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論到實踐,一文詳解 AI 推薦系統的三大算法

2021-01-08 雷鋒網

雷鋒網按:本文作者孫愛華,原文載於作者個人博客,雷鋒網已獲授權。

  介紹

背景

隨著網際網路行業的井噴式發展,獲取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人們從主動獲取信息逐漸變成了被動接受信息,信息量也在以幾何倍數式爆發增長。舉一個例子,PC時代用google reader,常常有上千條未讀博客更新;如今的微信公眾號,也有大量的紅點未閱讀。垃圾信息越來越多,導致用戶獲取有價值信息的成本大大增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個人就採取了比較極端的做法:直接忽略所有推送消息的入口。但在很多時候,有效信息的獲取速度極其重要。

由於信息的爆炸式增長,對信息獲取的有效性,針對性的需求也就自然出現了。推薦系統應運而生。

推薦形式

電商網站常見的推薦形式包括三種: 

- 針對用戶的瀏覽、搜索等行為所做的相關推薦; 

- 根據購物車或物品收藏所做的相似物品推薦; 

- 根據歷史會員購買行為記錄,利用推薦機製做EDM或會員營銷。

前面2種表現形式是大家可以在網站上看到,而第3種表現形式只有體驗後才能知曉,一封郵件,一條簡訊,一條站內消息都是它的表現方式。

下面將對亞馬遜中國的前兩種表現形式進行簡單說明:

● 對於非登錄用戶,亞馬遜中國在網站首頁和類目欄,會根據各個類目暢銷品的情況做響應的推薦,其主要表現形式為排行榜。搜索瀏覽頁面以及具體的產品頁面的推薦形式則有關聯推薦(「經常一起購買的商品」)和基於人群偏好的相似性推薦(「購買此物品的顧客也購買了」、「看過此商品的顧客購買的其他商品」)。

● 對於登錄用戶,亞馬遜中國則給出了完全不同的推薦方式,網站會根據用戶的歷史瀏覽記錄在登入界面首屏展現出一個今日推薦的欄目,緊接著是最近一次瀏覽商品的記錄和根據該物品所給的產品推薦(「根據瀏覽推薦給我的商品」、「瀏覽XX產品的用戶會買XX的概率」),值得注意的是,每個頁面最下方網站都會根據用戶的瀏覽行為做響應推薦,如果沒有瀏覽記錄則會推薦「系統暢銷品」(13頁,50款商品)。

  推薦系統的架構

推薦系統常見的架構體系如下: 

從架構圖可以看出,一個簡單的推薦系統通常包括三個部分

1. 數據來源 

該部分至少包括三部分內容:

● 物品信息 

● 用戶信息,例如用戶愛好,瀏覽記錄,購買記錄等 

● 用戶的物品的偏好,例如 商品評分,商品評論等

2. 算法處理:常見的算法類型主要包括

● 人口統計學推薦:主要是根據用戶資料信息,發現和物品的相關程度

● 物品內容推薦:根據用戶的偏好,推薦相似的物品給用戶

● 協同過濾推薦:根據用戶對物品的偏好,發現物品或是用戶的相關性,然後基於相關性進行推薦,主要包括:1:基於用戶的推薦 2:基於物品的推薦

● SVD(奇異值分解):相當於協同過濾的相似度計算模型,主要基於用戶和物品信息構成的矩陣,矩陣中的值是用戶對商品的評分,這個矩陣通常是一個比較稀疏的矩陣,通過SVD算法可以得到用戶與物品的特徵向量PU(用戶的偏好),PI(物品的偏好)通過PU*PI得到用戶對物品的評分預測

3. 結果展示:對推薦結果進行展示

  主要算法以及介紹

本章節主要介紹 協同過濾,SVD, K-Means 三種算法

協同過濾模型

模型介紹

協同過濾Collaborative Filtering (CF)算法是推薦算法的一個大分支,基本思想是推薦相似的物品,或者推薦相似用戶(隱式或者顯式)評分過的物品。CF方法主要可以分為兩類:基於鄰域和基於隱語義。

1. 基於鄰域的方法利用「兩個用戶共同評分過的物品」(user-based)或者「共同評價兩個物品的用戶」(item-based)分別計算用戶間的相似度和物品間的相似度。而相似度的計算有餘弦相似度,皮爾遜相似度和一種被稱為「Conditional Probability-Based「的Similarity。皮爾遜係數與餘弦相似度的不同在於,皮爾遜係數還能捕捉負關係,第三個方法的弊端在於由於每個物品(人)鄰域的大小不同,流行物品或評分多的用戶會引起問題。因此,實際中一般採用帶權的皮爾遜相似度(P. 2) 。但基於鄰域方法的缺點是:由於實際用戶評分的數據是十分稀疏,用戶之間可能根本沒有相同的評論;而且用啟發式的方法很難考慮全面用戶和物品之間的所有關係。

