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志
(作者熊志,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資深評論人;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網上養貓就能賺錢,而且還是 10% 的利息?在這樣的誘惑下,有 6000 多人跳入陷阱,不僅沒有見到高額回報,連投入的本錢也被捲走。近日,一款名叫「喵喵」的 APP 爆雷,涉及金額已經有幾億元。
在網際網路時代,「雲養貓」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比如網上就有一些虛擬養貓遊戲,解決那些現實中無法養貓人士的需求。但這次牽涉的「雲養貓」APP,絕不是什麼遊戲,而是徹頭徹尾的詐騙工具。
從報導來看,該APP的玩法倒也不複雜,用戶先預約購買一隻虛擬貓咪,通過幾天飼養讓其身價增長,最後賣出,收穫本金並賺取利息。不難看出,它有很強的「投資」色彩,絕大多數用戶投入,未必是為了體驗「雲養貓」的樂趣,說到底還是衝著高達10%的利息去的。
然而,收穫利息的前提是,自己飼養的貓咪,能夠被其他人購買。於是就需要拉人頭,不斷地發展下線。所以說到底,它只是套上了「雲養貓」的馬甲,本質上就是網絡傳銷和龐氏騙局的變種。
理論上講,這樣的金融模型,確實能夠產生投資收益——只要永遠有下一茬接盤者。問題在於,和所有的龐氏騙局一樣,它總有個爆雷的邊界,最後進場或者未能及時賣出貓咪的用戶,就成了最終的「韭菜」。
那麼該追問的是,這樣的平臺,為何能夠安穩存在、廣泛收割?
事實上,類似的詐騙模型,可以說相當常見了。比如媒體報導就提到,同時跑路的還有「米奇樂園」、「互娛」等APP平臺,此外像「年年有魚」等之前已經爆雷。這些平臺都是給龐氏騙局套上各式各樣的馬甲,以低投資、高回報率為噱頭來吸引用戶。
而花樣翻新的金融騙局,也是一個重要提醒。過去,我們常以為對網絡更生疏的老年人容易被騙,但其實網際網路上的騙局防不勝防,在高回報誘惑以及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年輕人同樣容易淪為「韭菜」。
對此,加強防範意識自然是必要的。比如對於投資,金融行業內有「顯著失衡」的說法,年化收益率超過6%就得倍加小心。在這次的受害群體中,一些用戶明知是騙局,也想進場賺一筆,如此貪圖利益的心態,更應該戒除。
當然,作為牽涉如此廣的案件,光提醒用戶警惕,顯然遠遠不夠。因為和傳銷一樣,類似的騙局往往是通過熟人發展下線,不斷壯大,一些用戶出於對朋友的信任,可能就投錢了。鑑於此,必須加大針對性的執法打擊力度。
要強調的是,類似的網際網路平臺,雖然是在全國搜尋目標用戶,但它的公司和業務,必然都有具體的辦公地點。像「互娛」APP被舉報爆雷後,就被鄭州當地的公安部門受理。對打著各種旗號在全國圈錢的金融詐騙APP,就應該嚴格落實屬地管理政策,堅決依法打擊。
另外,這些金融詐騙APP,往往是通過應用商店,甚至是私下的社交渠道來獲客。因此,應用商店和社交平臺同樣應該肩負主體責任,對有金融風險的APP及時識別,並採取嚴格的屏蔽措施,切斷其拉新獲客的鏈路。
不管怎麼說,類似的金融騙局,往往牽涉利益廣大,不能等到最後爆雷、受害面擴大到一定程度才介入。職能部門的屬地監管執法,平臺的主動治理,都應該確保隨時「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