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鎮」興·決勝小康——「匯」眼看百村 系列報導⑦

2021-01-12 中國江蘇網

中國江蘇網5月27日鎮江訊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戰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

為濃厚鎮江新農村建設氛圍,近日推出「鄉村『鎮』興·決勝小康——『匯』眼看百村」系列報導,對標對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從「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加強農村基層治理、強化農村補短板保障措施」等方面,宣傳展示鎮江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新成就。

巧打特色牌 延長產業鏈 宜居新農村

後白:「東草西稻」鋪就鄉村振興新路子

近日,句容市後白鎮西馮草坪標準化項目在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級標準化試點項目驗收會上,得到了與會評審專家的高度認可,並以93分的優秀成績通過驗收。從2018年被列為全省農業標準化試點項目,到2019年通過「國家地理標誌集體商標」審批,再到如今試點項目順利驗收,後白鎮草坪生產發展的步伐邁得又快又穩。

後白鎮黨委書記張明飛說,「沒有產業的興旺,鄉村振興永遠都是花架子。」後白地處句容城南,境內地勢東部及西北偏低,屬於低丘陵地帶。近年來,後白依據當地特色自然資源條件積極發展「東草西稻」兩大種植業,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因地制宜,巧打特色牌

「我現在每天接到很多電話訂單,草坪的銷量越來越高。」後白鎮西馮村村民胡正新說,疫情期間被取消的訂單逐漸恢復,全村120名農民經紀人可日銷售草坪4萬方。西馮村是後白聞名的「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全村90%以上土地種植草坪,並帶動周邊延福、天樂、王莊等8個村社農戶種植草坪苗木30000餘畝。截至目前,後白草坪擁有包括馬尼拉、天堂草、果嶺草、百慕達等20多個品種,銷往世界各地,年銷售額超過3.5億元。

如果說草坪讓後白聲名遠播,那麼「味稻小鎮」就是後白的另一張名片。2018年獲評句容市第一家江蘇省味稻小鎮後,後白在去年將全鎮6.38萬畝的優質稻米主產區全部納入創建範疇,並以106分的優秀成績通過省級綠色優質農產品(水稻)基地專家組的評估。

「綠色優質」是後白稻米產業的新時尚。「在稻田裡,通過後白域內優質水源灌溉、種植綠肥、施用有機肥和適當比例的中微量元素來調控稻米的優質食味性能;同時結合『稻鴨共作』,充分利用鴨子旺盛的雜食性和不間斷的活動,吃掉稻田內的雜草、害蟲、並且刺激水稻植株分櫱,產生渾水肥田的效果,生產出純粹的綠色優質稻米。」江蘇省農科院句容稻米產業研究院院長盛婧說。

除了稻鴨共作,江蘇好味稻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今年還新開拓了「稻蝦共作」等生態型種養結合技術,「主要利用蝦的雜食性及晝夜不息的活動為稻田除草、除蟲,而水稻則可為蝦提供活動棲息的場所和充足的食物,二者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和諧共生。」江蘇好味稻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杜諸侯說。

據了解,後白稻田共6.38萬畝,優質稻米產業以現有的後白良種場、恆馨米業、杜氏家庭農場、四零大米四家基地為主,以五星、槐道片萬畝高標準農田為補充,全力打造優質稻米生產基地。其中江蘇好味稻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的杜氏天香米和後白良種場的綠源大米,曾先後包攬「江蘇好大米」金獎和全國有機大米「味優獎」等多項榮譽。

後白鎮鎮長任剛說:「鄉村振興不存在照葫蘆畫瓢,沒有可以照搬的模板,我們需要深入思考、超前謀劃、科學定位,找準後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方向在哪裡,優勢是什麼,特色怎麼搞,做到心中有一本帳。」

以草為媒,延長產業鏈

草坪的勃興讓後白人民察覺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味稻小鎮」、「巖藤農場」、「百裡綠道」等相關產業迅速發展,形成了「以草坪為核心,以優質稻米、應時鮮果、花卉苗木為延伸」錯位化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布局。

生態優先,特色發展。後白立足自身優質的草坪資源,以「農旅融合」為切入點,打造了8.3公裡「花海綠道」、沿線1萬畝草坪示範帶,將後白草坪主題公園、草文化主題展示館、草坪產業科技示範區串點成風景線,形成了以老104國道、山湖路、花海綠道、後茅路為框架的兩橫兩縱「井」字形鄉村旅遊路線格局。

「早年家中沒什麼收入,一年辛苦忙下來只有七八千的收入。現在跟著村裡種了十二三畝草坪、六七畝苗木,又實現了農旅一體化,日子紅紅火火。」西馮村村民唐懷棋說。據介紹,依據草坪這一主打產業,後白一方面按照以農造景、以景帶旅、以旅興農、以農促旅的思維觀念,結合「後白三百」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讓農產品變禮品,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另一方面加強農旅景點與旅遊公司的合作,吸納遊客,組織客源,盤活閒置資產,讓民房變客房,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沒有市場主體的鄉村振興永遠都是盆景。」張明飛表示,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必須大力培育市場經營主體,延長產業鏈需著眼於提高百姓收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下一步,後白將大力開展『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活動,鼓勵鄉賢企業家回到家鄉投資興業,為後白髮展出一份力。」

