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黎明:在最深的絕望裡遇見最美的風景
文/李雲龍
習總書記曾提到,要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謳歌奮鬥人生,刻畫最美人物,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從「疫情」開始至今,那些最美的人,那些奮鬥的尖兵,那些處在疫情歷史裡的每一個普通人,都需要我們去注視,去感受,去聆聽,去嚮往,去等待黎明和守候黎明。
歲月靜好是有人在為我們負重前行,而那些前行的人們卻是我們看不見的空白,觸不到的陌生。但「最閃亮的是星夜裡的眸光,最動人的是災難時的逆行。」
我們看不到的總有人為我們在看,我們觸不到的總有人在為我們展現,黃殿琴的《致黎明》便是這樣的文學作品,替我們觸摸英雄背後的艱辛與奮鬥。
《致黎明》這本詩集分兩部分,分別是等待黎明和守候黎明。在等待黎明的詩句裡,詩人用寫實和抒情的方式,分別對「戰役」一線的英雄們展開了敘述和歌頌。在守候黎明的行間裡,詩人無時無刻不在體會著世間的美好,忙中的悠閒,萬物的復甦。「茫茫塵世啊抬起頭是天空的晴好,蒼蒼人海啊低下頭是土地的安好」詩人在為迎來黎明吶喊,在為疫情時期的英雄們抒情,而英雄的拼搏和血淚卻需要我們從詩句裡慢慢找尋。
在等待黎明的日子裡,詩人「仰望這些陣地上騰起的光芒」,讚美著「初心堅實就能築起鋼鐵長城」的尖兵們。不止在醫院裡,在社區,在街道,在城市的角落,都有「尖兵們」的身影。詩人讓我們看到了在疫情期間,尖兵們身隨異地分工不同,卻齊心協力做著同樣的事情,為著同樣的目標而堅定的前行。如今他們都化作詩歌故事,跳動在文字裡,扎進詩裡行間。「為了生命的這份護佑與救助,我們在眾志成城共抗新冠,為了人類的這次抗爭與奮戰,我們在熱愛生命敬畏自然。」如今,我們迎來了黎明,戰勝了疫情,在守候黎明的日子裡感悟生命的不易。歲月易老,生命易碎,「在每個夢想開始的時間,把對命運的肅靜裝進歷史,再把深邃的史書層層數遍,有一種成長就叫沉澱,直到相擁清明上河圖的厚重,以家國的情懷相繼升騰。」家國情懷便是英雄的信仰,是新時代文藝作品最需要呈現的。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
在當下,每一個人都是這次疫情歷史的見證者,劇中人。而把這些場景再現,記錄歷史裡,卻需要文藝作品的展現。
黃殿琴的詩歌從正面歌頌英雄,從側面描寫社區和社會上的每一個普通人,正是這些詩歌,讓我們看到了英雄的信仰和普通人善良的光環。那些普通的醫護人員,那些我們平生不得見的「逆行者」們,那些社區的大爺大媽,那些隔離在家的每一個人,他們都是等待黎明和守候黎明的無名英雄,正是這樣的眾志成城,才使得我們在疫情面前勇往直前。
細細想來,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在守候黎明的時光裡,再靜靜的讀一讀……「我不敢老去呀,為寫一首婉轉的詩篇,為把有他的記憶塗得金光閃閃,只此一程宛若一世,只此一憂宛若一喜,輕輕地不去論天涯遠,悄悄的心納滿了福音變。」(作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