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國學大師,毒舌又自戀的王國維,留下16字遺言,竟成一不解之謎

2020-12-24 歷史知心人

1927年6月2日,頤和園昆明湖邊。文學大師王國維抽了一支煙,然後一頭扎進平靜的昆明湖中,結束了自己短暫的生命。被打撈起來後,眾人在他的口袋中只發現一封遺書:「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

1.王國維其人

王國維,字靜安,晚號觀堂,浙江海寧人。民國時期的國學大師如雨後春筍般,絡繹不絕,而談到其中最為讓人信服的,除了陳寅恪外,還有一個王國維,王國維是滿清遺臣,終此一生,他在美學,哲學,文學,史學等諸多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由此將他稱為一代國學大師,那是名副其實,民國成立後,王國維任清華四導師之一他曾任清宣統朝五品銜南書房行走,算是清朝遺老。當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也就「失業」了。

雖清廷事實不存在了,但是王國維凡事都要請旨廢帝溥儀,在「面奉諭旨命就清華學校研究院之聘」後,才最終確定下來。

那麼,王國維究竟是長得如何呢?看看同時代對他的評價,說他長得其貌不揚,那都算是客氣的了。

魯迅說他「老實到像火腿一般」,而胡適更是直言不諱說他 「人很醜,小辮子,樣子真難看,但光讀他的詩和詞,以為他是個風流才子呢」 !

20世紀20年代,王國維的學術成就真可謂整古爍今,真正的國學大師毫不為過。

清華大學曹雲祥校長是識貨的,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中,王國維已然在列,看看這份名單,我只想表示嚇得有點想上廁所: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陳寅恪…

在這四個人面前,後世那些個所謂「大師」,敢開講座?得了吧您吶。

所以說清華大學能夠稱霸中國教育界百來年,只有他傷人,沒有人傷他,並非浪費虛名。

我猜王大師該是個性情中人,嶽不群是否揮刀自宮我不清楚,李白是否跳河自殺也不敢說,王國維卻實實在在於熙和園跳河溺死,並且「頭插入淤泥,兩分鐘氣絕而亡」。

針對大師之死,後世一直爭論其緣由,有說他「欠錢自殺」、有「殉清說」(注意,並非殉情,清是指清王朝,當時蔣介石邊罵娘希匹,邊指揮北伐軍一路勢如破竹,清王朝已風燭殘年)、甚至有說王國維「妻妾集體出軌」(集體…..好強大!這NTR的節奏太亮,表示已瞎眼)。

以上言論個人認為甚為荒誕,殉清可能有一點,但王大師更多的該是「殉文化」,這是一個知識分子,對當下局勢最微不足道的吶喊。是他不忍心見到即將消亡的中國文化那悲涼的情景,是他以「死諫」的方式提醒世人:勿忘國學!

王國維自殺的消息傳出後,文學界一片震驚,清華校長,各大導師急忙趕來,悲痛不已,在為王國維整理遺物時,發現了他生前所寫的16字遺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這一年,也正是王國維50歲。

一天後,眾人為王國維舉行了入殮儀式,這一天,同為四大導師之一的陳寅恪,做出了讓人震驚的一幕,他穿著傳統的玄色長衫,來到王國維遺體面前,雙膝跪地,將額頭磕在地上,在場師生無不震驚,皆隨後一同跪在陳寅恪的身後,向王國維磕頭。

王國維的死,再加上他撲朔迷離的遺言,眾人開始了對死因的猜測,在諸多的猜測中,很多人贊同的,便是王國維好友陳寅恪的說法,他曾在給王國維的輓詞寫序時,這樣寫道「蓋今日之赤縣神州,值數千年未有之巨劫奇變,劫盡變窮,則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此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

最終,他選擇了跳河自殺,實際,也是他籌劃已久的事,民國大師諸多,如王國維般也不少,可是,王國維只有一個,《詩經》寫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王國維大師的一生,當真是坦坦蕩蕩。

自戀又毒舌的一代宗師

這麼一個人,他寫了兩本書,寫完之後,又悄悄用了一個化名作序,將自己狠狠誇讚了一番,什麼「往復幽咽,動搖人心」「名句間出,度越前人」,自戀指數五顆星!然而,還是這個人,卻在自己五十歲的時候,丟下才華和自戀,投湖自盡,僅留下十六字遺言和一本文學批評,毒舌指數,五個金星