宜居環境,軟硬雙提升

凝聚鄉賢,要讓老鄉們「記得住鄉愁」,美好鄉愁離不開充滿魅力的新農村,後白將「全力打造美麗宜居新家園」提上了日程。

「群眾最迫切的一個需求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後白鎮副鎮長餘兵說,後白以鄉村振興為契機,大力推進農村「水電路氣訊房」等建設,讓水戶戶連通、電穩定貫通、路條條暢通、訊高速互通;並對農房加強修繕改造,真正達到「山上蒼松翠滴、村內別墅林立、亭臺樓閣點綴、古風神韻成趣」。「村裡的生態環境真是好,一年四季就像是住在花園裡,連到這遊玩的城裡人也羨慕我們。」唐懷棋說。

餘兵表示,建設宜居新農村,要在「硬環境」與「軟文化」上實現雙提升。今年恰逢後白與全國文明鎮復檢和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年,後白以文明創建為契機,利用農村大喇叭、道德講堂等載體加大宣教力度,開展文明評比活動,通過典型帶動、黨員拉動不斷提升農村整體文明程度。

「下一步,我們要對村規民約進行調整,按照鄉風文明的新要求,增加文明元素,形成約束,構築文明基礎,實現用剛性的文明制度推動柔性的人的文明。」任剛說,「文化『雙搶』工程也不能落下,後白將進一步開展對傳統民俗的傳承與保護,啟動對古村落的規劃與開發,給『鄉遊後白』注入厚重的文化內涵。」(王偉 王欣)

