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美國武裝入侵格瑞那達,與此前美軍歷次軍事行動如出一轍,美國人在親自操刀的同時也糾集了數個國家的「盟軍」,其中安地卡及巴布達、牙買加、聖露西亞等均出兵協助。
然而令人詫異的是格瑞那達、安地卡及巴布達、牙買加、聖露西亞均系大英國協王國的一員,其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總司令都是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這樣就形成了十分詭異的一幕,格瑞那達的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不得不向牙買加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宣戰。
事實上遭遇這種尷尬的絕不只是現在的伊莉莎白二世,早在其父喬治六世在位期間,印巴之間的衝突就讓遠在倫敦的英國國王倍感頭痛。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實行分治,但緊接著兩國就因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爆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固然已經分別修憲成為「共和國」,但印度在1947年至1950年之間,巴基斯坦在1947年至1956年之間卻同為大英國協王國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在戰爭進行的過程中,喬治六世是印巴雙方共同的國王和總司令。
從兩代英王的尷尬境遇當中不難發現一個至關重要的詞彙:大英國協王國。而據我們所知,印巴兩國在退出大英國協王國之後並未退出大英國協,它們至今仍是大英國協的正式成員國。但二者之間隨後爆發的戰爭就與英國國王再無任何關係了,那麼「大英國協王國」與「大英國協」究竟是什麼關係,兩個組織分別是什麼樣的存在呢?
在正式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可以確定的一點是這兩個組織都與英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事實上大英國協就是前大英帝國解體之後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和保護國組成的國際組織。目前大英國協有53個成員國,遍及除南極洲之外的各個大洲,成員與成員之間相互主權獨立,因此英國並無權力幹涉大英國協國家的內政外交。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說,大英國協更接近於一個「國家邦聯」。
當然儘管有53個成員的龐大架構,但並不是每一個成員國都採用著和英國一樣的君主立憲政體。經過篩選之後,我們會發現有的成員國實行的是共和政體,比如印度和巴基斯坦,這些國家不承認君主;有的成員國則本身就有自己的君主,比如馬來西亞。除去上述國家之外,剩下以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的成員國就只剩下16個,分別是英國、安地卡及巴布達、澳大利亞、巴哈馬、巴貝多、貝里斯、加拿大、格瑞那達、牙買加、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索羅門群島、吐瓦魯。
圖-維多利亞女王
這十六個國家共同尊奉住在倫敦的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女王則在名義上任命由「大英國協王國」的總理們提名的總督作為自己在當地的代表。顯而易見,這種脆弱的「共主聯邦」根本不足以協調女王治下各屬地的關係,因此在它們相互之間爆發戰爭的時候,英國國王的角色就顯得頗為尷尬。
1939年,德國悍然入侵波蘭之後,英國根據戰前約定宣布對德作戰,所以這一時期英國國王喬治六世與希特勒是勢不兩立的「仇敵關係」。然而英國宣戰之後,加拿大卻並未第一時間跟進,擁有獨立主權的加拿大自治領在觀望一段時間之後才選擇加入戰爭。由於喬治六世身為英國國王的同時還兼任著加拿大國王,因此在加拿大宣戰之前喬治六世還與希特勒保持著「友好關係」,不得不說這真是人類外交史上的一段尷尬往事。
本文地形圖出自下面這本書《世界各國地形圖》,含148個國家的地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