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成都,少不得要去寬窄巷子。
「老成都的底片,新都市客廳」。川流不息的人群,走馬觀花的過往,殊不知寬窄巷子是是用時尚來解讀傳統、以商業為載體,用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方式,滲透式的傳遞文化的載體。
跳出旅遊做旅遊,「寬窄巷子,最成都!」從文化保護、精神傳承、城市營銷的角度,解讀、挖掘、定位,寬窄巷子是體現成都生活精神傳承和延續的「成都生活標本」。
讀楊不易先生的《窄巷子寬生活——成都歷史文化街區復興之路》,我讀到了成都寬窄巷子的前世今生。
成都,是秦時張儀所築,又稱「龜化城」,據《華陽國志》記載,「周回十二裡,高七丈」,是一個土牆城,城裡設官府衙門、兵營,只住官兵,百姓不能入內。後來,又在城西建了少城,作為市民居住經商之地,先築之城為大城,後築之城為少城。
清代康熙年間,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是靠近將軍衙門的三條兵丁胡同,叫興仁胡同、太平胡同和明德胡同。興仁胡同即寬巷子,明德胡同即窄巷子。這裡是滿城兵營的另類民居。八旗官兵白天參加軍事訓練,晚上回家,家屬閒得無事,就在院子裡養花種樹。
當時,寬窄巷子延續了北京的消費風尚,八旗官兵的養尊處優、閒散安逸引領了成都的時尚風味。民國期間,成都城牆被拆除,少城和大城合二為一,寬窄巷子因為保留了「極消閒而無世俗之氣的地方」,被譽為「最成都的地方」。
民俗學家袁庭棟說:「寬窄巷子是北方胡同文化融入成都文化的孤本,是一個符號。」
2001年至2003年,西南交通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著名鄉土文化研究學者季富政對「寬巷子、窄巷子歷史文化保護區」進行實地調查和測量,發現街道、民居破壞嚴重,清末民初、民末以及新中國成立之後,甚至20世紀後期的各色建築,已經破損嚴重,到了「文明碎片」的地步。
5年時間,站在城市營銷高度,用文化引領寬窄巷子的改造:修舊如舊,原汁原味原址原貌。採取最成都的院落式的活態保護,留下原住民留下老成都,分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個區域,定位有閒有品有淘。
為了讓到來的人每個人都找到感覺,實現視覺、聽覺、味覺的多元,不同時段玩法的多元、不同層次人群品鑑的多元,為攝影家考慮「畫面感」,為吃住行考慮了時段不同的需求引領。街邊和院落,把逛街的拉進院子:街擺和創意招牌名處處充滿誘惑。
走在寬窄巷子裡,男女老幼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玩法。喝茶、聽戲、吃小吃、喝酒、逛書市,貴賤同臺,草根雅致並舉。
第一次走進寬窄巷子,是夜晚,燈火拉長了情思,古巷子裡的韻味、老味道、久違的童年記憶瞬間湧現,一些老照片讓人不自覺地往記憶裡倒騰感動。
雨窄雲寬,是巷子名稱。乍看不覺,細思卻如橄欖,寫招牌又何嘗不是寫人生、寫境遇、寫過往。
夜裡,酒裡,一盤很好的下酒菜。「雨窄雲寬」四個字,融在酒中。獨自的寬窄巷子。
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