相關焦點

  • 丹徒區高橋:「紅色」引領小康路 跑出脫貧加速度 「鄉村『鎮』興...
    編者按: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戰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
  • 兩會觀察|安徽省人大代表丁滿華:決勝全面小康 聚力實幹興皖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成為今年安徽省「兩會」上的熱門話題。來自全省各地各界別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齊聚合肥,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守初心、擔使命,談民意、話發展,認真履行憲法法律賦予的神聖職責,用一份份務實的提案建議,展現了紮實的履職作風,凝聚起新一年決勝脫貧攻堅、聚力實幹興皖的堅實力量。無論是在各地代表團、各界別委員分組討論會場,還是在代表委員駐地,處處洋溢著務實熱烈的氣氛。
  •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㉞】詩詠江西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重遊岡上興農沙漠生態園鄧雄勇一別春光去數年,興農園裡結情緣。曾經百畝黃沙地,已是千秋綠草川。 脫貧有感李景發攻堅決勝不言難,生態強村看靖安。央視朝聞天下贊,脫貧解困萬民歡。 遊田墩鎮荷家村無花果園祝紅星林蟬鼓奏伴人行,遠看荷村紫氣盈。百卉多妍浮且俗,滿田初壯實而清。
  • 「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楊文能:能和村民共同富裕才是小康
    導語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昆明信息港以網絡訪談的形式,開展「決勝小康奮鬥有我」系列訪談,將鏡頭和筆頭對準每一個決勝小康的平凡奮鬥者,傳揚他們的故事,以小見大,洞見中國決勝全面小康的偉大歷史徵程
  • 河南省「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系列新聞發布會 智勝貧困 志...
    河南省「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系列新聞發布會 智勝貧困 志斷窮根 2020-12-15 17: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脫貧攻堅 決勝小康】南溝:「三變」改革興業 農旅融合富民
    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為展示我區決戰脫貧攻堅成效,區融媒體中心推出系列報導《脫貧攻堅 決勝小康》,今天來看第二集《南溝:「三變」改革興業 農旅融合富民》。南溝之美、產業之興、村民之富緣何?近年來,南溝村通過「三變」改革激活農村資源、資本,現代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各方優勢建設力量匯聚於此,讓南溝村迅速崛起,讓南溝人民生活幸福美好。
  • 鄉村出彩巧媳婦 小康路上她力量(三)
    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的起步之年,更是應對疫情考驗極不平凡的一年
  • 攜手奮鬥奔小康——2020,吹響決勝全面小康的號角
    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為之奮鬥的夢想終將成真。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連日來,新華社記者奔赴祖國的四面八方,走進火熱的生活,記錄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脫貧攻堅帶來的山鄉巨變,聆聽廣大人民群眾自強奮鬥、團結攜手奔小康的時代交響。 小康,飽含著中華民族對幸福的憧憬和期盼。
  • 勉縣周家山鎮:凝心聚力 逐夢小康繪藍圖
    勉縣周家山鎮脫貧奔小康新面貌成績的取得都不輕鬆,追夢的腳步從未停歇。行穩致遠 碩果纍纍布滿漢江之畔堅持把抓實產業扶貧作為可持續脫貧的根本之策,著力做好興產業、增就業、置家業「三業」增收文章,不斷增強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貧困群眾通過產業就業實現增收脫貧。
  • 「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2020廣西藝術作品展覽美術類優秀...
    「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2020廣西藝術作品展覽美術類優秀作品、入展作品名單  大山走出幸福路 油畫 37 梁小榮 決勝小康之勤勞致富
  • 南京決勝全面小康攝影採風行走進谷裡
    &nbsp&nbsp&nbsp&nbsp10月17日—18日,「致敬豐收 決勝小康」——南京決勝全面小康攝影大咖採風行走進江寧谷裡,來自央媒、省媒以及省內主流黨報的攝影大咖用相機記錄谷裡決勝小康的精彩畫面,用鏡頭定格谷裡樂享豐收的動人瞬間。
  • 繪就村美民富新畫卷——仙遊縣全力推進鄉村振興建設決勝全面小康
    仙遊縣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建設同步謀劃、同步實施、同步推進,做大做強產業,已建成產業扶貧基地136個,18個鄉鎮(街道)、38個貧困村「鎮鎮有扶貧基地、村村有扶貧基地」。菜溪村,旅遊景點和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濟川村,鄉村文化館古韻濃鬱;光埔村,一處處微景觀令人賞心悅目……眼下,仙遊縣各個鄉村正在奮力描繪產業興旺、環境優美、民富村興的鄉村振興美好願景。
  • 達州十佳「小康鄉村」「農村工匠」「田秀才」等評選...
    四川新聞網消息(記者 鄒輝 餘開洋 攝影報導)9月22日,達州市2020農民豐收節在宣漢縣拉開序幕。為表揚先進、樹立典型,進一步激發該市各級「三農」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開幕式上對「十佳小康鄉村」「十佳農村工匠」「十佳田秀才」「十佳農業品牌」「十佳農業主題公園」等獲獎者進行了頒獎。
  • 浙江桐鄉:奮力書寫決勝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時代答卷」
    原標題:桐鄉:奮力書寫決勝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時代答卷」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新時代的「趕考」之路上,自當奮力交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優異答卷。 疫情期間,大麻鎮永豐村為解除外地種糧大戶的後顧之憂,確保春耕備耕,村經濟合作社僱用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參與到託管服務中,此舉不僅提高了低收入農戶在疫情期間的勞動收入,也有力保障了春季農業生產。「春耕備耕期間,大麻鎮提供了5個託管服務崗位,共計給低收入農戶增加了2萬元的收入。」大麻鎮相關負責人說道。
  • 【戰貧感言】紫雲自治縣駐村工作隊戰貧感言系列報導 第二期
    【戰貧感言】紫雲自治縣駐村工作隊戰貧感言系列報導 第二期 2020-12-18 1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鐵嶺縣大甸子鎮向著全面小康目標闊步前進
    ,興產業;治生態,美鄉村;促脫貧,惠民生,帶領全鎮幹部群眾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闊步前進。招商引資拓財源,特色產業興鄉村。大甸子鎮黨委政府因地制宜,科學調整種植結構,今年全鎮種植中草藥、地瓜、蘇子葉、鮮玉米3400畝,栽植大果榛子237畝,種植寒富蘋果5000畝。改造高標準農田2000畝,打抗旱井21眼,糧食作物連年豐收。與大甸子羊湯一道,該鎮的大果榛子、寒富蘋果等產業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特色品牌。
  • ...文化村」系列報導⑦」烏當區新堡布依族鄉王崗村:庖湯裡的火紅...
    如何建設生態鄉村,打造美麗家園?儘管每個村方式方法不盡相同,但都指向了「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即日起,本刊開設《最美村寨萬裡行——探訪貴州35個「全國生態文化示範村」系列報導》專欄,通過記者實地探訪,以所見所聞向讀者展示貴州35個生態文化示範村,從「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綠水青山的「顏值」和「金山銀山」的價值。
  • 全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甘南專場實錄...
    新聞發布會現場  12月14日上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甘南專場新聞發布會,甘南州委副書記、州長趙凌雲,甘南州副州長王建軍,甘南州扶貧辦主任李世華歡迎出席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全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甘南專場。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在11月21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我省宣布最後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至此,全省75個貧困縣已全部摘帽退出。全省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和歷史性成就。
  • 昌圖縣東嘎鎮譜寫全面小康新篇章
    近年來,昌圖縣東嘎鎮黨委政府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戰略部署,以項目建設作為主要抓手,把改善民生作為根本目的,奮發進取,擔當作為,全鎮各項重點工作齊頭並進,高質量發展蹄疾步穩,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出堅實步伐
  • 浙江杭州:百企聯姻百村 大力補強鄉村旅遊
    「我們鎮鄉村旅遊資源豐富,但是缺乏專業的運營團隊、細分的產業規劃、落地的研學旅行項目。」杭州市蕭山區樓塔鎮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提到發展旅遊的瓶頸,鎮黨委書記袁勇剛坦言,信息不對稱是一大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