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的時候,首要了解的,並不是五花繚亂的招聘企業,也不是社會、家人、朋友對你的期待,而是你自己。
誠實面對自己:我是誰,想要什麼樣的職業生涯?
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回顧過去:平日的待人處世、面對選擇,我們是怎麼想的?我的個性怎樣?
個性是一個恆常穩定的狀態,它不太容易改變,期待某個工作機會或者某個事件徹底改變自己的想法是天真的)雖然個體具有獨特,但一分為二的話,也簡單:第一種,安全感第一;第二種,過程的創新、精彩第一。當然隨著人生階段的不同,每個人都會變。每一個階段你的訴求和特徵不同。部分優劣,不同特點適應於不同的企業或者不同的崗位。
從企業角度來看:
第一種叫做就業型人才或者執行型人才;
第二種叫做創業型人才或者創新型人才。
企業也簡單分兩種:
品牌型
創業型
此處品牌型,是指擁有強勢品牌的企業。知名度高並且擁有較大市場份額的品牌就是強勢品牌。簡單說就是大部分人都購買的品牌。理所當然,它會有廣闊的發展平臺和完善的人才機制。有部分企業知名度很高,市場份額卻很小的,可能是依靠短期炒作或者突擊的海投廣告達成的;但擁有知名度卻沒有市場份額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因為一旦銷量支撐不了巨額的營銷推廣經費的時候,就會在眾目睽睽之下隕落,翻身太難。
創業型企業,就是那些還不擁有強勢品牌的企業。創業型企業充滿活力也充滿不確定性,同時創業型企業的失敗率很高,甚至高達99%。且最終能夠擁有強勢品牌的企業,更是鳳毛麟角。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以在品牌型企業就業為榮,而在創業型企業對許多人來說是無奈之舉。但有一個事實需要被看到,品牌型企業都是從創業型企業發展而來的。
我們姑且排列組合一下,
看看不同人才在不同企業會有什麼好處:
1)就業型人才VS品牌型企業
2)就業型人才VS創業型企業
3)創業型人才VS品牌型企業
4)創業型人才VS創業型企業
5)創業型人才VS直接創業
1)就業型人才VS品牌型企業:
就業型人才,依據自己的興趣和才能,選擇相關的企業,而企業也會依據自己的文化和它所需要的職業素質方向來培養你。它看中你與之相匹配的執行力和適應性。而且工作相對穩定、有規律、透過反覆學習就可以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爾後就駕輕就熟。
這似乎是就業型人才最好的出路。
要看清的一點是:如果你不擁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你的升職和發展空間是有限的。企業大、人才眾、崗位細分,會讓人的能力平均。把1個人丟在5個人的團隊裡,也許相貌氣質才能的區別顯而易見,但如果到了100人的團隊裡,HR就花眼了,作為HR來說,他主要是看你的才能,是否符合當前企業空缺出來的相應的職位而已。
在人才濟濟的企業裡勝出,或者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你首先需要有機會證明你行,你還需要證明別人不行,所以政治才能就變得尤為重要。
2)就業型人才VS創業型企業:
這是就業型人才不得已的出路,就業型人才的眼睛都是盯著大品牌、大企業的,因為能夠給他們提供足夠安全感、也很有面子。
但有時也要看運氣,如果創業型企業的掌舵手能力強勁、發展勢頭好;加上自身踏實肯幹,企業裡人才匱乏,那麼鍛鍊和成長的機會大,水漲船高,未來企業做大做強了, 職位和經濟回報也許都會超出就業型人才最初的期待。
