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邂逅The Encounter》:一場關於「講故事」的極致聲學探索

2020-12-14 澎湃新聞

原創 夢珂 上海戲劇

當我摘下耳機的時候,我發現我整個人在顫抖,後牙槽被自己咬得生疼。

我明知自己僅僅是坐在那裡,沒有坐在會震動會旋轉的高科技椅子,也沒有戴3D或者VR成像的眼鏡,卻仿佛穿越了層層疊疊的世界——

危險與魅力同在、挑戰人類極限的亞馬遜叢林,

皮特魯·博比斯古(Petru Popescu)對洛倫·麥坎迪爾(Loren Mclntyre)的採訪現場,

西蒙・麥克博尼(Simon McBurney)不斷被失眠的女兒打擾的書房,

以及,我所身處的倫敦芭比肯劇場當下。

我不是在看什麼4D電影,而是剛看完由英國合拍劇團(Complicité)出品、西蒙・麥克博尼導演並演出的一人秀《邂逅》(The Encounter)。它讓我感到既滿足又失落。

也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管我再看什麼戲劇演出,這種渾身顫抖的感覺,這種微妙且難以言喻的滿足感,都已經再不可得了。

《邂逅》由博比斯古的傳記類旅遊小說《光照亞馬遜》(Amazon Beaming)改編,講述的是1961年《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洛倫·麥坎迪爾在拍攝途中誤入巴西亞瓦利峽谷,在那邊他與失落在洪荒時間中的原始部落相遇,在亞馬遜叢林中挑戰了自身的生存和體能極限,並且和他們一起尋找「起源」。

小說《光照亞馬遜》啟發了《邂逅》

在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裡,透過麥克博尼、音響設計師嘉瑞斯·弗萊(Gareth Fry)和皮特·馬爾金(Pete Malkin)三人的協作,觀眾不僅僅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亞馬遜叢林的吐息,它獨特的表達方式,更拋給我們連綿不絕的問題,迫使我們去思考。

觀眾入座之後就會被要求戴上耳機,因為劇中一切的聲響效果都需要雙聲道立體聲耳機來實現。在舞臺的中央是一個成人頭顱形狀的麥克風,此外,還有好幾個麥克風安置在舞臺左下角和舞臺右側。

西蒙·麥克博尼開始在我們腦內說話,給我們測試了耳機效果和那個頭顱形狀的全景麥克風。只要他運用那個麥克風,「聽上去」我們觀眾本人就像在舞臺中央一樣。他告訴我們他的聲音聽上去變輕了,但那只是音量控制器,他的聲音並沒有變輕。

他給我們展示了蚊子嗡嗡嗡的聲音特效,並告訴我們這是他們團隊在六個月之前製作的人工音效而並非真實的蚊子聲響的錄音。(然而當我們在他的帶領下迷失在亞馬遜熱帶雨林的時候,這聲音一直在我們腦內出現。那個時候,有多少人還記得他一開始說過的話?)他給我們拋出了一系列問題,關於虛構、和真實,關於共情和集體的想像,更關於講故事這件事本身。

是了,與其說《邂逅》是一個講述在亞馬遜叢林的邂逅故事,不如說它是一個在探索「什麼是講故事、講故事意味著什麼」的實驗。

它給我們緩緩展開的是講故事的過程:

舞臺上依雲礦泉水不僅可以讓麥克博尼拿來解渴,它也可以製造出流水的各種聲效,通過舞臺中央那個仿生麥克風,「流入」「滴入」我們的腦海。

我們眼前所見確實只是空曠的舞臺和依雲礦泉水,但這些灌入腦海的聲音通過聽覺神經傳送到大腦,讓大腦明白無誤地相信了「這就是現實」。

當我環視觀眾席的時候,有些觀眾真的會下意識回頭看,儘管他們的眼睛在看他,都應該明白,他其實還在臺上。

戲劇到了現在,到底應該走向一個什麼方向?

它到底要怎麼要處理虛構和現實的關係,又如何去講故事呢?

