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由於疫情的原因,滿洲裡這個名字數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大家對這個城市的熟悉程度可能只停留在「滿洲」二字上。因為東北是清朝(滿族人)的發源地,應該有不少人以為,滿洲裡一定是位於東三省黑吉遼的某個地方,實際上並非如此,滿洲裡位於內蒙古東北部,不過這裡也屬於東北的範疇。
滿洲裡,位於大興安嶺以西,呼倫湖以北,隸屬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面積約453平方公裡,人口約17萬(2018年戶籍)。滿洲裡是邊疆城市,位於中、俄、蒙三國交界地帶,北面和俄羅斯外貝加爾邊疆區的扎拜卡利斯基區相鄰。
我國東北中俄邊境線約4300公裡,共有五個比較大的口岸城市,從西往東分別為滿洲裡、黑河、撫遠、綏芬河及琿春。滿洲裡口岸是我國最大的陸路口岸,中俄之間貿易往來頻繁,兩國間65%的陸路商品運輸是通過滿洲裡口岸出入的,這裡是對俄交流的重要窗口。滿洲裡因此收穫很多美譽,如東亞之窗,歐亞第一大陸橋重要、最快捷的國際大通道等等。
從莫斯科發出貨運列車沿西伯利亞鐵路向東,抵達遠東的赤塔後,貨物可以直接通過滿洲裡進入我國境內,再流向全國各地。在滿洲裡,可以看到很多來這裡做生意的俄羅斯人,到處可以找到俄羅斯風格的建築,就連垃圾桶都有套娃模樣的。
圖-滿洲裡俯瞰,建築充滿異國風情
滿洲裡地處呼倫貝爾大草原,這裡距離呼倫湖、貝爾湖等水源地不遠,水草充足,古代曾是高原遊牧部落的放牧之地。呼倫湖是我國東北地區第一大湖、內蒙古第一大湖,有「草原明珠」、「草原之腎」之稱。貝爾湖是中蒙界湖,古代稱為「捕魚兒海」,元末明初著名的捕魚兒海戰就發生在這一帶。
明朝末期,女真在東北崛起,雖然憑著強悍的騎兵,野戰所向披靡,但始終未能突破山海關防線。只好從蒙古方向尋找突破口,從北面和西北方向給明朝施加壓力,通過不斷徵戰,大清拿下了大興安嶺以西至阿爾泰山的廣大地區,當然包括滿洲裡在內。
清朝入主中原後,在東北設黑龍江將軍,滿洲裡隸屬於呼倫貝爾總管轄區,不過當時滿洲裡並非城市。明末清初時,國內戰亂不止,沙俄趁機頻繁向我國黑龍江流域進行殖民擴張,建立了不少殖民據點,如雅克薩、尼布楚等。康熙皇帝多次派使臣同沙俄交涉未果,被迫出兵抗擊沙俄南侵,雅克薩之戰爆發。
經過兩次戰爭,清朝取得雅克薩之戰的勝利,雙方籤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兩國的東部邊界,邊界的西起點就在滿洲裡一帶。雍正五年,清俄再度籤署《恰克圖條約》,將滿洲裡以西的邊界進行劃分,滿洲裡便有了成為邊城的基礎。
清朝晚期,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爭相瓜分古老的中國。沙俄強迫清朝割讓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河流)以北約60萬平方公裡,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海參崴成了沙俄的「東方明珠」——符拉迪沃斯託克,意為統治東方。沙俄為了便於控制遠東地區,修建西伯利亞鐵路。為了進一步向我國東北地區滲透,自1898年至1903年,沙俄以哈爾濱為中心,在我國東北修建了一條丁字形鐵路,即中東鐵路(亦稱東清鐵路)。滿洲裡站是中東鐵路進入我國境內的首站,俄人稱之滿洲裡亞,音譯成漢語即滿洲裡。
圖-俯瞰滿洲裡站
實際上,在此之前滿洲裡有個蒙語的名字,叫霍勒金布拉格,意為「旺盛的泉水」。因為滿洲裡有了火車站,人們慢慢聚集在這裡,逐漸形成城鎮。1909年,清朝在此設置臚濱府,滿洲裡才有了正式的建制。1941年,改為滿洲裡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滿洲裡曾劃歸黑龍江省管轄,之後又劃歸內蒙古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