關鍵點:用伯樂相馬的眼光,去選擇企業,首要考慮的是企業的發展方向是否具有很大的潛力(關於這點,我們會在之後的論述創業型企業的選擇裡仔細談到);其次是是企業的老闆(事業心、領導力、魄力等);你覺得跟著他(她)會有未來嗎?因為就業型人才喜歡穩定,害怕動蕩,所以眼光越好就可以少受些煎熬
3)創業型人才VS品牌型企業:
創業型人如果選擇去了品牌型企業,最初會有一個興奮期,一切是新鮮的,你對大企業的運作感到好奇,你不斷的吸收。但時間一長,你會發現自己身上的求創新、求精彩、求有趣的特質,在品牌型企業並不適用。當然你在品牌型企業的創意部門或新品開發部門除外,但也許你也很快會發現其中的問題,你的創新一旦出了公司某個格,它是很難被付諸實施的。
同時大企業的部門設置和運行慣性,會逐步同化你。
理由是:品牌型企業的成長期積累的包括產品、營銷、文化、規章、制度都是它成功的一部分,它不會輕易去改變。除非公司的遇到危機,高層在主導一場的自我革命。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過,「一個優秀的公司,總是簡單單調,沒有什麼激動人心的事件了"一個真正管理得當的企業,它每天的工作是按部就班,不會有什麼事情發生。?這個點,與創業型人才的特質是背離的。
最終兩個結果,被同化,但因為與本人特質背離,始終會心中糾結。跳槽,去創業或者去到創業型企業,同時需要放下的是別人眼中的金飯碗。伴隨而來的,還有一系列心理落差。
4)創業型人才去了創業型企業:
是一種到家的感覺。因為創業型企業每天都會面臨挑戰、有新的任務,它需要創業型人才的開拓精神和面對困難不害怕的精神;而創業型人才,他(她)本身就不害怕動蕩,她喜歡創新,也許創業型企業的失敗率很高,但這樣的人才,本身並不畏懼隨著企業的沉浮去挑戰自我。同樣是伯樂相馬的眼光,把自己當作伯樂,把企業當作千裡馬。
5)種是國家現在大力宣揚的,但商場如戰場,完全沒有商業經驗的年輕人直接創業的風險其實很大,而他們的創業的本錢很多是父輩的積累。與其這樣不如選擇第4種,加入創業型團隊,和更有經驗的人合作創業,一旦功成,也會分一杯羹達到實際創業的效果。由以上分析可見,雖然選擇似乎優劣,但人生的真相是,沒有真正安全和保險的選擇,人生是多變的。重要的是追隨自己內心,而不是根據別人的標準。
那麼分析完以上四種選擇之後,更深一點看問題,從選擇難度來說,1)和 3)的選擇難度較小,表面上是選擇他們,你處於一種被選的被動地位,競爭者眾多,最終哪幾家品牌型企業選擇了你,你在其中做個簡單的選擇題,再結合自身的興趣和特長,答案就不言自明了。
2)和4)的選擇難度大,創業企業眾多且失敗率高,你如何以伯樂相馬的角度,找一匹千裡馬企業呢?如果相中,你就可以翻身上馬走千裡。關鍵是打破常規思維,不把自己當作千裡馬,而是當伯樂,選擇合適的企業做你的千裡馬。這裡面最大的不同是,那麼你所處的心理態勢、你的主動性和未來你創造的價值都不同。企業只是成就你的一個平臺。
如何相馬?
其實有一種簡單的方式來相馬,以冷熱識企業,這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角度,當然它需要對抗我們的常規的思維。
1)避開熱門行業。
常規思維,往往看時下什麼行業熱門,就投身其中。就像考大學填志願,當時興什麼,就會遇到扎堆填報,最後因為名額有限,高分被刷下來的也多,很多高分不得志的原因就在此。時下最熱的網際網路、網際網路+、O2O等類型的企業,撩撥了很多年輕人的心。就好像幾年前房地產行業最熱的時候,吸引了一大波人才、資金和企業入駐,即使外行,也加入房地業;仿佛不加入,就傻到有金子不撿似的。就像現如今,傳統行業的人的心態,如不搭上網際網路這班車,就要被時代拋棄的感覺。
然而熱門背後的陷阱是什麼?
