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5月27日鎮江訊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戰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
為濃厚鎮江新農村建設氛圍,近日推出「鄉村『鎮』興·決勝小康——『匯』眼看百村」系列報導,對標對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從「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加強農村基層治理、強化農村補短板保障措施」等方面,宣傳展示鎮江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新成就。
巧打特色牌 延長產業鏈 宜居新農村
後白:「東草西稻」鋪就鄉村振興新路子
近日,句容市後白鎮西馮草坪標準化項目在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級標準化試點項目驗收會上,得到了與會評審專家的高度認可,並以93分的優秀成績通過驗收。從2018年被列為全省農業標準化試點項目,到2019年通過「國家地理標誌集體商標」審批,再到如今試點項目順利驗收,後白鎮草坪生產發展的步伐邁得又快又穩。
後白鎮黨委書記張明飛說,「沒有產業的興旺,鄉村振興永遠都是花架子。」後白地處句容城南,境內地勢東部及西北偏低,屬於低丘陵地帶。近年來,後白依據當地特色自然資源條件積極發展「東草西稻」兩大種植業,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因地制宜,巧打特色牌
「我現在每天接到很多電話訂單,草坪的銷量越來越高。」後白鎮西馮村村民胡正新說,疫情期間被取消的訂單逐漸恢復,全村120名農民經紀人可日銷售草坪4萬方。西馮村是後白聞名的「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全村90%以上土地種植草坪,並帶動周邊延福、天樂、王莊等8個村社農戶種植草坪苗木30000餘畝。截至目前,後白草坪擁有包括馬尼拉、天堂草、果嶺草、百慕達等20多個品種,銷往世界各地,年銷售額超過3.5億元。
如果說草坪讓後白聲名遠播,那麼「味稻小鎮」就是後白的另一張名片。2018年獲評句容市第一家江蘇省味稻小鎮後,後白在去年將全鎮6.38萬畝的優質稻米主產區全部納入創建範疇,並以106分的優秀成績通過省級綠色優質農產品(水稻)基地專家組的評估。
「綠色優質」是後白稻米產業的新時尚。「在稻田裡,通過後白域內優質水源灌溉、種植綠肥、施用有機肥和適當比例的中微量元素來調控稻米的優質食味性能;同時結合『稻鴨共作』,充分利用鴨子旺盛的雜食性和不間斷的活動,吃掉稻田內的雜草、害蟲、並且刺激水稻植株分櫱,產生渾水肥田的效果,生產出純粹的綠色優質稻米。」江蘇省農科院句容稻米產業研究院院長盛婧說。
除了稻鴨共作,江蘇好味稻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今年還新開拓了「稻蝦共作」等生態型種養結合技術,「主要利用蝦的雜食性及晝夜不息的活動為稻田除草、除蟲,而水稻則可為蝦提供活動棲息的場所和充足的食物,二者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和諧共生。」江蘇好味稻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杜諸侯說。
據了解,後白稻田共6.38萬畝,優質稻米產業以現有的後白良種場、恆馨米業、杜氏家庭農場、四零大米四家基地為主,以五星、槐道片萬畝高標準農田為補充,全力打造優質稻米生產基地。其中江蘇好味稻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的杜氏天香米和後白良種場的綠源大米,曾先後包攬「江蘇好大米」金獎和全國有機大米「味優獎」等多項榮譽。
後白鎮鎮長任剛說:「鄉村振興不存在照葫蘆畫瓢,沒有可以照搬的模板,我們需要深入思考、超前謀劃、科學定位,找準後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方向在哪裡,優勢是什麼,特色怎麼搞,做到心中有一本帳。」
以草為媒,延長產業鏈
草坪的勃興讓後白人民察覺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味稻小鎮」、「巖藤農場」、「百裡綠道」等相關產業迅速發展,形成了「以草坪為核心,以優質稻米、應時鮮果、花卉苗木為延伸」錯位化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布局。
生態優先,特色發展。後白立足自身優質的草坪資源,以「農旅融合」為切入點,打造了8.3公裡「花海綠道」、沿線1萬畝草坪示範帶,將後白草坪主題公園、草文化主題展示館、草坪產業科技示範區串點成風景線,形成了以老104國道、山湖路、花海綠道、後茅路為框架的兩橫兩縱「井」字形鄉村旅遊路線格局。
「早年家中沒什麼收入,一年辛苦忙下來只有七八千的收入。現在跟著村裡種了十二三畝草坪、六七畝苗木,又實現了農旅一體化,日子紅紅火火。」西馮村村民唐懷棋說。據介紹,依據草坪這一主打產業,後白一方面按照以農造景、以景帶旅、以旅興農、以農促旅的思維觀念,結合「後白三百」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讓農產品變禮品,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另一方面加強農旅景點與旅遊公司的合作,吸納遊客,組織客源,盤活閒置資產,讓民房變客房,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沒有市場主體的鄉村振興永遠都是盆景。」張明飛表示,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必須大力培育市場經營主體,延長產業鏈需著眼於提高百姓收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下一步,後白將大力開展『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活動,鼓勵鄉賢企業家回到家鄉投資興業,為後白髮展出一份力。」
宜居環境,軟硬雙提升
凝聚鄉賢,要讓老鄉們「記得住鄉愁」,美好鄉愁離不開充滿魅力的新農村,後白將「全力打造美麗宜居新家園」提上了日程。
「群眾最迫切的一個需求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後白鎮副鎮長餘兵說,後白以鄉村振興為契機,大力推進農村「水電路氣訊房」等建設,讓水戶戶連通、電穩定貫通、路條條暢通、訊高速互通;並對農房加強修繕改造,真正達到「山上蒼松翠滴、村內別墅林立、亭臺樓閣點綴、古風神韻成趣」。「村裡的生態環境真是好,一年四季就像是住在花園裡,連到這遊玩的城裡人也羨慕我們。」唐懷棋說。
餘兵表示,建設宜居新農村,要在「硬環境」與「軟文化」上實現雙提升。今年恰逢後白與全國文明鎮復檢和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年,後白以文明創建為契機,利用農村大喇叭、道德講堂等載體加大宣教力度,開展文明評比活動,通過典型帶動、黨員拉動不斷提升農村整體文明程度。
「下一步,我們要對村規民約進行調整,按照鄉風文明的新要求,增加文明元素,形成約束,構築文明基礎,實現用剛性的文明制度推動柔性的人的文明。」任剛說,「文化『雙搶』工程也不能落下,後白將進一步開展對傳統民俗的傳承與保護,啟動對古村落的規劃與開發,給『鄉遊後白』注入厚重的文化內涵。」(王偉 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