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做,一定要去問:這種叮囑有多少,影響就有多糟
「不會做的題目,一定要問其他同學和老師。」很多家長如此叮囑自己的孩子。
那些反覆這樣叮囑的家長還是會發現這個「奇怪」的現象:我的孩子怎麼越長大越叮囑,反而越不愛問問題了。
不會的題目,問同學,問老師。——這個思路沒毛病,為什麼在現實中這樣叮囑孩子不那麼好使呢?
其實這句叮囑本身可能無益而有害。只是我們一些家長不知道,孩子自己也不知道。
首先,這句叮囑並沒有抓住事情的根本。
從這句叮囑看,它本身並不怎麼高明。從語言表達的邏輯看,「題目不會做,一定要去問」和「肚子餓了,一定要吃飯」,兩者好像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
問同學題目,是一個行為。行為只是一種外在的表現。家長過分關注和強調外在的表現,對孩子自身精神人格方面的成長沒有幫助。
單純的強調「不會做的題目一定要問」,就是實現了,也只會促使孩子形成一種條件反射。而這種條件反射一旦形成,反而會遏制孩子精神方面的成長和思維空間的拓展。
不能伴隨精神的成長,行為本身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最終行為也不能實現。
就像握得越緊,手中的沙子漏得越快。當你越是強調問問題,這個行為消退就越快。畢竟你只能叮囑,而不能盯住。
其次,這句叮囑也忽略了具體的背景。
題目不會做,可能是題目難,超出了學習能力的範圍;也可能是上課沒有認真聽講,應該掌握的知識點沒有掌握;還可能是學生不願意深入思考,遇到困難就放棄。如果所有的「不會做」就去問老師和同學,引發的結果肯定不一樣。
如果上課不用心聽講,題目不會做,那麼家長應該利用這個機會教育孩子上課專注,提升課堂學習效率。
如果孩子學習能力不夠,總是有課堂知識不能完全掌握,那麼他出現不會做的題目頻率就非常高。單純的找人問也不是辦法。這個時候,家長要想辦法幫助孩子。從內外兩個方面入手:請人一對一的輔導;或者提升孩子的意志力,讓他有面對難題的勇氣。
如果孩子本身學習能力強,學習興趣濃,那麼他遇到的難題,一般同學也無法解決。他需要的是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討、互相支持著前進。
最後,這句叮囑沒有具體的操作路徑。
這句叮囑,雖然看似有益,但是如果濫用實則有害。就像樹上長著好吃的蘋果,你對孩子說,跳一跳把蘋果摘下來,很有好處的。但是沒有考慮孩子的身高和其他外在條件,也沒有考慮孩子的愛好趣味等內部需求。那麼蘋果雖好,但是你一定要他摘下來,可能給孩子帶來痛苦和傷害。
從孩子的視角,看這種叮囑對孩子的影響。
從現實看,它沒有抓住孩子的核心問題,並不是真的特別有利於孩子學習問題的解決;從長遠看,它無益於推動孩子的精神成長,不利於孩子在人際關係中的互動。
首先對師生關係的影響並不一定有利。如果老師講過,題目也不太難,不會做的題目他就去問。這個知識也許解決了,但是課堂不專注的毛病並沒有得到解決。那麼他可能需要不斷的去問。顯然這個行為在客觀上不具備可持續發展的空間。你問一個兩個題目,老師是幫助你;你持續不斷的問題,老師也沒有義務啊。偶爾老師心情不好,還會對他發點脾氣。老師心裡會想,上課不用心聽講,下課了來問這些基礎的題目,有意思嗎。老師喜歡學生來問題是沒錯的,但絕對不是上課自己講過的題目,也不是自己布置的作業。
而這個同學會想,昨天我去問題,被批評了一下;今天來問題,老師又發火了。這題目還怎麼能問呢。可是題目不會做,我該咋辦呢?
其次對同學關係也有影響。處理的好,叫同學互相探討,互相幫助,共同進步;處理不好,就是能力低下,一味尋求幫助,只能依靠他人。昨天問那個同學,今天問這個同學。這種現象發生,意味著別的同學都會做,而你不會做。時間長了,會影響孩子的心態。他會想,同學們怎麼個個都比我強?可是還還有這麼多題目不會做,我怎麼能夠跟上他們?
