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孫悟空的直爽和能幹是多數平凡小孩嚮往的。現在看,孫悟空的負責才是最難得的。
唐僧師徒四人,唐僧是取經拜佛的堅定領導者和執行者。豬八戒是最動搖的那個。沙和尚是淳樸的堅定,但是也有隨波逐流的一面。唯有孫悟空把斬妖除魔當成頭等大事,總是一馬當先。
小時候,孫悟空的無所不能,無拘無束最得我們喝彩。但是成為唐僧徒弟後,孫悟空就拘束許多,所有一切行動都為唐僧服務。
期間,孫悟空離開唐僧兩次,似乎比沙和尚和豬八戒更不靠譜。一次是唐僧不理解孫悟空殺死強盜,以為罪不至死,嘮嘮叨叨的,孫悟空負氣而走。
二次是三打白骨精,唐僧以為孫悟空妖性未除,惡念叢生錯殺好人,不適合修行,親自打發孫悟空的。
相反,豬八戒,沙和尚從來沒有離開唐僧,看上去忠於職守的樣子。
實際上,他們三人中,孫悟空才是保護唐僧取經的最堅定執行者。
唐僧被黃袍怪施了法變成老虎,危在旦夕,是小白龍現身請豬八戒回去求孫悟空。豬八戒攛掇唐僧打發了孫悟空,心中有鬼,表示怕請不回來大師兄。
白馬認為孫悟空是大仁大義之人,不可能袖手旁觀。
孫悟空折磨豬八戒,拖拖拉拉,直到豬八戒承認唐僧的險境,用激將法,編造黃袍怪咒罵孫悟空的狂妄。
孫悟空才跟豬八戒動身,發誓只要打敗咒罵自己的黃袍怪,就飛回花果山。
孫悟空訴衷腸,大意是天上地下都知自己保護唐僧取經,自己不能被任何人看扁,走遍天下永遠堂堂正正,做頂天立地的英雄。
在孫悟空眼中,名譽高於天,名譽和責任合二為一。
師徒名分這輩子都無法更改。表面上,像是孫悟空的好勝心作祟,其實孫悟空此刻的珍視名譽,正是責任心重的反應。
孫悟空兩次離開唐僧都是有原因的,他對名譽的高度重視值得我們學習。
01過於重視名譽意味著責任重於泰山不負責的人是不會在乎名譽的。他們只圖自己暢快,名譽在他們眼中如浮雲。
豬八戒就是這樣的人。他不在乎天蓬元帥的名頭。
從他調戲嫦娥那一刻開始,就走上了無所禁忌的道路。與人成婚,好吃懶做,避重就輕,半途而廢,都是他缺乏責任心的徵兆。
但是孫悟空不一樣,自從大鬧天宮一戰成名,他把自己的大名看得非常重要。
取經途中,遇見妖怪,他第一件事就是報上名號,提到大鬧天宮的八面威風,給了很多妖怪最初的震懾。
同時,孫悟空總是用行動成全名不虛傳,叫其他人輸得心服口服,豎立正義而強勢的口碑。
02
過於重視名譽會得到更多的助力
過於重視名譽沒有什麼不好。一旦名聲在外,攝於威力,別人對他就有十二分的小心。
一旦了解他的品性和能力,便會心生敬服,更加助他功德圓滿。
孫悟空就是這樣。
一次大鬧天宮便聲名遠播。
無論身處何方,即使位尊富貴之人也會非常謹慎地與他交往,不敢輕易得罪。
東海取金箍棒,龍王難捨定海神針,依然恭敬相送。
玉皇大帝沒奈何孫悟空,只好請來二郎神,最後搬到如來佛。
閻王眼睜睜看他篡改生死簿,只有連聲嘆息。
五行山下拜師後,有了保護唐僧的合法身份,各路神仙從不為難,土地、山神、河神更是殷勤切切,隨時聽命他差遣。
03
過於重視名譽會影響身邊的人
過於重視名譽的人,會以身作則,或者潛移默化,或者諄諄教導周圍的人,以免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間接損害自身利益。
孫悟空雖然不喜歡唐僧的囉裡囉嗦,但是唐僧高深的佛學理論和熱愛學習的精神卻令他肅然起敬。
因此,每當需要展現談經論道的淵博,他都信心百倍推薦唐僧出馬。
孫悟空每次戲弄豬八戒,旨在教育,不是懲罰。可惜,豬八戒不懂,以為孫悟空有意捉弄。
孫悟空在豬八戒身邊,可以起到管教和監督的作用。
如果只沙和尚和豬八戒是唐僧的徒弟,在豬八戒離心離德的挑唆之下,沙僧未必會始終堅守崗位,更談不上引導豬八戒走正路。
所以,孫悟空是取經團隊最能穩固人心的一個,就連唐僧也常常需要孫悟空安慰,提醒豬八戒,信任沙僧,都是孫悟空珍視團隊名譽的表現。
因此,孫悟空最令人佩服的不是他的性格和能力,而是他相當珍惜名譽之下的責任心。
你最喜歡孫悟空的哪個特質?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