2. 基於隱語義的方法則不依賴於共同評分。其基本思想是將用戶和物品分別映射到某種真實含義未知的feature向量。用戶feature代表用戶對不同類別電影的喜好程度(如:動作片5,驚悚片5),物品feature代表電影中大致屬於哪類電影(如:愛情片3,喜劇片5)。然後通過兩個feature向量的內積來判斷用戶對一個物品的喜好程度。雖然這個方法不要求共同評分,但推薦系統還是面臨很大的數據稀疏問題。

算法邏輯

作為CF的兩大基本分類,鄰域的相關算法比較簡單不再介紹,本文主要介紹SVD,不過在介紹SVD之前,先對K-Means做個簡單的說明

K-means

算法介紹

推薦系統大多數都是基於海量的數據進行處理和計算,要在海量數據的基礎上進行協同過濾的相關處理,運行效率會很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通常是先使用K-means對數據進行聚類操作,說白了,就是按照數據的屬性通過K-Means算法把數據先分成幾大類,然後再在每個大類中通過鄰域或是隱語義算法進行推薦

算法邏輯

網上有很多關於K-Means算法的描述,個人覺得大多數都很拗口,不容易理解,下面這個圖中舉例的方式,感覺比較容易理解 

在Python的sklearn庫中已經實現了該算法,如果有興趣也可以實現一個自己的K-Means算法。

K-Means算法在實際運行的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 最大問題是:K值對最後的結果影響較大,但是該值是由用戶確定的,且不同的數據集,該值沒有可借鑑性 

2. 對離群數據點敏感,就算少量的離群數據也能對結果造成較大的影響 

3. 算法初始化中心點的選擇好壞,會直接影響到最終程序的效率

為了解決上面的問題,出現了二分KMeans算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尋找相關的資料 ,本文不做詳細介紹

SVD

算法介紹

特徵值分解是一個提取矩陣特徵很不錯的方法,但是它只是對方陣而言的,在現實的世界中,我們看到的大部分矩陣都不是方陣,比如說有N個學生,每個學生有M科成績,這樣形成的一個N*M的矩陣就不可能是方陣,我們怎樣才能描述這樣普通的矩陣呢的重要特徵呢?奇異值分解可以用來幹這個事情,奇異值分解是一個能適用於任意的矩陣的一種分解的方法。

算法邏輯

算法公式: 

公式說明:假設A是一個N * M的矩陣,那麼得到的U是一個N * N的方陣(裡面的向量是正交的,U裡面的向量稱為左奇異向量),Σ是一個N * M的矩陣(除了對角線的元素都是0,對角線上的元素稱為奇異值),V』(V的轉置)是一個N * N的矩陣,裡面的向量也是正交的,V裡面的向量稱為右奇異向量),從圖片來反映幾個相乘的矩陣的大小可得下面的圖片 

那麼奇異值和特徵值是怎麼對應起來的呢?首先,我們將一個矩陣A的轉置 *A,將會得到一個方陣,我們用這個方陣求特徵值可以得到: 

這裡得到的v,就是我們上面的右奇異向量。此外我們還可以得到:

這裡的σ就是上面說的奇異值,u就是上面說的左奇異向量。奇異值σ跟特徵值類似,在矩陣Σ中也是從大到小排列,而且σ的減少特別的快,在很多情況下,前10%甚至1%的奇異值的和就佔了全部的奇異值之和的99%以上了。也就是說,我們也可以用前r大的奇異值來近似描述矩陣,這裡定義一下部分奇異值分解 

r是一個遠小於m、n的數,這樣矩陣的乘法看起來像是下面的樣子

邊的三個矩陣相乘的結果將會是一個接近於A的矩陣,在這兒,r越接近於n,則相乘的結果越接近於A。而這三個矩陣的面積之和(在存儲觀點來說,矩陣面積 越小,存儲量就越小)要遠遠小於原始的矩陣A,我們如果想要壓縮空間來表示原矩陣A,我們存下這裡的三個矩陣:U、Σ、V就好了。

