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地說,不是金蟬子代替了唐僧,本就是金蟬子凌雲渡後由凡轉聖、由迷轉悟的開始,以拋卻肉身的示現,表明取經即將進入圓滿階段。
凌雲渡——大有講究
在《西遊記》九十八回中:
大聖引著唐僧等,徐徐緩步,登了靈山,不上五六裡,見了一道活水,滾浪飛流,約有八九裡寬闊,四無人跡。三藏心驚道:「悟空,這路來得差了,敢莫大仙錯指了?此水這般寬闊,這般洶湧,又不見舟楫,如何可渡?」行者笑道:「不差!你看那壁廂不是一座大橋?要從那橋上行過去,方成正果哩。」長老等又近前看時,橋邊有一扁,扁上有「凌雲渡」三字,原來是一根獨木橋。
這就上靈山取經,所經過的「凌雲渡」,一個渡表明了得渡,但得渡前面加了一個凌雲,凌雲凌雲必是駕雲,豈是肉體凡胎的唐僧所能渡,所以接下來寫道:
遠看橫空如玉棟,近觀斷水一枯槎。維河架海還容易,獨木單梁人怎獫!萬丈虹霓平臥影,千尋白練接天涯。十分細滑渾難渡,除是神仙步彩霞。
一句,十分細滑渾難渡,除是神仙步彩霞,表明了凡人無法渡靈山,怎麼辦?
佛祖化身接引,六塵不染能歸一
正如悟空所說,須從凌雲渡過雲,方成正果。一般人是無法幫忙的,就連悟空都無法可用。所以悟空堅讓唐僧過凌雲橋時,八戒和沙僧都表示反對,故說出:
那八戒臥倒在地道:「滑,滑,滑!走不得!你饒我罷!讓我駕風霧過去!」行者按住道:「這是什麼去處,許你駕風霧?必須從此橋上走過,方可成佛。」八戒道:「哥啊,佛做不成也罷,實是走不得!」
正在悟空和八戒的橋邊滾滾爬爬,扯扯拉拉的耍鬥之時,文中寫道:
三藏回頭,忽見那下溜中有一人撐一隻船來,叫道:「上渡,上渡!」長老大喜道:「徒弟,休得亂頑。那裡有隻渡船兒來了。」
這時是一個老者駕一葉無底的船兒,孫悟空火眼金睛,認得是接引佛祖,又稱為南無寶幢光王佛,但天機不可洩露,三藏見了,又心驚道:「你這無底的破船兒,如何渡人?」佛祖道:
鴻蒙初判有聲名,幸我撐來不變更。有浪有風還自穩,無終無始樂昇平。六塵不染能歸一,萬劫安然自在行。無底船兒難過海,今來古往渡群生。
到這裡,佛祖已暗說六塵不染能歸一,何為六塵,我們知道佛法講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應外六境,即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對六塵起六識,起分別妄念之心,遮蔽真心現前,所以上了這個無底船就能六塵不染能歸一,也就是斷除煩惱,認卻真心實相了。
拋卻肉體,暗示色蘊非我,轉凡成聖的開始
唐僧上的船來,身心應由一個大的轉變,然而在這裡並沒有表現得像禪宗那樣的開悟的方式,因為禪宗的開悟方式對大眾來說,過於隱晦,而不適合文學筆調,所以師徒一人四人連同白龍白一齊上了船,此處來上一段描寫:
那佛祖輕輕用力撐開,只見上溜頭泱下一個死屍。長老見了大驚,行者笑道:「師父莫怕,那個原來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著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撐船的打著號子也說:「那是你!可賀可賀!」他們三人,也一齊聲相和。
到這裡,水上遊漂來一具死屍,唐僧大驚,三個徒弟都說是師父,連撐船的打著號子也說:「那是你!可賀可賀!」,並且三人一起附和。
從這裡可以看出,唐僧所假合而有的五蘊之身,從色蘊的五蘊在這裡開始終了,只不過是俗世裡一個假有,所謂的緣起性空,唐僧按理來說,經此一番開示,應該開悟明了,明心見性了。書中雖然沒有明確地交代,但卻有一段值得玩味的文字:
不一時穩穩噹噹的過了凌雲仙渡。三藏才轉身,輕輕的跳上彼岸。有詩為證,詩曰:脫卻胎胞骨肉身,相親相愛是元神。今朝行滿方成佛,洗淨當年六六塵。
看這個「三藏才轉身,輕輕的跳上彼岸」,這個「輕輕的」,還有「彼岸」,輕輕的三個字表明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這個彼岸在佛教就是波羅密多,船若波羅密多,已表明用智慧到達了彼岸。相親相愛是元神,這個元神就如同大乘的如來藏或者達到常樂我淨了。
至於文中所說:「四眾上岸回頭,連無底船兒卻不知去向,行者方說是接引佛祖。三藏方才省悟」,實不是三藏方才省悟,而是我等方才省悟。
所以,說《西遊記》九十八回中唐僧最後死在凌雲渡是不對的,這是不了解佛教的教理而得出的一個世間的說法,更不是在那一刻金蟬子才代替了唐僧,如果那樣的話,唐僧以前的金蟬子豈不是享清福去了,等到取經即將完成時,投機取巧地回來了,如果那樣的話,哪還有菩薩行的樣子。