他的那本品評晚唐五代到南北宋歷代詞人及其作品的書《人間詞話》,如今已成為堪與《論語》、《詩經》並列的國學經典。

他的評論集《人間詞話》也很是經典,相信喜愛文學的朋友,對於他的這部作品一定是不會陌生,在部集子裡,王國維收錄了眾多有價值的詞作,並且對於其中的作品給予了點評,以及高度的評價。

他還在《人間詞話》中提到了三種境界:一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在報社工作時,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後,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可以說在當時是一部眼光長遠、中西結合的一部作品

著名的文學家朱光潛就在書裡提到:「近二三十年來,就我個人所讀過的來說,似以王靜安(王國維的字)先生的《人間詞話》為最精到。」

如果你也對古代文學感興趣、或者對王國維感興趣,那麼現在點擊下方商品卡就能購買。

相關焦點

  • 1927年,王國維走進昆明湖中,留下16字讓溥儀淚流滿面
    一位又位的文人墨客,用自己手下的筆,喚醒自強不息的中國人,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位就是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王國維。王國維是我國著名的學者,思想家和文學大師,他把西方哲學和美學的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和美學相互融合,創造出了包含著獨特美學的思想體系,同時他在考古學、古文字學等方面擁有巨大的成就,被稱為「甲骨文之父」。他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和學術遺產。
  • 國學大師王國維:50歲事業如日中天時跳湖自盡,究竟是因為什麼?
    民國時期有很多國學大師,他們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有些大師,還將中西方文化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學術思想體系,在國際上也很有聲譽。民國大學者王國維,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將西方美學和文學思想,融入了中國的傳統美學和文學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新體系。
  • 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參透論詩為人的三重境界,卻以悲劇收場是為何
    說起王國維,我們當然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人間詞話》以及他關於作詞的三種境界的著名論述:古今之成大事者,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按我膚淺理解解讀一下就是一從古到今無論是做學問還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必須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迷惘,「望盡天涯路」,不知何去何從。
  • 王國維沉湖是為了「殉清」嗎?
    公元1927年6月2日,國學大師王國維自沉頤和園昆明湖而死,就是至今都令人琢磨不透的一個謎。對於一代學人王國維,中國學子必然是不陌生的。而對於他自沉昆明湖的經過,今天的人們就未必明了了。詳述王國維蹈水自盡的前前後後,應該會有助於人們探究其中的真正緣由。公元1927年6月1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教授王國維,一清早就來到學校的工字廳。
  • 浙江鹽官有一座名人故居,一代國學大師從這裡走出,知道的人不多
    名人故居有的是遊客絡繹不絕的景點,也有許多名人故居比較冷清,在浙江海寧的鹽官古鎮就有一座,它就是「王國維故居」。 王國維故居地處言官古鎮西南角,故居所處位置毗鄰錢塘江、坐北朝南,白牆灰瓦的石庫門建築格外引人注目,但不知為何這裡卻如此冷清,即便是旅遊旺季,也少有遊客的身影。
  • 115年前,王國維在歐陽修《蝶戀花》一詞中,表達了「有我之境」
    王國維,一位曠世全才,一代國學大師。他學貫中西,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領域均有深詣和創新。梁啓超讚許道:「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王國維出生於浙江海寧的一個書香世家,父親王乃譽攻書畫、篆刻、詩古文辭,博涉多才。
  • 愛因斯坦留下遺言,60多年來一直成謎,他的遺言可能有三個內容
    一代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於76歲之時在普林斯頓醫院去世了,這是整個人類的悲哀,是全世界的損失。當人們還沉浸在巨星的隕落之時,一位叫託馬斯·哈維的醫生(是負責解剖愛因斯坦遺體的醫生之一)趁著醫院不注意,在解剖愛因斯坦的遺體之時,背著所有人把他的大腦割了下來,不僅如此,愛因斯坦的眼球也被挖走了,從此杳無音訊。
  • 國學大師王國維:3句詞道盡人生3境界,多數人只能做到第二層
    說起晚清時期的國學大師,絕對繞不開王國維。他不但是一代詞人,還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歷史等方面都有著很深的造詣,尤其是在美學理論方面,更是為後來的現代美學理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欲成大事必要發上等願,眼界、格局大了,才能把路走好!正如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懂得抬頭看路永遠比低頭走路更加關鍵!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魯先聖文化隨筆:清華大學終身校長梅貽琦和四大國學導師