在Numpy的linalg中,已經對SVD進行了實現,可直接進行使用

  代碼樣例

公共函數

該部分主要是用來加載樣本數據的代碼

def load_test_data():

matrix=[[0.238,0,0.1905,0.1905,0.1905,0.1905],[0,0.177,0,0.294,0.235,0.294],[0.2,0.16,0.12,0.12,0.2,0.2],[0.2,0.16,0.12,0.12,0.2,0.1]]

return matrix

使用鄰域法進行推薦

# 夾角餘弦距離公式

def cosdist(vector1,vector2):

    return dot(vector1,vector2)/(linalg.norm(vector1)*linalg.norm(vector2))


# kNN 分類器

# 測試集: testdata;訓練集: trainSet;類別標籤: listClasses; k:k 個鄰居數

def classify(testdata, trainSet, listClasses, k):

    dataSetSize = trainSet.shape[0] # 返回樣本集的行數

    distances = array(zeros(dataSetSize))

    for indx in xrange(dataSetSize): # 計算測試集與訓練集之間的距離:夾角餘弦

        distances[indx] = cosdist(testdata,trainSet[indx])

        # 根據生成的夾角餘弦按從大到小排序,結果為索引號

        sortedDistIndicies = argsort(-distances)

    classCount={}

    for i in range(k): # 獲取角度最小的前 k 項作為參考項

        # 按排序順序返回樣本集對應的類別標籤

        voteIlabel = listClasses[sortedDistIndicies[i]]

        # 為字典 classCount 賦值,相同 key,其 value 加 1

        classCount[voteIlabel] = classCount.get(voteIlabel,0) + 1

    # 對分類字典 classCount 按 value 重新排序

    # sorted(data.iteritems(), key=operator.itemgetter(1), reverse=True)

    # 該句是按字典值排序的固定用法

    # classCount.iteritems():字典迭代器函數

    # key:排序參數; operator.itemgetter(1):多級排序

    sortedClassCount = sorted(classCount.iteritems(), key=operator.itemgetter(1), reverse=True)

    return sortedClassCount[0][0] # 返回序最高的一項


if __name__ == '__main__':

    # 使用領域算法進行推薦

    recommand_by_distance()

使用SVD進行推薦

def comsSim(vecA,vecB):

    eps=1.0e-6

    a=vecA[0]

    b=vecB[0]

    return dot(a,b)/((np.linalg.norm(a)*np.linalg.norm(b))+eps)


def recommand_by_svd():

    r=1

    dataset=np.mat(load_test_data())

    data_point=np.mat([[0.2174,0.2174,0.1304,0,0.2174,0.2174]])

    m,n=np.shape(dataset)

    limit=min(m,n)

    if r>limit:r=limit

    U,S,VT=np.linalg.svd(dataset.T) #SVD 分解

    V=VT.T

    Ur=U[:,:r]

    Sr=np.diag(S)[:r,:r]  #取前r個U,S,V的值

    Vr=V[:,:r]

    testresult=data_point*Ur*np.linalg.inv(Sr)  # 計算data_point的坐標

    resultarray=array([comsSim(testresult,vi) for vi in Vr]) # 計算距離

    descindx=argsort(-resultarray)[:1]

    print descindx

    # print resultarray

    print resultarray[descindx]


if __name__ == '__main__':

    # 使用SVD算法進行推薦

    recommand_by_svd()

TensorFlow & 神經網絡算法高級應用班」 要開課啦!

從初級到高級,理論 + 實戰,一站式深度了解 TensorFlow!

本課程面向深度學習開發者,講授如何利用 TensorFlow 解決圖像識別、文本分析等具體問題。課程跨度為 10 周,將從 TensorFlow 的原理與基礎實戰技巧開始,一步步教授學員如何在 TensorFlow 上搭建 CNN、自編碼、RNN、GAN 等模型,並最終掌握一整套基於 TensorFlow 做深度學習開發的專業技能。

兩名授課老師佟達、白髮川身為 ThoughtWorks 的資深技術專家,具有豐富的大數據平臺搭建、深度學習系統開發項目經驗。

時間:每周二、四晚 20:00-21:00

開課時長:總學時 20 小時,分 10 周完成,每周 2 次,每次 1 小時

線上授課地址:http://www.mooc.ai/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相關閱讀:

