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對靠海吃海的漁民來說,5月意味著海上作業的暫停期。從5月1日這天開始,全國多數海域進入休漁期,漁民和海裡的魚都將迎來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家住廣東珠海的漁民雷芳在休漁期前的一天仍在忙碌,據她介紹,一到5月之後,自己的工作將主要以趕海為主,即在潮退後到海島撿拾海產品。比起本名,雷芳在網上更多時候以「小漁」自稱,她和丈夫運營著視頻帳號「漁小仙」,主要分享漁民生活的日常以及講解海產品知識,擁有超過300萬粉絲。在她看來,出海作業並非每次都能滿載而歸,除了經驗也要看運氣。至於趕海,則要等專門的時間和人少的地點,由於對地形熟悉,她總會去挑那些人跡罕至的海島,一是收穫多,二是網友們也看著高興。
出海捕撈時捕捉到的大石斑魚。受訪者供圖
出海的收穫還是靠運氣
凌晨4點30分,天還未亮,雷芳和父母早早起床開始準備早飯。1個小時後,一家人趕往碼頭。在確認了當天的風向和海水流向後,乘船前往選定的捕撈水域,下好漁網、網籠後啟程返回。抵達碼頭時已經是中午。這樣的出海工作,在除去休漁期外的時間裡,雷芳每天都會經歷一次。
雷芳家住廣東珠海。在生活中,和多數漁民一樣與大海打著交道。但在網絡上,更多的人則是以「漁小仙」的名字了解到她。除了漁民這一身份,她還是一位擁有著超過300萬粉絲的視頻內容創作者。雷芳告訴記者,雖然自己長在海邊,但其實在小時候,自己並沒有接觸過海。
小學五年級時,原本住在湖南的雷芳跟著父母搬到了廣東珠海。據她回憶,當時是因為家中條件不好,看到臨近的不少村民都選擇廣東務工,一家人也動了搬家的想法。到了珠海後,雷芳的父母便跟著漁船出海,技術熟練後又自己買了漁船。靠大海吃飯這條路算得上誤打誤撞而來。
「到廣東這邊,他們開始做一些出海捕魚的工作,熟了之後慢慢也會帶著我一起去,我也是自然而然地熟悉了海邊」。
記者注意到,在近期雷芳上傳的一條視頻中,提到一趟出海最終「放走的比收穫的要多」。一網上來,雖然擠滿了密密麻麻的海洋生物,但不少都因為個頭太小而被放生。在她看來,這樣無收穫的情況對出海來說其實算常見。
「最多的時候是一天的收穫能賣到5000,有時低一些,平均下來一天能賣1000塊錢就已經很開心了,扣除油費成本,漁網的修補成本,大概就是幾百塊錢。」除了珠海,雷芳一家人也會到位於廣東省臺山市的川島鎮附近出海。
趕海專挑初一和十五
雖然是春季5月,但位於我國南部的廣東省已進入炎熱期。對從事海上工作的漁民來說,這樣的天氣並不受歡迎。雷芳更喜歡冬天出海。因為氣溫更舒服,出海的時間也能相對靠後。「平時一般都要早上4點30分起床,等到5點左右就要從碼頭出發,中午12點前就要返回,因為氣溫比較高,不光是人受不了,捕撈上來的魚蝦也容易死,賣不了好價錢。如果是冬天出海,時間就不會那麼緊張。」
除了出海,雷芳另一個身份是趕海人。對所有漁民來說,這兩個身份並不割裂。據雷芳介紹,出海與趕海是兩項不同的工作。前者指的是乘船出海進行捕撈工作,後者則是指在海灘、礁石等地撿拾螃蟹、蛤蜊等海洋生物。一個是日常重複作業,另一個則對時間要求更高。
等到海水退潮,原本被蓋住的沙灘、礁石得以露出,不少海中生物則被留在了這裡。趕海工作講究時間,雖然每天海水都會經歷漲潮、退潮,但幅度並不算大。真想在趕海中豐收一次,並不算容易。
「趕海就是要等退潮退得很乾的時候,大約就在每個月的初一跟十五,這兩天是退大潮的時間,沙灘、礁石上都會留下像螃蟹、蛤蜊、海螺這些海洋生物,我們都可以徒手抓到,一般我們都會去人跡罕至的海島,這樣收穫更多」。
漁小仙在撿拾血珊瑚。受訪者供圖