經常被問題的同學,他會想這麼多題目你都不會。遇到難題他只會找水平更高的同學去探討。而不會想到你。
最後親子關係也會受到影響。家長想,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家長還得強調「不會做的題,要去問」。可是孩子心裡想的是:我去問誰啊。難道在家長心目中,我就是個很多題目不會做,我就得問其他同學?
孩子成績優秀倒也不算啥。如果孩子真有很多題目不會做,那麼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受到沉重的打擊。他會想家長好像說的很對,我確實不如其他同學啊。可是讓我去問其他同學,我又很難受。
當然我們會發現一個現實,越是孩子成績不怎麼好的家長,越是喜歡叮囑孩子「不會做的題目就要去問」。然而家長叮囑得越多,對孩子的影響就越糟糕。
從家長的視角,看這種叮囑產生的根源。
家長喜歡這樣叮囑孩子,而孩子也習慣於這樣被叮囑。儘管效果不好,家長還是孜孜不倦,而且恨鐵不成鋼。那麼這種現象的根源是什麼?
1、家長認知不夠,教育孩子不上心。
家長的目的也是幫孩子解決問題。但孩子不會做題,家長沒有深入探討原因,也不能發現問題的根源,只用最簡單的方法。他覺得簡單有效,其實想省時省力,投機取巧。結果當然治標不治本,最後問題更嚴重。他又怪孩子不聽話,責任全在孩子。
2、家長境界不夠,教育孩子功利色彩濃厚。
不會做題目就問其他人,他沒有想過其他人的時間精力和智慧也是一種資源,那是他們經過努力,耗費時間和精力,甚至金錢得來的。如果是志趣相投,互相探討,那是平等的交流。但是不停的「問」,就是自己的問題卻想著依靠別人來解決。如果也不談該付出的代價,那麼就顯得有點「自私」了。
3、家長盲目自大,而對孩子自身能力不信任。
當家長說「不會做,就去問」,家長的潛意識是,我給你指點的方法就是對的,孩子你得聽我的,按照我說的做。雖然是好心,卻體現了一種盲目的自戀。而孩子聽見的很可能不是這個好心。孩子聽見的是「你不會做的題,而你同學會做」。
家長對某一個問題叮囑的越頻繁,說明他認為自己孩子的這個「缺點」越嚴重。越體現了對自己孩子的不自信。這種不自信,也會在不知不覺當中,傳遞給孩子。
很多家長就是這樣,一邊告訴孩子,你要自信;一邊又表現出對孩子不自信。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叮囑自己的孩子?
家長們的叮囑,對孩子其實是一種引導。能夠引導孩子在精神方面獲得成長,才是好的叮囑。
如果要引導孩子挑戰困難,克服難題的精神,他會說:不會做的題目,應該好好琢磨,深入思考,做好攻克難題的打算。
如果要引導孩子虛心好學,不恥下問的精神,他會說:要多做題目,只要自己感興趣,不管老師講過沒有,就大膽去探索。
如果要引導孩子樂於助人,擔當有責的精神,他會說:要把題目研究的透徹,有機會就可以幫助學習困難的同學。
如果要引導孩子加強專注度,提升課堂效率,他會說:要想題目做的好,上課一定認真聽講,好好的記筆記。
如果要引導孩子奮力直追,及時解決問題的精神,他會說:要想不掉隊,知識漏洞儘快解決,遺留的問題不要越積越多。
如果要引導孩子團隊合作,和諧人際關係,他會說:遇到難題要多同同學討論,在交流中互相促進提升。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家長在孩子的心靈播種什麼樣的種子,孩子的精神就開出什麼樣的花朵。所以哪怕是一句簡單的叮囑,家長也不可掉以輕心。
最後總結一下:
家長叮囑孩子是家長教育最直接的表現。
它是一門技術,需要虛心學習和反覆修煉提升;
它是一門藝術,需要關注細節和創造性的發揮;
它是一種態度,需要全力以赴和認真投入情感;
它是一種境界,需要高明的見識和良好的心境。
當然孩子需要的其實根本不是叮囑,而是關心和幫助,是引導和動力。所以少一點叮囑,多一點關注;少一點指導,多一點引導;少一點管束,多一點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