熱門由冷門而來,當初是誰在行業不熱的時候,堅守它並推動其成為熱門的呢?當初的領頭者,現在無疑是這個領域的強中手,並已經成為品牌型企業,不然行業不會憑空變熱;人們都追隨成功者的腳步。就如阿里巴巴當初在中國賣網頁的時候,中國人還沒有見過網際網路。今時今日阿里巴巴的領頭人——馬雲,是網際網路領域的引領者,帶動著一個又一個的熱門。
那麼被新捲入這些熱門領域的新創企業和個人,它們的勝算在哪?論經驗、論先發優勢、論積累,都比不過當初的熱門開創者,那麼到底是來弄潮的、還是來墊背的。即使新加入,競爭者眾,能夠分得一杯羹,但在整盤棋中,我們也居於弱勢。日子並也不會太好過。大熱之後必然轉冷,這是自然規律,也許我們不小心成為強弩之末。
綜上所述,在一個熱門的領域裡要不已沒有領先優勢、要不發展不大,要不行業的走勢不明。那麼作為創業型人才,避開它,選擇冷門的領域,就有可能取得領先優勢、依靠努力開拓而有大發展。
2)選擇冷門領域
選擇不被大眾看好、不被同行看好、邊緣化的產業即選擇冷門,這同樣挑戰你的常規思維。無數的事實證明,如果是一個被大眾看好、被同行看好的產業,其實已經沒有大的進步空間了。
因為大眾化的思維本身就是平庸的。大眾心理學開山之作——1895年法國人~~寫的《烏合之眾》,明確指出「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他的個性便會被湮沒,群體的思想便會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而與此同時,群體的行為也會表現出排斥異議,極端化、情緒化及低智商化等特點。進而對社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恰恰是群體排斥異議的特性,為冷門提供了機會。
因為你的做法一旦能夠挑戰權威、挑戰大眾的常規思維;最初你會被挑戰、被瞧不起、同時也被關注!同時一旦你能夠最終做好它,你將在大眾和行業權威注視的目光下,以黑馬姿態躍然而起。這個時候你開始贏得尊重、爭取部分大眾的支持。
激勵了上百萬印度人民以非暴力抵抗運動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的聖雄「甘地」,它所倡導的非暴力抵抗運動,是很多人聞所未聞的一種抵抗方式。正如他所說「他們先是無視你,再來是嘲笑你,接著他們與你戰鬥,最後你贏了」。
同時冷門有一個非常好的地方,這就是冷門的威力,這也是「甘地」得以名垂千古的原因。如果你一旦選擇了在冷門領域堅持創業的企業,那麼恭喜你,作為伯樂,你的眼光有了獨到之處,同時你的馬,也名副其實的成為了千裡馬。
也許你會問,如何鑑別冷門?
其實這並不難,去到你有興趣的行業或者領域,從行業雜誌、期刊和主流媒體上去挖掘行業的主流走向,那麼如果你有發現某個公司並沒有強勢品牌,卻在跟風主流做法,則主動放棄;如果你看到它的做法與主流做法相背離,並且很堅定,那麼恭喜你找到冷門企業。
選擇一個有堅定信念的老闆
選擇一個好的老闆,誰都知道其重要性,人品、氣場、信念、願景等都很重要,關於這一點,要看每個人的感覺。無論最初誰面試你,請你一定要求自己在最終做決定去到這家公司之前,要見一見公司的老闆。
你可以告訴他們的HR,因為你需要對自己的這份選擇更謹慎和更負責任。如果因為這個要求而拒絕你的公司,那麼你也爽快地把他們從你的擇業清單上刪除吧!
因為他們既不尊重人才,也不懂得人才的重要性。
我相信你的這個要求,會讓那些同意讓你見他的老闆們的公司對你刮目相看。認為你是一個有主見的有想法的人。面見老闆,你重點看老闆如何在你面前講解他(她)的這份事業,他面對過什麼質疑,為什麼能堅持冷門?他是想打造一個品牌還是只是在做一個生意?這一點也是你需要區分的。當今是品牌的時代,你需要追隨自己內心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