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真是個誘人的話題,我們每天奔波勞累,還不是為了碎銀幾兩?真正能夠實現物質解脫的能有幾人?絕大多數人,都是操勞一生,卻碌碌無為。
你能說他不夠努力嗎?不夠拼命嗎。可是,身體上的苦,大家都能吃,所以大家就算都非常拼,也拉不開距離。因為靠體能賺錢,瓶頸很快就會出現。
而真正拉開財富差距的則是一個人的思辨能力,和看穿事物本質的能力。換句話說,我們多數時候的忙碌都沒有做到點子上,只是在一些可有可無的事情上耗費了巨大的能量。
再說得直白點,你做的事,突然暫停公司會癱瘓嗎?不會!你不去公司一年,公司會垮嗎?不會!你離開一個人,那個人會崩潰嗎?不會!
如果真的如此,就說明我們看上去做的事有價值,其實可有可無,或者可以被別人替代。這就是我們不值錢的原因,也是我賺不到錢的根本原因。
那麼如何才能讓一個人變得更值錢?如果靠自己摸索,估計這輩子都難。但是我們可以從厲害的人物身上學到他的經驗和背後的思維。
對此,就不得不說一個人:查理芒格。他巴菲特的合伙人,幫助巴菲特創立世界上最偉大的公司之一,也是別爾蓋茨讚不絕口的一個幕後思想家。
查理芒格曾說:關於財富的積累,我一生都在堅守3個原則,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
1.永遠反正想,跳出盲從
當年美國西部淘金熱的時候,眾人一擁而上去淘金。最早的第一批人,確實賺到了大量的財富,可是隨著大家都隨大流去淘金的時候,都賺不到什麼錢了。
此時一個人,則跳出了盲從。逆著人群走,他發現在荒涼的西部,這些人褲子很容易磨損破爛,而且對於事物,水源,以及防蚊用品需求量極大。
對此,他放棄了淘金。專門給這群人提供配套服務,成為了最大的贏家。
正如查理芒格所說:「遇到機會,反著想,一定要反著想」。如果大家都認為是機會的時候,那絕對不是機會了,很可能是個坑。
查理芒格這一「反著想」的原則,運用到投資領域。帶領巴菲特率先跳出盲從購買低價股的人群,而去選擇那些高價,卻很少有人買的有價值的公司。
如今,這些耳熟能詳的知名公司如可口可樂,保潔,吉列,卡夫,耐克等等,全部都在幫巴菲特賺錢。
那麼我們做事的時候,當機會來臨,是否具備「反著想」去為那群創業者提供服務呢,或者一件壞事,能夠「反著想」看到其中蘊涵的商機。比如無聊誕生了短視頻,單身誕生了相親平臺,下樓吃飯不方便誕生了外賣……
2.在能力圈做事就好
曾經風靡全球的「木桶理論」終於被推翻。如今真正決定一個人成就的是「長板理論」。
我們終於從什麼都要會,卻什麼都不精通的時代,走進可以說明都不會,但是要具備一項超越眾人的獨特本事。這才是符合當下的社會形態。
因為人才漸漸變多,分工越來越精細。大而全只會導致自己變成一個什麼都不突出的普通人,只有具備獨特技能的人,才能出局。這就是你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查理芒格和巴菲特一致認為:「自己沒有什麼獨特的,只是一直在自己的能力圈做事而已,我們幾十年就鑽研這一個領域,當我們感到陌生的時候,就會撤退,所以我們幾乎不犯重大錯誤」
劃定能力圈,並在這個圈內盤活精通每個細節,才能看到規律,看到即將發生的事,以及一眼看穿什麼不可行,什麼可行。
查理芒格將要做的事分為三種:可知的,不確定,未知的。當你感覺不確定時,就已經出圈了,犯錯的概率將大大提升,這是一種賭博行為。
普通人,賭不起。倒不如踏踏實實地鎖定自己的特長,圈定一個領域,日積月累定當迎來屬於你的紅利機會。
3.不要去追蹤平庸的機會
查理芒格認為:人一生中能帶來命運變革的機會並不多,就那麼幾次,多數的機會都是平庸的。所以我們持有的公司並不多,但是都能帶來巨大的利潤。
而這樣的抓住一次就能翻身,前提是你要具備足夠的耐心去儲蓄和等待時機。
就像揮棒球一樣,如果瞄不準球,時間掌握不好,就是一番亂揮,還累壞了自己。釣魚也是如此,如果小魚點鉤就不停的拉杆,嚇跑了大魚還疲於拋竿。
而重大的機會,既要反著想才能看到,要在能力圈內才能掌控得住,更要瞄準時間足夠耐心,對於平庸的機會視而不見才行。
比如你不滿意現在的工作,而此時一個每月多1000,卻又明顯沒有發展前景的崗位,很多人會選擇跳槽過去,幾經折騰,也無心去一直留意更有前途的崗位了。與其這樣,不如默默儲蓄能量,等待好機會的出現,一舉拿下。
多數人都在追求平庸的機會,如果你可以放棄那些機會,而等待更大的機會出現,便可瞬間爆發,實現逆襲。
查理芒格如今已經96歲高齡了,卻依然保持每天大量的時間用來學習和閱讀。他和巴菲特的閱讀量可能會讓你吃驚。這或許正是查理芒格完全靠著自己的智慧成為富人的原因吧。
查利和巴菲特性格不同,他喜歡低調的生活,很少拋頭露面在媒體面前,但其智慧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