機器學習算法實踐 K均值聚類的實用技巧

PRICAI 2016 論文精選 | 基於稀鬆K-SVD算法的自發性微表情識別

雷鋒網版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機器學習吧面向ai的中文機器學習資源與分享平臺
    機器學習吧,機器學習吧-面向ai的中文機器學習資源與分享平臺。裡面涵蓋了比較新的機器學習算法,可以看看。當然這僅僅是入門級的機器學習算法,下面會引入深度學習算法的文章。並且機器學習算法的理論比深度學習算法更加複雜,這裡有深度學習算法的專題篇。不管從什麼角度看,機器學習都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向,希望你對機器學習有更多的了解。謝邀,想先通過搜尋引擎試試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可以學習的資料。
  • 用AI削弱跟單不確定性,深挖超兔CRM背後算法
    香農提出的信息熵成為如今機器學習的一大理論基礎。超兔CRM一直致力於研究用AI打單,本質上是用機器學習處理信息,通過算法解析數據,最終幫助銷售削弱跟單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下面,與您分享一下超兔CRM正在使用的算法。純乾貨!兩大主題:1.LSTM 詳解;2.傳統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對比。
  • 自然語言模型算法太雜亂?國產統一 AI 開源框架來了!|文末福利
    在滴滴裡,NLP和語音技術有重要的應用:通過智能客服系統來輔助人工客服,通過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理解技術來研發駕駛員語音助手,讓日本、澳洲等地的滴滴司機通過語音「免接觸」接單。這些業務的背後,均使用到DELTA作為後臺模型。DELTA的原理是什麼?為何要做這樣一款AI開源項目?
  • DTB文旅公鏈採用PoT算法的優越性
    DTB文旅公鏈是由DTB基金會發行、馬爾他區塊鏈金融研究院聯合發起的公鏈系統,定位為為文旅產業服務的區塊鏈金融基建設施。共識機制是區塊鏈必要元素及核心部分,是保障區塊鏈系統不斷運行的關鍵,因此,採用何種共識算法直接關乎DTB文旅公鏈的發展前景。
  • 推薦算法系統/人臉識別/深度學習對話機器人高級實戰課
    一、課程優勢本課程由網際網路一線知名大牛陳敬雷老師全程親自授課,技術前沿熱門,這個《推薦算法系統實戰、人臉識別、對話機器人等高級實戰精品系列課》來自陳敬雷在一線大型網際網路公司的多年實戰經驗總結,實實在在的重量級乾貨分享!
  • 看一次Youtube,有多少AI算法為你服務?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YouTube使用AI和機器學習的神奇方法,從視頻過濾、內容推薦到視頻特效、視頻深度預測,Youtube的AI算法已然無處不在。僅在19年第一季度,就有830萬視頻從YouTube上被刪除,其中76%的視頻是由AI分類器自動識別的。
  • 自動化數據增強:實踐、理論和新方向
    近日,史丹福大學 AI 實驗室(SAIL)發表了一篇題為《自動化數據增強:實踐、理論和新方向》的博客文章,介紹了這一領域及近期的相關研究進展。 數據增強領域有待解決的難題 常規數據增強方法的局限性表明這一領域還存在很大的研究進步空間。下面總結了數據增強領域一些具有挑戰性的難題: 從人工設計到自動搜索算法:不同於執行次優的人工搜索,我們要如何設計可學習的算法來尋找優於人類設計的啟發式方法的增強策略?
  • 過度的熱點:一文看懂算法穩定幣的本質
    早在2014年就有學者發表了《哈耶克貨幣·加密貨幣價格穩定解決方案》和《關於加密貨幣穩定的報告:控制貨幣發行量》,而在2019年出現的算法穩定幣Ampleforth幾乎直接將上述學術理論進行了落地實踐,今年6月其代幣AMPL藉助DeFi進入行業視野,在2020年7月飆升至完全稀釋後的超10億美金市值,直至現在,由AMPL帶領的ESD、Ba se等暴漲行情重新洗牌交易榜單,令行業對AMPL
  • AI算法可以消除「馬賽克」?網際網路大廠的算法崗OFFER如何拿到?
    那AI算法真的那麼厲害嗎?想要做算法崗,需要做哪些準備?一、算法工程師是做什麼的?提到算法工程師,大家都知道他的薪資水平比其他開發崗要高,很多大廠都開出了年薪幾十萬的薪資去吸引算法崗的高端人才。來源:知乎-九章算法算法崗是做數據模型進行推薦、分類、識別、預測等,還有一種是做針對性方向的算法研究,包括圖像、語音、文本等,其囊括了在外界看來很智能的人臉識別
  • 一文概覽密碼學發展史、基本原理與常見算法