從事視頻創作兩年,雷芳感覺相比出海,網友更感興趣的是趕海。不光是看得人多,也會有不少留言表示希望能找雷芳帶著一起趕次海。
去年,雷芳也曾帶著部分網友體驗趕海。8至10人一批,前後組織了兩次。最遠的一位還是從遼寧趕來。坐漁船抵達海島,體驗趕海的工作,
完成第一條視頻花了整兩天
如今,在更多的時間裡雷芳稱自己為小漁。作為視頻中最主要的人物,雷芳可以說是漁小仙三個字的代表。至於這段經歷的開始,則是由雷芳的老公發起。
2018年3月,雷芳出境,丈夫拍攝並剪輯完成的視頻成為帳號漁小仙的處女作。截至2020年5月1日,該帳號在西瓜視頻平臺擁有385萬的粉絲量。在同類型的視頻創作者中,這個數字算得上名列前茅。
第一次出鏡時,雷芳還是一個普通的公司文員。大多數時間裡,往返於工作與生活,偶爾有空了跟著父母出海、趕海。偶然的一天,丈夫跟她提起了拍攝視頻的想法,將出海經驗豐富的父母作為視頻的主角。
「他平時喜歡上網,經常看到有人拍一些鄉村裡的生活記錄,有種地的、有種果樹的,但很少看到有關於出海捕魚這樣題材的內容,就問我能不能把爸爸他們出海的那些生活拍出來,分享給大家。」
而雷芳的想法則是,拍這些東西會有人看嗎?第一次被提及的視頻創作熱情就在兩個人的不確定、不會拍等「藉口」下不了了之。直到3個月之後,這件事才再次被提起。
第一支視頻的內容是關於海島漁民生活的記錄。在4分14秒的時長裡,雷芳從準備食物、到出海捕魚,再到講解魚類品種,對她而言太平常不過的事最終收穫了15萬點擊量。
雷芳記得,第一支視頻從拍攝到製作花了兩天多的時間,也因為第一次面對鏡頭講話,拍攝也重來了幾次,「第一次拍,第一次剪輯,最後做好了但是不知道上傳,還是現學現搜索的,大概第二天在登錄時就發現有將近4萬人看,就覺得很不可思議」。
2018年年底,雷芳辭去了工作,跟著父母的腳步開始日常出海、趕海的生活,與之伴隨的還有視頻創作者的身份。
拍視頻兩年依然不太自信
那進入禁漁期前的半個月裡,雷芳的工作明顯多了起來。由於休漁季漁民無法出海,除了抓緊最後的時間「進貨」,還要準備一些素材之後使用。屆時,出海的視頻會減少,內容將以趕海和漁民生活為主。
在雷芳看來,無論是趕海還是出海都是非常平常的工作,也並不覺得好玩、有趣。但在網絡的另一頭,不斷增長的播放量與網友留言卻在時刻告訴她,大家願意看、喜歡看。
在多數時間裡,雷芳並不覺得自己是個自信的人,覺得自己不算漂亮,講話也有些不清楚,最早面對鏡頭時還會緊張。她記得,2018年年底時,自己的視頻帳號曾停止更新了一段時間,原因是在評論中看到一些負面評價。
「因為我還是覺得我就是一個普通人,也沒有想過會有那麼多人關注,拍視頻也是想能補貼生活,然後把一些海鮮知識和海上的生活分享給大家,就這麼簡單而已。後來也是粉絲留言鼓勵,現在對一些不好的評價我也會很耐心回復」。
在雷芳看來,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網友,自己也會收穫相應的反饋,通過視頻交流,自己也認識了不少好朋友。對於粉絲量這麼多的原因,她也只是覺得出海的漁民男性比較多,自己算「稀缺」,才被大家喜歡。而在視頻下方的留言中,質樸、正能量、積極向上的評價或許是漁小仙受歡迎的最大原因。
打魚生活其實艱苦而孤單,通過拍攝收穫一些朋友與肯定,慢慢也成了兩人堅持更新的支撐。「可能剛開始網友來看是覺得好奇,想看看出海、趕海是什麼樣子,後來會給我留言問一些海產品的事。我也希望可以通過分享出海、趕海的視頻,讓大家能了解更多的海鮮知識,也把我的一些生活分享給他們,跟他們交個朋友。」
新京報記者 張羽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