其中的一個方向是表演劇場(performative theatre)。

這種表演劇場打破虛構和現實這兩個世界的方式,是表演者將虛構再度收納進「現實」的敘事框架之內,進行一場帶有表演意識的行為藝術,並將一部分甚至全部的能動性讓渡給觀眾,從而達到質問「觀眾」這一身份的目的。

而《邂逅》想要探索的,似乎是另一種方法。

如果說表演劇場所代表的觀點就像電影《頭號玩家》中的大型虛擬實境網路遊戲「綠洲」一樣,那《邂逅》就更像最近的話題玩具「任天堂Labo」:回歸到動手拼裝玩具,通過藉助電腦編程技術,連接起虛構與現實。硬紙板拼裝的吊杆通過一塊屏幕能夠感受到真實的海底深度,簡潔空曠的舞臺通過頭戴式耳機,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真實的亞馬遜叢林。

於是我試著在《邂逅》表演的時候閉上眼睛,感受麥坎迪爾的跋山涉水,感受他的攝影機被猴子拿走的尷尬,感受風暴過後的寧靜與莊嚴。我發現,不是我一個人這樣做。

「『我幾乎睡了一整場。』這對幾乎所有的戲劇演出來講都是最糟糕的體驗了,但是對《邂逅》來說,卻是個例外。」劇評人羅斯瑪麗·華(Rosemary Waugh)在《退場雜誌》網站上寫道。

但我不同意她的是,她認為睜開眼睛看到的景象是「令人分心的」,比如腦海中感受到的亞馬遜叢林的雨聲和水聲,如過睜開眼,無非是麥克博尼在往臺上倒依雲礦泉水。相反,這卻使得我不斷穿梭於虛構和現實之間,持續思考這究竟意味著什麼。

摘下耳機以後,我想明白了:維度的不同意味著更多的維度選擇。

全程閉著眼睛聽麥克博尼講故事,這種半夢半醒的體驗其實本身也是一種沉浸式的戲劇體驗。

但當你睜開眼的時候,你一定會有瞬間的遲疑,這個瞬間昭示著虛構和現實,兩個同時存在的世界。

而如果你選擇睜開眼睛,邊看邊聽,通過視覺和聽覺的維度產生的一加一大於二的化學反應,你是有自主意識地逐漸去構築那個亞馬遜的世界——它即是現實,又是故事。而這,何嘗又不是觀眾的主體性在做出選擇呢?

這個亞馬遜的世界,也正是《邂逅》想要傳達的信息。有一些劇評對劇中輕微的殖民主義傾向提出了質疑和批評,而通過麥坎迪爾的真實經歷,通過博比思古的小說,通過《邂逅》,這些人想要傳達的信息是:他們存在。他們保護著尚未被汙染的亞馬遜叢林,不是為了他們自己,而是為了我們。他們就如同那個我們構築的亞馬遜世界一樣,真實存在。這,才是「邂逅」的意義。

「關於講故事,有些東西是人類所獨有的。你可能會說是故事允許人類這個種族繁榮昌盛。故事和虛構讓我們能夠解釋並且認同我們生命的意義到底在哪裡。」——這是還沒有戴上耳機之前,麥克博尼對我們說的一段話。

