覺得自己很帥」的黃曉明,在《鬢邊不是海棠紅》中也開始內斂走心,很少有人把注意力放在他在劇中顏值如何,更多的是討論演技和劇情的高光時刻。
除了放下顏值以外,出演一些看似三觀不那么正,甚至是反派的角色,也是一個突圍的好方法,例如《一齣好戲》裡在欲望中黑化的張藝興,《誰先愛上他的》中插足別人家庭的「男小三」邱澤。在審美日趨多元化的今天,這類人物更加的立體複雜,為演員提供的創作空間也更大,一旦成功很容易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結語:
所謂的「轉型」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部成功的作品只是一個開始,如何在成功後延續這種態勢才是真正的難題。只能說,在流量逐漸式微的大方向下,放下光環與包袱,對自己正確定位,謹慎選擇優質作品,用心琢磨角色的內核,才是順利轉型、提升口碑的關鍵所在。特別是在影視市場的寒冬期,大環境將更加殘酷,給他們的時間也越來越少,機會,永遠只留給做好準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