    小編:記得關注哦 來源:以太坊愛好者 原文標題:一文概覽密碼學發展史、基本原理與常見算法 原文標題:《科普 | 從數學到物理學:加密算法簡介》 撰文:George Moraetes
  • 從三種算法說起
    與此同時,不管是基於文本的推薦還是基於文本的搜索,對於文本關鍵詞的依賴也很大,關鍵詞提取的準確程度直接關係到推薦系統或者搜索系統的最終效果。因此,關鍵詞提取在文本挖掘領域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3隨機遊走法隨機遊走算法時網絡圖中一個非常著名的算法,它從給定圖和出發點,隨機地選擇鄰居節點移動到鄰居節點上,然後再把現在的節點作為出發點,迭代上述過程。
  • 一文說透算法穩定幣:起源、發展、爭議與未來演進
    如果足夠多的人相信該系統能夠生存,那麼這種信念會帶來確保其生存的良性循環。」 實際上如果我們更仔細地考慮算法穩定幣實現長期穩定需要什麼,我們會發現一個明顯的悖論。為了實現價格穩定,算法穩定幣必須壯大到足夠大的市值,以使買賣訂單不會引起價格波動。
  • 我是如何從動力機械專業轉行到算法工程師,完成薪資翻倍!
    千萬不要高開低走,從入門到放棄,最後潦草收場,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推薦Python入門!對於初學者而言, Python很友好,比較簡單。網上的教程和書籍也很多,但我不推薦一開始就抱一本很厚的書啃,很容易放棄,每天面對那麼厚一本書,學了後面忘了前面,書的頁數也不見少。不是意志堅定的人很難堅持下來。
  • 全球校園算法精英巔峰對決 2020 DIGIX全球校園AI算法精英大賽完美...
    兩大賽道30支決賽隊伍巔峰對戰,競爭大賽特設專項激勵獎金158,000美金,最終風猶驚入蕭獨夜戰隊、Triste戰隊、淼日晨誠隊斬獲「機器學習」賽道一、二、三等獎,小天天戰隊、WEARE戰隊、TIME戰隊則奪得「計算機視覺」賽道一、二、三等獎。大賽自7月啟動以來,受到了全球AI算法愛好者及業界的廣泛關注。
  • 從爆款筆記,看小紅書的首頁推薦算法邏輯
    這篇文章主要寫小紅書首頁推薦算法邏輯,從運營的知識點到爆款筆記的實踐,來講述小紅書首頁推薦算法邏輯。喜歡小紅書並且打算成為一個小紅書內容創作者的小夥伴們,不要錯過哦!作為運營一直對小紅書有關注,近期在正式運營小紅書,打算成為一個小紅書內容創作者。
  • ...媒體算法解析:Facebook、YouTube、Twitter如何利用算法推薦內容?
    作者Ste Davies (經授權轉載自「騰訊媒體研究院」)在如今的世界中,算法已經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的核心。當你進行網絡搜索,滾動瀏覽社交媒體上的信息,或者從Spotify上接收到歌曲推薦時,實際上你正在被算法指導,甚至算法比你本人更了解你的消費習慣。每天,你的決策和選擇都會受到算法的影響。
  • 一文看盡2018谷歌AI重大成果
    重要的是要注意,因為這一領域的發展相當迅速,在某些原則下的最佳實踐,如「避免創建或加強公平偏好」或「對人民負責」,也正在改變和改善我們在深度學習公平性和模型可解釋性等新研究領域的研究。我們的研究團隊發布了他們的新研究技術,並與谷歌的Android和消費硬體團隊緊密合作,以最新的Pixel和Android手機及其他設備形式,將這項研究交付到用戶手中。2014年,我們引入了HDR+技術,通過該技術,攝像頭可以捕捉到一組幀,在軟體中對齊這些幀,並將它們與計算軟體合併在一起。最初在HDR+的工作中,這是為了使圖片具有比單次曝光更高的動態範圍。
  • 五大常用算法:一文搞懂分治算法
    原創公眾號:bigsai文章收錄在 bigsai-algorithm前言分治算法(divide and conquer)是五大常用算法(分治算法、動態規划算法、貪心算法、回溯法、分治界限法)之一,很多人在平時學習中可能只是知道分治算法,但是可能並沒有系統的學習分治算法
  • 技術盛宴來襲,黑客馬拉鬆開賽,這場專注算法與創新的技術盛宴邀你...
    、COO 15:00-15:30 華為雲城市智能體AI落地實踐 謝奕,華為雲城市智能體技術總監 15:30-16:00 AI技術在建築節能研究與實踐 鍾芳挺,允登CTO 16:00-16:30 智能調度算法在哈囉出行的應用實踐
  • Day2:攝影+寫作,理論到實踐
    宣傳培訓班開課啦今天的課程一定是大家喜聞樂見的不僅有理論基礎還有實踐課程拍攝理論和實操課程四川文化藝術學院老師劉夢通結合示例給大家講解了日常攝影的技巧,分別從相機參數、拍攝角度、取景構圖以及相機使用方法等著重進行了教學。課後,老師給同學們布置了攝影的任務,大家都積極參與到拍攝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