我不知道有多少故事可以做到這一點,但是《邂逅》,絕對是做到了。

刊於2018年第3期《上海戲劇》

圖片來自網絡

原標題:《劇評 |《邂逅The Encounter》:一場關於「講故事」的極致聲學探索》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十天的溫度》:一段溫情的故事,從一場邂逅開始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十天的溫度》,正是一款以現代都市為背景,講述了一段關於愛與夢想的溫情邂逅,以及之後發生的關於追夢、關於陪伴、關於成長與自我和解的一系列故事。(《十天的溫度》)一場邂逅,三段故事,細膩感人的「東亞式」敘事儘管《十天的溫度》將故事的發生時間設置在2025年末,但實際上並沒有任何近未來的科幻元素,人物生活的環境與我們目前所處的時代並無二致。
  • 顧西爵的言情小說,講述一場甜到極致,愛到講究的愛情故事
    所以有人認為顧西爵的小說有些「文藝範」,既唯美的畫面感,良好的愛情體驗,加上一場能將愛情甜蜜寫到淋漓盡致語言,並用上各種唯美情節,將愛的講究的主題呈現出來。看顧西爵的小說就猶如欣賞一幅水墨畫,能看到極致的愛,能看到美麗的場景,能看到唯美的畫面,更能看到愛到講究的故事。
  • 冬至,去幕阜山邂逅一場冰雪奇緣
    天嶽幕阜山的冬至是一場極致的唯美與浪漫松柏凝霜掛雪 戴玉披銀滿山晶瑩潔白 恍如仙境昔日的飛瀑流泉凝結成一串串巨大的冰掛想像這個奇幻的世界在等著自己去一一解鎖或者在冬日暖陽下等待冰掛慢慢融化為水感受時間的如水流逝用手捧起這山間的清泉回憶兒時的時光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如果足夠幸運還可以邂逅雲海日落
  • 「神隱山海經」一場即興沉浸式體驗劇的極致探索!
    一個以「山海經」為主題展開的玄幻神秘故事;一段講述自然與生態,信仰與精神的光影歷險之旅;以山為經,以海為緯,穿越重重奇幻,決戰青城之巔,將生命的秘密一一揭開。一場集表演藝術、空間視覺藝術、聲音藝術、多媒體影像、音樂、現代舞蹈等多元藝術形式融合的五維時空戲劇體驗。
  • 《與瑪格麗特的午後》:一場不經意的邂逅,溫暖了整個世界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笨拙、肥胖的男人和一個瘦弱、氣質的老太太之間的故事。二人完全不同的人生背景、經歷、學識,但卻在一個午後的公園裡邂逅。沙爾曼在小時候上學期間,因為肥胖和閱讀障礙造成的反應遲鈍,被老師同學肆意嘲笑,於是他對學習產生厭惡,以至於一直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
  • 這個冬季,惟盼與你來一場美麗邂逅
    「又是雪花紛飛滿天宇,對你的思念重又浮起,還記得那個飄雪的冬季,你走進了我的生命裡……」聽著《飄雪的季節更想你》記得那個冬季,與你邂逅飄雪中。那一場遇見,明媚了我的四季。你說我是你冬日裡最美的遇見,我說你是我冬季最深情的邂逅。
  • 「凱叔講故事」首次跨界演出,探索兒童教育「劇場版」
    新京報快訊(記者 馮琪)用沙子呈現《獅子王》作品、動畫靜幀116789幀 ……1月4日晚,人民大會堂萬人大禮堂,「2020北京兒童新年音樂會——凱叔交響童話之夜」以首創「管樂團+故事演繹+沙畫互動+合唱團」等眾多方式,呈現了一場融合管樂與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的表演。
  • 邂逅,邂逅一場春雪
    人們無不在期盼著,期盼著一場大雪,一場晶瑩璀璨的大雪,雪在此年,此景,此刻間顯得尤其金貴,像一個高貴聖潔的少女,人們期望雪能給憂心忡忡的人們一些希望,一些對生命注入一些生機的希望,驅散世界和心中的陰霾,煥發些許的生機。人們盼望著,盼望著,盼望新生命的開始與輪迴。
  • 中外建築聲學比較:中國應加快建築聲學產業化進程
    現代建築聲學的技術、人才、經驗等各方面也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在高端文化建築領域,形成了外資建築聲學設計主導的局面。本文將從建築聲學認知、產業化、技術和材料、市場空間、法律法規等方面闡述當前中外建築聲學的發展差異。
  • 西克曼&曼好家邀您一起邂逅極致,遇見美好
    (原標題:西克曼&曼好家邀您一起邂逅極致,遇見美好) 8月
  • 吳碩賢 :人居聲環境和建築聲學理念亟需普及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導師讓吳碩賢嘗試去作居住區布局對交通噪聲影響的相關研究,吳碩賢從此走上了建築聲學研究的道路。  吳碩賢的碩士論文就是關於建築聲學的:「通過對17個典型住宅組團進行交通噪聲的實測與分析,我得出混合式布局防噪效果最佳、平行式次之,而垂直式最差的結論,為防噪布局提供科學依據。」後來,論文被很多專業書籍引用。
