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1 16: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年輕的他,站在了恐怖三聯的邊緣.....
近年來隨著交通和建築業的發展,骨關節損傷的發病率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而肘關節恐怖三聯作為骨關節損傷中的「老大難」,也是越來越多見。
1966年,外國學者Hotchkiss首次提出「恐怖三聯徵」的概念,是指肘關節後脫位同時合併橈骨頭和尺骨冠狀突骨折,以及周圍韌帶損傷。
談及「恐怖」,並非危言聳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創傷機制複雜、受損部位廣泛。
在肘關節的各個組織中,關節面的相互咬合,關節囊的肌束等形成了肘關節的靜態穩定因素,而跨越關節的各肌肉及肌肉群構成其動態穩定因素,而這樣複雜的穩定結構被打破,修復難度無疑是巨大的。
(2)治療困難,手術操作複雜。
以往多採用非手術治療,但一般很難維持肘關節穩定性,並且不利於早期的功能鍛鍊。目前主流方案多選擇積極的手術治療,但手術難度著實對創傷科醫生提出了很高的技術要求。
(3)臨床預後差。
關節的不穩定、骨化性肌炎、關節僵硬甚至關節強直、肘部的骨性關節炎都是恐怖三聯徵的常見併發症,都會極大地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兩周前,甘肅平涼33歲的陳先生,在工作途中不慎摔傷,至西安市中醫醫院急診拍片後確診為尺骨冠狀突骨折伴肘關節脫位,4小時內腫脹已經由肘關節蔓延至前臂。
骨傷科創傷關節一病區將陳先生收住入院後,立即給予冰敷、患肢抬高,制動,消腫、鎮痛等對症處理,同時儘快為其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
術前肘關節X線片
陳先生是家庭主要勞動力,無論從社會責任還是自身生活角度考慮,對患肢康復功能要求高,手術指徵明確,最佳治療方案是切開直視下骨折復位,鋼板內固定術+外側韌帶重建術。
宋鐵兵副主任醫師、張斌副主任醫師、穆晨和陶寶琛住院醫師組成手術團隊,於11月5日在手術麻醉科配合下為陳先生進行手術,復位並固定粉碎骨折伴關節面塌陷的尺骨冠狀突,修補內側副韌帶,糾正肘關節後脫位以改善肘關節外翻穩定性;再鉚釘固定並修補外側副韌帶以復位橈骨頭後外側脫位。手術團隊以超群的技術和默契的配合,完美演繹了「快,準、穩」。
術後複查X線片
術後第1天,患者肘關節疼痛症狀相比於術前已經明顯緩解;術後第3天,患肢腫脹明顯消退;術後第5天,張斌副主任醫師指導患者在支具保護下進行患肢握拳、屈腕、伸腕等前臂肌群訓練,站立位肩外展等三角肌的功能鍛鍊,患者狀態日漸好轉。
患者術後功能鍛鍊
經過創傷關節一病區醫護團隊的共同努力,為患者定製個體化方案——穩定的肘關節、堅強的內固定、個體化的康復功能鍛鍊方法三位一體,讓恐怖三聯徵不再恐怖,為患者的康復爭取最佳條件。
宋鐵兵,副主任醫師,醫學碩士,創傷關節一病區。
簡介:畢業於中國中醫科學院骨傷專業,中國醫師學會骨科分會會員,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會員,陝西省醫預防醫學會骨關節疾病專業委員會委員。擅長治療各類創傷、四肢骨折;骨性關節炎保守及手術治療,股骨頭壞死保守及手術治療,骨質疏鬆症等。曾獲中華中醫藥學會「李時珍醫藥創新獎」1項;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多篇文章,發表SCI文章3篇。
門診時間:周一下午和周三下午
地點:門診二樓創傷關節一診室
張斌,臨床研究生,醫學學士。現為西安市中醫醫院骨傷科創傷關節一病區副主任醫師,陝西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分會委員,陝西省中醫藥學會骨傷分會委員,陝西省中醫藥學會風溼病分會委員,陝西省抗癌學會骨腫瘤分會委員,中國中醫藥促進學會全國人工智慧專家委員會委員。
擅長治療:各類骨關節疾病、半月板損傷、滑膜炎、肩周炎、肩袖損傷、股骨頭壞死、各類肌筋膜炎、各類四肢骨折、脫位、足拇外翻矯形、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質疏鬆症、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等骨科疾患。先後在省級及國家級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參與省市級課題科研工作多項。
門診時間:周一上午、周四下午
地點:門診二樓創傷關節一診室
來源:西安市中醫醫院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骨科醫生】恐怖三聯徵》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