    清華大學終身校長梅貽琦和四大國學導師魯先聖清華「四大國學導師」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和趙元任,都是我國近代最傑出的學者,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當年,清華國學研究院正是由於擁有他們,其聲望就超過了早於它創立的同類學校,並且,清華國學院由此開始,建立了中國學術獨立的傳統。
  • 他被譽為神童,從富家公子變成落魄禪僧,臨終4字遺言充滿玄機
    他被譽為神童,從富家公子變成落魄禪僧,臨終4字遺言充滿玄機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多人看到這句話會不自覺地哼出聲,這首非常經典的送別歌曲是由國學大師李叔同創作的。在很多兒童合唱曲目當中,這一首《送別》被演繹成各種版本。天籟般的童聲自然是美妙的,只不過歌詞並不是孩子們能理解的。在1915年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李叔同的摯友許幻園面對著鵝毛般的大雪,在一片萬籟俱靜的時候,低聲對李叔同說:「叔同兄,我們家也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這句話便擦去眼角的淚水,黯然離去。李叔同看著自己好友的背影,在雪地裡站了良久。
  • 諸葛亮臨終留下了12字遺言,千百年後一一實現,是巧合,還是預言
    諸葛亮可說是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經歷與傳說也從未斷過,他可以說是智慧的化身,一直為後人所敬仰,大家也都為諸葛亮在許多地方建武侯祠,其中最大的屬於成都,雖然在諸葛亮去世後留下了12字遺言,千百年後又一一實現了,這到底是巧合,還是預言?
  • 1927年,王國維沉湖自盡;悽慘現場不忍直視,百字遺書最誅心
    在友人的多番勸解下,王國維才終於決定擔任國學研究所的導師,將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也是因此,他與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李濟四人,在當時被稱為「清華五大導師」。【動蕩年代,留下的選擇還有多少?】隨著「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後,北京局勢也日趨緊張起來;曾經擁護復闢的清代遺老紛紛逃難,親家羅振玉也躲到了東交民巷大使館,個個猶如大禍臨頭!
  • 國學大師陳寅恪到底有多牛?梁啓超是他粉絲,季羨林是他學生
    在大師井噴的民國時期,有這樣一個人,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學識之淵博,令無數大師折服,堪稱大師中的大師。一代大儒梁啓超先生曾公開稱:「他的學問勝過我。國學大師吳宓教授認為他「最為學博識精」。而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更是他的鐵桿粉絲,說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 國學大師王國維說錯了?細論人間詞話中的隔,學詩詞須搞懂這個字
    國學大師王國維說錯了?細論「隔」,學詩者須搞懂這個字近日,有詩友(@浮生之外)發私信問我:詩詞中何為「隔」?王和尚此文就談一談詩詞賞析中的「隔景」與「隔情」之內涵。他舉例說:「思君如流水」,隨手設喻,自然而動人;「高臺多悲風」,直寫其見,而悲慨自在其中;「清晨登隴首」,「明月照積雪」,等句又何須用典,卻自有動人之妙。他反對「文章殆同書抄」,「拘攣補衲」的寫作手法,這種觀點與王國維之論頗為相似。
  • 王國維一首《浣溪沙》,霸氣又無奈,盡顯國學大師水平
    他似乎非常喜歡「人間」這個詞,其個人詞作集名亦為《人間詞》,這本集子中的作品,多是王國維青年時期所寫的,不過藝術成就非常之高,其中有不少佳作。試看一首《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鳥飛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雲。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 錢穆:現代國學宗師,一部《先秦諸子系年》被視為「劃時代巨著」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被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1935年,錢穆三十多萬字的《先秦諸子系年》一書出版,引起學術界極大轟動,被學術界視為中國史學界「劃時代的巨著」,並譽之為「釋古派」的扛鼎之作。
  • 國學才子錢鍾書,創造「毒舌合集」《圍城》,開啟了瘋狂吐槽路
    畢竟這是一位提到某個美國詩人,就用英語朗誦一首男人的詩;提到德國詩人,就用德文背誦一首詩;說到拉丁詩人,也能用拉丁文來一段的神級大師。如此受人追捧的錢老,有一件讓我驚掉下巴的事,一個考入清華大學的學霸,國學特優,但數學竟然只有19分。錢老真是個狂妄的狠人,也是一個神奇的人物了。
  • 【人物】民國大師 清華三巨頭之王國維
    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闢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1927年6月2日,王國維於頤和園中昆明湖魚藻軒自沉。
  • 在那個嚮往西學的年代,只有王國維逆行而上,向世界證明中國學問
    在海寧,王國維與陳守謙、葉宜春、褚嘉獻被稱為四才子。王國維年紀最小,才華卻是最高的。在那個嚮往西學的年代,只有王國維逆行而上,向世界證明中國學問王國維因為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所以對史學、校勘、考據之學及新學產生了興趣。1894年甲午戰爭以後,他更是產生了追求新學的強烈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