  • 我願意這樣給孩子講哥倫布的冒險與探索故事
    他遊遍英國的名勝古蹟,懷著對英國古老文明的仰慕和對從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嚮往,陸續發表許多散文、隨筆和故事,共32篇,這部作品奠定了歐文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正是處於這樣日漸名望的文學地位上,那位大使才決定寫信給歐文,其真正目的是希望作為美國人能藉助這些重要的文獻,寫一本真正的哥倫布傳記。
  • 香奈兒粉色邂逅香水:與喜歡的人來一場浪漫邂逅吧
    在某天傍晚,一個自信樂觀,自由熱情,溫柔甜美的女孩子與我擦肩而過,香味沁人心脾,這就是香奈兒粉色邂逅給人的感覺。邂逅柔情淡香水(粉邂逅EDT),2010年上市,粉色邂逅淡香是磨砂蓋子。如果你喜歡甜甜的少女感,就選擇粉色邂逅淡香水吧!約會的時候噴一點點,不會甜膩,反而有一種舒服溫柔的感覺。偏愛甜一點的用香奈兒粉色邂逅淡香水準沒錯,約會的時候讓你與喜歡的人來一場浪漫的邂逅。
  • 聲學的學科發展介紹: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體
    一、聲學的基本概念——聲和音講到聲學,當然首先就要講什麼是聲音。所謂聲,實際上有雙重的含義,我們一般地理解,人的耳朵能夠感覺到的聲波的作用就稱之為聲,這麼說大家都懂;但是從物理上講,聲是指在任何的彈性介質中傳播的擾動,是一種機械波,從這個概念上來講,聲的範疇就很廣。
  • 《星際探索》——極其浪漫的太空公路片,一場探索人類精神的旅程
    《星際探索》是由詹姆斯·格雷執導,布拉德·皮特、湯米·李·瓊斯、麗芙·泰勒、唐納德·薩瑟蘭、魯絲·內伽、約翰·奧提茲聯袂主演的科幻電影 。《星際探索》劇情有關於人類的一個尋找外星智慧生物的秘密項目。湯米·李·瓊斯飾演的Clifford McBride20年前前往海王星進行探索,只可惜任務失敗,一去不回。多年以後,NASA重新發現這個Clifford的蹤跡,並任命布拉德·皮特飾演的Roy McBride將繼承父親的任務,一場尋找父親的星際探索由此展開。相比較於主流動作科幻大片,《星際探索》更多的時間放在了主角的精神世界研究上,從而削弱了劇情本身的戲劇衝突的力量。
  • 豆瓣9.2《故事》:講故事,是一場紀律嚴明的軍事競賽
    這就引出另外一個話題:講故事要有對象感——沒有觀眾,故事就沒有意義。創作者必須尊重觀眾,任何輕慢觀眾的行為,都會使故事變得糟糕。那麼,我們該如何尊重我們的觀眾呢?偉大的故事創作者,一定精通他所創作的故事類型及其常規結構。這不是墨守成規,而是帶著鐐銬跳舞。創作限制的原理講求在一個障礙圈內獲得自由,天才就像肌肉一樣,如果沒有阻力,它就會萎縮。類型常規是講故事的人的「詩歌」韻律系統。它並不沒有抑制創造力,而是激發靈感。
  • 為什麼要給孩子講睡前故事?講故事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孩子喜歡聽故事,可以說是天性使然,裡面包含著孩子對未來的探索和思考。好的故事有什麼魅力呢?我們先來一起聽一個故事。在《一千零一夜》裡面,有一個故事講了這本書的由來。從前,有一個國王,因為遭遇了感情的背叛和挫折,從此拋棄了感情,變成了一個暴君。
  • 美麗的海島,美麗的故事,美麗的心情,美麗的邂逅
    而陶立夏所陪文案和小故事,更讓這本書增加了實用性和趣味性。選擇一個寂靜的午後,品一杯香茗,曬著溫暖的陽光,讓我在冬日裡也可以跟隨作者的步伐去走走著世界,去欣賞那漂亮的小島。這是一場心與心的交流,也是一場與美麗的不期而遇。曼島,來源於愛爾蘭神話命名的島嶼,位於挪威、蘇格蘭和英格蘭之間,因為歷史的原因,這裡有著各種文化的交融,有著特色的美景。
  • 馬伯庸:探索與邂逅—我的2020閱讀書單
    這一年我讀的書,或多或少都帶有一點探索的性質。這裡的「探索」是文學意味上的,要麼是前所未見的題材,要麼是前所未見的文體,要麼是推翻舊有認知的新論,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至少在某一個維度上,讓我體驗到了一場始料未及的邂逅。照例說明一下。這十本書有新有舊,不只是在2020年新出版的,只是我和它在這一年恰好邂逅。這也不是什麼2020最佳十本,而是十本我認為值得聊聊的書。
  • 飛蛾披著隱形聲學鬥篷躲避蝙蝠聲納
    飛蛾可以利用其聲學偽裝的翅膀躲避蝙蝠的聲納。它們進化出的隱身適應能力是由於它們的翼膜上附著了一系列的鱗片,這些鱗片可以吸收獵食蝙蝠發出的超聲波頻率,是自然界中首次發現的聲學超材料。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一個團隊發現,蝙蝠發出的聲波擊中兩種飛蛾身上的叉形鱗片,會使它們彎曲和扭曲,消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